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演进:水域文化的呈现

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演进:水域文化的呈现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人注重风水理论在城市的选址、布局中的应用,城市多与水息息相关。古代的山水园是今天我们滨水景观设计、创作的历史源头。我国许多城市依水而生、傍水而立,滨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64%的城市是临河建设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湖、沿海发展起来的。滨水区建设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部分城市逐步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滨水开发建设活动。

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演进:水域文化的呈现

中国古人注重风水理论在城市的选址、布局中的应用,城市多与水息息相关。由于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沿江、滨海的古镇、水埠,自然地构成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的所在,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滨水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

中国是大陆型地理地貌,即山地多、平原少、水泽少的天然地貌。其文明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中原文化应该可以称作“山的文化”,其园林的建设及立意也体现了山的倾向。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园林是商纣王的沙丘鹿台,还有周文王灵台春秋战国魏国的灵台、梁囿,燕国的禅台、仙台,楚国的放鹰台,赵国的野台,秦国的会盟台,齐国的帕寝台等,均为筑台式园林。正如《三辅黄图》中记载:周文王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由此可窥一斑。秦始皇统一华夏后,其所建的阿房宫也是“宫阙巍峨,直接天际,恢弘三百余里”。这些记载都清楚地向我们展现了最初的中国园林应是人们模仿高山而建成的台地式园林——“山之园”(图3-1)。

图3-1 山之园

到了汉代,虽然建筑仍是台地式宫阙制,但由于初期的汉朝皇帝尊老庄之说,所以在汉武帝的皇家苑囿——建章宫苑中最早出现了“一池三山”模式,即海外有三仙山,号为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中国最早池泉园的滨水处理先例。

南北朝后,隋朝建立,经济得到恢复,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出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山水画派,它直接推动了山水园的最终形成(在此之前最早狩猎用的囿、苑是几乎未经人为改造的天然型场地,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山水园),以隋炀帝时期的西苑为代表。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海北有渠,萦纡注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应该说,这是皇家宫苑从对山崇拜的台地园演变为诗情画意的山水园的转折点。到了盛唐,这个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主流。例如,王维,一个既官又民、既儒又禅的特殊文人,他为自己建了一个“辋川别业”,利用山溪创造自然山水景观,在山泉林致处筑亭,于可休息处筑馆,创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文人山水园。(www.xing528.com)

随着大唐盛世不再,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了,逐渐从中原多山地区向东南部丘陵、水网密集区域转移,因此筑园中水的表达被加强了。自宋到明,达到极盛,在苏州、杭州扬州均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以水为主要特色的园林。如苏州沧浪亭,该园“崇阜广水”的自然景观极负盛名,还有拙政园,全园依水洼而建,按地貌的宽窄,取水而经营,临水置廊、榭、亭、台,与山石、植被构成多变的江南水乡风貌,还有网师园、艺圃、退思园、无锡寄畅园等。这些园内水体面积都比较大,占了全园中心的位置。而皇家山水园则以稍后出现的北京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依原来的泉眼和湖面而成园,体现了依水而建、巧于因借的高级造园手法。其他依自然山水而修缮成景的还有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绍兴东湖等。

古代的山水园是今天我们滨水景观设计、创作的历史源头。先前并没有专业的园林师,最早是士卒和手工匠人,后来才有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如前述唐朝“辋川别业”的设计者王维,本身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田园诗人。到了明代,中国山水园鼎盛时,更多的文人、画家成了“半专职”的景观设计师,例如,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建造,并手绘“拙政园卅一景”;计成——我国最早的专职景观大师,主持过三座园林的建造,分别是常州吴玄的东第园、仪征汪士衡的寤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同时写成了我国第一本园林专业著作《园冶》。在《园冶》中,计成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朱元璋统治时期的造园实践活动。原书分三卷,共十篇,记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全书笔法一改中国古代文人好夸大描述而恶施工细节之风气,注重实务、实技。纵览全书,有“式”二百三十二(皆是实用技巧,用现代术语讲,则是“景观细部大样”)。

《园冶》一书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该书也是论述建筑、建造居多,论及场地选址规划、自然植被设计、滨水设计与处理较少。

到了近代,我国虽有一些园林著作问世,但一是量偏少,二是大多立足于园林创作中的拾遗补阙、考据完善,尚没有系统性地看待滨水景观及其他景观,与世界上不断发展的景观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我国许多城市依水而生、傍水而立,滨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64%的城市是临河建设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湖、沿海发展起来的。滨水区建设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部分城市逐步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滨水开发建设活动。1984年,合肥市率先利用护城河进行了大规模环城公园建设,继而又有沈阳、西安、济南等城市的护城河公园建设,北京什刹海、南京秦淮河、古城苏州水网及城市水景的规划和保护,接着是天津海河两岸、上海黄浦江外滩等地的城市滨水区改造。[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