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内容】
三视图的形成及相互间的投影关系。
【任务分析】
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并能正确运用正投影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的作图问题。
【任务实施】
如图2-2-1 所示为3 个形状不同的物体,它们在同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是相同的。很明显,若不附加其他说明,仅凭这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是不能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
图2-2-1 3 个形状不同的一个投影
特别提醒: 一个投影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一、3 个投影面的建立
一般需将物体放置在如图2-2-2 所示的三面投影体系中,分别向3 个投影面进行投影,然后将所得到的3 个投影联系起来,互相补充,即可反映出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图2-2-2 三面投影体系
二、三投影面名称
1.正投影面
正立着的面,简称正投影面或V 面。
2.水平投影面
水平的面为水平投影面,简称水平面或H 面。
3.侧投影面
侧立着的面为侧投影面,简称侧面或W 面。
在三投影面中:
OX 轴——V 面和H 面的交线。
OY 轴——H 面和W 面的交线。
OZ 轴——V 面和W 面的交线。
坐标原点O——OX,OY,OZ 三轴的交点。(www.xing528.com)
三、三视图的形成
按照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投影图,又称视图。为了得到能反映物体真实形状和大小的视图,将物体适当地放置在三面投影体系中,分别向V 面、H 面、W 面进行投影,在V 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为主视图;在H 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为俯视图;在W 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为左视图。三视图的形成如图2-2-3(a)所示。
为了符合生产要求需要把三视图画在一个平面内,即把3 个投影面展开,如图2-2-3(b)所示。其展开方法是:V 面不动,H 面绕OX 轴旋转90°,W 面绕OZ 轴旋转90°,使H 面、W 面与V 面形成同一平面。在旋转过程中,需将OY 轴一分为二,随H 面的称为OYH,随W 面的OYW。展开后的三视图,如图2-2-3(c)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中不需要画出投影轴和表示投影面的边框,视图按上述位置布置时,不需注出视图名称,如图2-2-2(d)所示。
【任务拓展】
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从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和投影面展开的方法中,可明确以下关系:
1.位置关系
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边。
2.方位关系
任何物体都有前后、上下、左右6 个方位,而每个视图只能表示其4 个方位,如图2-2-4所示。
在三视图中,主、左视图表示物体的上下;主、俯视图表示物体的左右;俯左视图表示物体的前后。靠近主视图的一面是物体的后面,远离主视图的一面是物体的前面。
3.三等关系
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3 个尺度。若将物体左右方向(X 方向)的尺度称为长,上下方向(Z 方向)尺度称为高,前后方向(Y 方向)尺度称为宽,则三视图如图2-2-4 所示。
图2-2-3 三视图的形成
主、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主、左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俯、左视图反映了物体的宽度。归纳上述三视图的三等关系是: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简称三视图的关系是: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同时,对应到坐标上应有以下关系:
①长对正——X 坐标相等。
②宽相等——Y 坐标相等。
③高平齐——Z 坐标相等。
如此可将这种空间形象的方位关系转化为“数学上的关系”,为以后利用数学方法分析题目打下基础。
特别提醒:不仅物体整体的三视图符合三等关系,物体上的每一部分都应符合三等关系。
图2-2-4 三视图与物体的方位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