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2.了解和掌握汽油发动机排放测试方法及仪器操作。
3.分析汽油发动机有害气体排放物CO、THC、NOx含量随负荷及转速变化的规律。
二、试验仪器设备
1.测试用发动机。
三、试验条件
1.测功机参数与负载系统的控制方式。测功机为GW160电涡流测功机,主要参数为:最高转速8 000 r/min,最大扭矩可达700 N·m,最大功率达160 kW;扭矩分辨率为±0.1 N·m,测量精度为±0.4%;转速分辨率为±1 r/min,测量精度为±5 r/min;扭矩、转矩以数字的形式在控制界面上显示。负载系统的控制方式有以下6种:
(1)恒扭矩/恒转速控制(M/n);
(2)恒转速/恒扭矩控制(n/M);
(3)恒扭矩/恒油门位置控制(M/P);
(4)恒转速/恒油门位置控制(n/P);
(5)恒调节阀(励磁)位置/恒油门位置控制(P1/P),此种模式为手动控制,无反馈调整;
(6)推进特性控制(M/n2),此种模式按船舶螺旋桨扭矩公式M∝n2来控制。
2.油耗仪参数。本项目采用日本小野公司生产的DF-312容积式油耗仪,测量发动机燃料消耗量;油耗分辨率为±0.1 ml,时间分辨率为±0.1 s,测量精度为±0.5%。
3.气体质量流量计参数。本项目用上海同圆公司生产的ToCeiL热膜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测量发动机进气空气消耗量;最大测量流量为600 kg/h,分辨率为±0.1 kg/h,测量精度为±1%。
4.空燃比仪。本项目采用日本NGK生产的A/F-Boost Meter,最大测量空燃比为30,分辨率为±0.05,测量精度为±1%。
5.排放成分分析。本项目采用的测试仪器为AVL公司的GEB-Ⅱ型排气分析仪,主要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A7-1 CEB-Ⅱ型排气分析仪参数
6.取样探头。由不锈钢制成,为一端封口的多孔直管,其取样管内径为6 mm,壁厚应不大于1.02 mm。连接探头和排气管的管接头应尽可能小,以便使探头的热损失减至最小。
四、注意事项
1.起动发动机前,检查机油油量、燃油量及冷却系统是否正常,各仪表是否正常。
2.起动发动机后,检查发动机是否漏油、漏水、漏气,是否有异常声音,待油温、水温达到要求值后开始试验。
3.调节工况时,加速、加载、减速、减载速度不要太快。
4.运转中,注意测试仪表的指示,倾听发动机的运转声音,观察发动机外观,若发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5.停机时应缓慢卸掉负荷,再低速运行一段时间,待机油温度降至50℃以下后再停机。(www.xing528.com)
6.操作及在发动机周围活动时,避开排气管、涡轮机等高温区以防烫伤。
7.在发动机运转时不要在其侧面停留。
五、试验步骤
1.排放仪器预准备的主要内容。
(1)打开总电源控制柜内的排放仪电源。
(2)开启排放仪外红色开关电源。
(3)打开计算机,并在显示屏旁小门内开启排放仪的绿色电源开关,排放仪器开始预热,一般预热需要30 min。
(4)打开CGS电源,测试前检查CGS内部过滤器是否清理过及面板温度是否达到180℃。
(5)分析单元、采样管预热。
(6)仪器预热后,进行零点满度校正。校核过程:先打开样气气瓶开关(C3H8、O2、CO、CO2、NOx),再打开气路系统开关,运行零点满度校正自动程序,运行后关闭样气气瓶开关和气路系统开关,并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后续工作。
2.试验程序。
(1)检查发动机安装是否正确、安全、可靠。打开燃油开关、冷却水阀门及各测试系统开关,如发动机测控仪等。起动发动机,检查运转时有无明显的不稳定现象。若无问题,则进行发动机预热及试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2)当发动机达到预热要求后,选取规定的油门位置进行发动机动力、经济性速度特性试验。或者选取某一转速,变化油门位置进行发动机动力、经济性负荷特性试验。每次试验适当选择8个以上的测量点。
(3)负荷特性排放试验要求:此次试验的负荷特性转速定为x(r/min),转速确定后保持不变,通过改变节气门位置改变发动机负荷,逐点进行试验。负荷选择由最低扭矩值开始,依次升高,直至节气门位置最大结束。试验中要求做出空燃比值改变的拐点。
(4)外特性、部分油门速度特性排放试验要求:本次试验的节气门开度定为x%。试验点转速由高到低,依次选取8个测量点。
(5)试验过程中同步绘制性能的监督曲线,主要有空燃比、排放随转速或负荷变化的曲线,通过曲线的变化规律初步判断试验是否正确,以决定试验是否补点或重做。
(6)由于时间及条件限制,一组无法完成发动机全部工况点的排放特性试验,要求分组完成各自不同的部分,总结时进行综合分析。
(7)试验结束后需对排放仪进行反吹自动程序,按指导教师要求逐步关闭排放仪的各个开关。
试验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试验测量数据记录
六、试验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七、拓展训练与思考
1.填写试验数据结果表格。
2.分别画出汽油发动机排放污染物CO、THC、NOx、CO2随负荷及随变化的曲线;
3.分析上述曲线形成的原因,并作出其他参数随负荷及随转速变化的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