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8年广州的均和安机器厂(已停业)仿制成第一台大气压力式发动机开始,中国发动机工业发展历史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发动机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动机工业初创期、发动机工业体系建设期和发动机工业飞速发展期。
1.发动机工业初创期(1908年—1949年)
1901年冬,上海出现国外生产的汽车,且国外生产的发动机也作为商品开始进入我国口岸。据统计,仅上海一地,先后就有20多个洋行(外国人办的商行)推销英、德、美、法等国生产的30多种型号的发动机。由于发动机在性能上比蒸汽机优越,有市场需求,因此继1908年广州的均和安机器厂制成5.88 kW单缸卧式煤气机及1915年广州的协同和机器厂(已停业)制成第一台29.4 kW烧球式柴油机之后,1924年上海新祥和机器厂(已停业)制成了11.76 kW和17.05 kW等5种不同规格的压缩着火四冲程低速柴油机。上海新中工程公司(已停业)于1929年制成我国第一台功率为26.47 kW的双缸柴油机,1937年仿制出35马力(1马力=735.499 W)的帕金斯(Perkins)高速柴油机,1939年仿制出1 800 r/min、65马力的MAN高速车用柴油机,并参照生产出1 500 r/min、45马力的煤气机。这表明中国当时已由制造结构比较简单的单缸卧式低速柴油机,发展到制造技术要求较高的多缸柴油机和车用高速柴油机。
1949年,全国发动机总的生产能力为7 000 kW左右,但1908年—1949年累计的生产发动机不足140 000 kW,且发动机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广州、上海、无锡、常州、福州、昆明、太原、长沙和天津等地。
2.发动机工业体系建设期(1950年—1979年)
1)发动机工业体系初建期(1950年—1957年)
1949年后,在经济建设恢复的3年(1950年—1952年)期间,我国的发动机工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上海柴油机厂(现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试制成功110系列柴油机,天津动力机厂研制成功4146柴油机,上海与天津建立油泵油嘴生产线。1952年,我国发动机产量就达到了30 000 kW。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我国通过自主开发、仿制和接受援建等方式,建成了发动机工业第一批骨干企业,如上海柴油机厂、无锡柴油机厂、济南柴油机厂、潍坊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陕西柴油机厂、常州柴油机厂、宁波动力机厂等,并着手按专业化生产方式组织发动机配附件的生产,以形成完整系列的小功率单缸到大功率多缸柴油机及多种型号的汽油机的开发与生产能力。最值得纪念的当属1956年在长春建成年产3万辆装载质量为4 t的解放牌汽车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该厂同时还生产功率为66 kW的CAI0型六缸汽油机。同年,南京汽车厂(现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功率为37 kW的NJ-50型四缸汽油机,等等。到1957年,我国知名的发动机骨干企业已有34家之多,发动机产量已经达到500 000 kW,发动机工业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引进机型虽然不多,但引进的是成套技术和装备,对我国发动机工业的大量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动机工业体系成型期(1958年—1979年)
1958年,上海柴油机厂试制成功了可与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业机械、发电机等配套的135系列柴油机,它是我国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由小批量转为大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中小功率系列柴油机。(www.xing528.com)
在拖拉机与农用柴油机方面,1959年建成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与4125型柴油机。该厂从苏联引进了柴油机先进生产技术与由专用机床组成的流水生产线,以及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泵油嘴生产技术与检测设备。天津拖拉机厂引进并生产了东方红40拖拉机和4105型柴油机。北京发动机总厂引进与铁牛55型拖拉机配套的4115型柴油机。在当时的农业机械部的组织下,有关工厂还先后研制开发了多种型号(165、175、195系列)的小型单缸农用柴油机,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大功率柴油机方面,我国自行设计了12V180型机车用柴油机、6250Z型增压柴油机(用于发电与船舶)以及6300系列柴油机(用于船舶、发电、排灌)等。
在排气涡轮增压器与增压柴油机方面,1958年新中动力机厂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轴流式T250X型排气涡轮增压器及882 kW的8L350Z型柴油机。之后,有关单位先后成功研制10号径流式增压器(配6135型柴油机)和12号径流式增压器(配6160型柴油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已建成发动机主机生产厂家近百家,零部件企业超过200家,成立了上海发动机研究所、山西车用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发动机研究所和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及长春汽车研究所、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大连发动机车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发动机专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攻关联合队伍,初步完成了系统全面的发动机工业建设。
3.发动机工业飞速发展期(1980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中国汽车和发动机工业也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发动机工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工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等,我国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时期引进与技术合作开发的新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摩托车汽油机和小型通用汽油机;微型汽车和桑塔纳、捷达、富康、通用、本田等轿车汽油发动机;依维柯索菲玛、日本五十铃、康明斯和斯太尔等系列柴油机。船用发动机方面一般采用引进许可证协议的方式生产,如日本大发、MAN、法国热机协会的PA与PC系列柴油机等。此外,还有许多工厂完成了老机型的技术升级改造并积极开发新机型。整机生产的大发展带动了诸如活塞、增压器、燃油系统及汽车电子和尾气净化器等一大批零部件行业和企业的陆续崛起。
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销量由2000年的200万辆左右发展到2015年的超2 450万辆。2010年以来,我国发动机年产量连续保持在7 300万台以上的规模,总功率达150 MW左右。我国已成为全球发动机生产和使用大国,发动机的设计开发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满足了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发电以及船用配套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的需求,发动机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与此同时,发动机工业积极实施走出国门的战略,完成了一系列战略合作与兼并,已融入世界发动机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动机生产制造大国,汽车与发动机产品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持续有力地推动我国发动机工业的技术进步,逐步使我国成为发动机创新创造强国。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为控制汽车排气对环境的污染,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和实施了不同阶段的汽车排放标准。对轻型汽油车,我国从2000年起实施国I汽车排放标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1年全国范围内实施国N排放标准。2013年,北京市还率先实施了相当于欧V的京V地方标准,2017年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对于中重型车(柴油机),2000年起实施国I排放标准,2007年和2015年分别实施“国Ⅲ”和“国Ⅳ”排放标准。不同阶段排放标准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发动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