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HC,约60%是经排气管排出,20%经曲轴箱窜气排出,20%由燃油系统的蒸发排出。
1.汽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燃烧室中HC的生成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燃烧;
(2)燃烧室壁面的淬熄效应;
(3)燃烧过程中的狭隙效应;
(4)燃烧室壁面润滑油膜和多孔性积炭的吸附和解吸作用。
1)不完全燃烧
在以预均匀混合气进行燃烧的汽油机中,HC与CO一样,也是一种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大量试验表明,碳氢燃料的氧化根据其温度、压力、混合比、燃料种类及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各种烃燃料的燃烧实质是烃的一系列氧化反应,这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有随着温度而拓宽的一个浓限和稀限,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以及温度过低将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或失火。
2)壁面淬熄效应
发动机的燃烧室表面受冷却介质的冷却,温度比火焰低得多。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却称为冷激效应。(www.xing528.com)
冷激效应使火焰中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复合,燃烧反应链中断,使反应变缓或停止。火焰不能传播到燃烧室壁表面,在表面留下一薄层未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可燃混合气,称为淬熄层。
冷起动、暖机和怠速工况时,壁温较低,淬熄层较厚,已燃气体温度较低及混合气较浓使后期氧化作用减弱,HC排放增加(在此类工况下,壁面火焰淬熄是造成未燃HC的主要原因)。
3)狭隙效应
燃烧室中存在的狭窄缝隙,当缸内压力升高(压缩、燃烧过程)时,会将一部分未燃可燃混合气挤进缝隙中去,由于缝隙很窄,面容比大,因此混合气流入缝隙中会很快被壁面冷却;当火焰前锋面到达各缝隙时,火焰或者钻入缝隙全部烧掉混合气,或者烧掉一部分,或者在入口处淬熄。
一般情况下,火焰无法使缝隙中存在的燃油(也包括润滑油)全部燃烧完全。若发生淬熄,则部分已燃气体也会被挤入缝隙;当压力降低(膨胀、排气过程)时,若缝隙中的压力高于气缸内(上止点后15°~20°)压力,则陷入缝隙中的气体会流回气缸。但此时气缸内温度已经下降,氧的浓度很低,流回缸内的大部分可燃气都不能被氧化,是以未燃HC的形式排出气缸。
4)燃烧室中沉积物的影响
发动机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在燃烧室壁面,活塞顶,进、排气门上形成沉积物,积炭和沉积物对燃料及燃烧系统的危害主要有:燃烧室积炭形成局部热点而导致爆震,损失动力;气门积炭导致关闭不严,损失气缸压力,使燃油不能充分燃烧;对于电喷发动机来讲,除喷油嘴积炭造成雾化不良外,影响更多的是各种传感器。
2.柴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
柴油机在接近压缩终了时才喷射燃油,燃油、空气混合分布不均匀。柴油机的燃料以高压喷入燃烧室后,直接在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很快燃烧,燃料在气缸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因此缝隙容积内和气缸壁附近多为新鲜空气。换言之,缝隙容积和激冷层对柴油机未燃HC排放的影响相对汽油机来说小得多。这是柴油机未燃HC排放浓度一般比汽油机低得多的主要原因。燃料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或不能完全燃烧,主要是因为:温度或压力过低;混合气浓度过浓或过稀;超出了富燃极限或稀燃极限。局部温度和瞬时温度过低,此外,局部浓度和瞬时浓度过浓和过稀等都是产生未燃HC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