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可以教授的,创业素养是可以培育的,这已经成为公认的理论。创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原生家庭的熏陶、社会环境也会对创业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大学阶段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创业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掌握各种必要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意愿,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国家创业教育执行的主体,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创业教育任务,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激励机制和氛围营造工作,可以夯实创业教育的基础。具体包括建立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客实验室等)、创业学院等实体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工作人员和创业者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建设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和教师创业指导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等。就创业教育自身来说,高校应该加强创业课程的顶层设计,将创业价值观塑造、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提升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做好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加强高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的多渠道、多维度资源共享。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加强和政府、企业的联系,争取更多创业教育资源,引入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授课教师、创业导师、风险投资专家,引导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同创业,启迪创业意识,落实好国家有关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做好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创业实践的衔接,助力大学生成功创业,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一)“三创融合”创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也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概念,除了学校大学生创业主管部门外,教育教学部门、科学研究部门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三创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三创融合”指“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和“科创融合”。如图5-2所示:
图5-2 三创融合概念图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开展“专创融合”就是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打破学术和应用的界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未来应用等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使专业学习更加高效,学习效果更容易固化。同时,还可以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启迪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都是“立德树人”,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指引和借鉴。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引入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对创业价值有更清晰正确的认知,为其参与创业活动打好思想基础。
大学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往往拥有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甚至部分大学生也具有相关成果,这些知识产权成果是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资源。一方面,高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资源,促进大学生高科技创业的比例。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将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指导、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续签合同等的重要依据,鼓励全员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通过“三创融合”,形成“思想引导效果提高—专业学习效果提升—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资源扩大—创业氛围热烈”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创业课程仍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大学生创业需要掌握多种创业知识,开展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增加几门创业理论相关的课程就可以满足需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大学各项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教育专项课程,实现创业课程体系“通识”和“专业”并举,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提高创业认知,增强创业意识,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同时在创业课程中学习、体验、感受创业知识,坚定创业理想,激发创业热情。
1.注重科学与人文并举
当前,因为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的存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都以创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创业能力的工具性获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还要承担价值观念的树立、创业精神的培育、文化内涵的提升、道德品行的养成、性格意志的培养等多项任务。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必须注重科学与人文并举。为此,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是要融入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结合本校、本专业历史传统、杰出创业校友榜样等具体实际,开发和凝练本校的创业特色文化,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以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科学设计授课内容、时间,低年级重点加强理论知识、动手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高年级重点加强价值判断、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实践实训等内容的培育,实现创业教育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2.关注普遍和重点群体
不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要实际创办企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既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又要针对重点群体开展重点教育。一方面,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系统中,并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实现每一名大学生都能获得创业精神培养、基础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价值的塑造。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有创业意愿或创业潜力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重点引导,在保障全员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资源适当倾斜。同时,普遍的创业教育内容,也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和特质的大学生,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设计等方面,融入独特的教育内容,切实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
3.融合创业理论和实践
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需要多种创业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注重实践养成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除了理论讲授外,还需要将互动式、体验式的创业训练融入创业课程体系中来,让大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创业认知和创业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将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大学生创业知识获得和教育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灵活运用创业理论知识,增进对国家、社会创业环境的了解,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高校需要建立并优化互动式、体验式的创业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创业沙盘游戏、创业模拟软件等工具,模拟创业实际过程开展创业项目设立、创业经营管理、创业困境模拟与体验等互动性交流活动,并开展经验体会、内心感悟等的交流分享活动,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显性素养效果显著,而对于与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创业态度、创业意识等隐性素养,则较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就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为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在第一课堂中开展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实务训练的基础上,拓宽载体,从加强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大学生创业赛事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三方面入手,打造立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加强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指高校内部存在的、经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一般是校团委)正式注册审批的群众组织,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包括思想政治类、艺术体育类、科技创新类、实践志愿类等类型。社团成员在学校社团管理制度指导下自主开展各类活动,一般要求社团活动不能影响社团成员的学业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大学生社团成立的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17]。大学生创业社团由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目的包括交流创业思想、朋辈辅导、组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等。参与创业社团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素养的重要实践手段。
大学生创业社团一般都会由具备一定创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教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帮助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创业社团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活动内容一般包括定期举办的创业沙龙、企业家讲座、创业校友讲坛、创业企业实地体验、创业问题的咨询服务等。创业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灵活开展,提升创业教育实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把握创业社团发展的思想方向,系统性将创业教育的因素融入社团设计,突破传统的社团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引入企业管理和运营理念,增强社团的活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内生动力。
2.加强大学生创业赛事建设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赛事活动层次丰富多彩,已经建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创业比赛网络,很多高校甚至在学科专业层面设置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赛事,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校际交流学习,促进了优质项目向创业实践的成功转化,扩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创业赛事一般以促进创业教育为目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比赛活动的设计以考量团队协作、项目运行、创新模式为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生动的实践形式。通过参与大学生创业赛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果转化,促进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断进步。
3.加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培育创业素养的重要实践场所。大学生创业基地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建设、企业化运营建设和高校自行建设等多种形式。以北京地区为例,2015年3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全面构建了“一街三园”集聚引领,分园“多点”支撑联动,布局合理、政策协同、市校两级互动互补的创业园孵化模式。“一街”即“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三园”分别指的是位于良乡高教园、中关村软件园和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厦的3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多点”则包括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园、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创业园、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众创空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等多个高校“双创”基地[18]。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面向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一站式、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免费提供场地支持;基本减免水、电、物业、网络等费用;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专业培训、导师辅导、法律服务、投融资对接、人才招聘、新四板挂牌、宣传展示、行业产业对接、银行上门等十一大类创业孵化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
大学生创业基地有效地促进了“政、产、学、研、创”的多方合作模式,政府负责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创业基地负责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优惠孵化条件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指导帮助,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大学生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本校科研成果在创业基地创业落地。大学生通过创业基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流程,和其他创业企业大学生团队开展交流合作,参与创业基地有关政策宣传解读、专题培训、资源对接合作活动等,切实提升自身创业素养,同时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大学生创业基地中,聚集了各个高校的创业精英团队和项目,自然形成了积极向上、众创融合的氛围,创业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创业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将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良好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www.xing528.com)
4.用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深入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计划”)工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教育部持续开展了国创计划。国创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旨在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国创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直接面向大学生的内容新颖、目标明确、具有一定创造性和探索性、技术或商业模式有所创新的训练和实践项目。国创计划实行项目式管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如表5-1所示)。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经费支持平均不低于2万元/项,创业实践项目获得经费支持平均不低于10万元/项。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确定项目资助额度标准。可以说,国创计划为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金支持,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重要渠道。
表5-1 2012 ~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据表
(四)建设多元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高校内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设置会因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整体安排不同而差别较大,但一般包含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群体。创业教育的内容包含创业理论和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和经济知识、人力资源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
有的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实体学院或组织,一般会设置专职的教师开展大学生相关创业专门知识的教育教学,如果师资力量不能覆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则会聘请相关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对定向的创业课程教学任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内容范围和目标明确,创业教育效果相对较好。但也存在授课教师实践性经验不足的情况。
没有成立实体组织的高校,一般会通过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职能部门承担创业通识类课程教学,由聘请的教师、本部门工作人员甚至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其他非通识类创业教育课程则由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担任,存在创业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专业性不足等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为了完成课程授课任务而降低授课教师选拔标准“匆忙上阵”的情况,由于授课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创业教育授课效果较差。
因此,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政界、商界等各领域的有关专家参与。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参与创业教育,用鲜活的、适配性强的案例,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转变创业教育理念,聚集并依托多元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力量,形成创业教育的育人合力,加快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1.加强各个类型师资队伍建设
不同来源的创业教育教师所具备的特长类型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参与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专业理论功底较强,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擅长课堂教学,可以给大学生传授严谨科学的创业理论知识,但通常创业实践经验欠缺;参与创业教育的校外人员实践经验较强,具有丰富的创业阅历,对创业政策、环境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素养,精通创业技能和企业经营实务,可以给大学生介绍创业经验教训,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当然,也有一些创业教育教师两者兼备,既有较强的理论和研究功底,又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能够全面地开展某个专业领域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但当前此类创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少。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时,要根据本校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合理聘任各种类型的创业教师,构建一个校内校外贯通、课内课外衔接、教育实践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服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
首先,要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渠道。“专创融合”要求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实现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在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融合提供基本条件。对创业专业课程教学教师而言,需要熟悉本校、本专业在专业课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内容;对专业课程教师而言,则需要具备创业通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两类教师而言,都需要熟悉对方领域的相关基础内容,挖掘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做到创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创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的有机嵌入。开展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授课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专业技能,贯通理论和实践,促进“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校内创业教师队伍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优先选取创业实践成就突出的典型创业者、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规划两类师资队伍的协调配合,统筹安排创业教育各个环节的教学和实践,在创业课程教学、创业课外实践、学生创业项目规划和落地帮扶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2.规范创业教师的从业标准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迅猛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各类创业课程,但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停留在“完成任务”阶段,对创业教育师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满足创业教育教师的数量要求,在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方面缺乏标准、相对随意。创业教师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创业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能力。
创业教育教师选聘必须坚持“基础标准”和“专业标准”兼具的要求。基础标准是高等教育教师的通用标准,包括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即具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热爱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基础等。专业标准是对创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包括具备扎实的创业知识素养、对创业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创业教育相关技能等。针对不同类型创业教师,其专业标准要求存在差异,但都以胜任创业教育为要求。创业教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创业的价值判断会对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创业教育教师的从业标准必须将这些方面放在首位,要建立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考评机制,实行思想道德一票否决制,实行学生匿名评教制度,规范创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切实保证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多层级师资培训体系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通知中要求“要把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推进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建立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
教育部应进一步发挥200家“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示范力度,加大高校间的学习交流,利用慕课、公选课等形式进一步推进高校间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大学生创业骨干教师的定期轮训,开展大学生创业课程大赛等,产生示范引领的带动作用。各个地方则可以通过建设本地区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引入专业化师资培训第三方力量,引入企业资源,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提供培训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本校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开发力度,加大创业教育的科研水平,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对专业课教师提供基础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知识授课培训,开展“专创融合”实施方案的科研攻关;对创业课教师提供专业认知培训,组建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五)营造良好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良好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提升校内各种创业资源的协同配合和工作效率,共同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校内创业教育的组织架构、基层院系自主性发挥、校内激励约束机制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持续产生效果。
1.加强创业教育组织领导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法条之一。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构建以高校党委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由学校党委担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领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对创业教育重大事项听取汇报并做出决策,把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治方向,统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育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创业价值取向。确立高校党委书记创业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党委书记组织学校党委集体讨论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确定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方针和目标,参与制定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方案,监督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党委书记还要和校长做好配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部门等部门落实相关工作。充分发挥高校领导班子的作用。高校领导班子要主动学习领会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积极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明确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工作任务,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各自的分管领域为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做出部署,形成创业教育资源合力。
成立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相关的组织机构。创业素养培育的实体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是否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落在实处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开展的工作。设立有关组织机构,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首先,成立学校创业素养培育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领导、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统筹规划和落实学校党委有关创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协调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专门机构,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日常机构,负责创业教育的日常行政事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研究开发等。
2.确立基层院系主体地位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都在基层院系进行,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必须要确立基层院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整体框架下,基层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大学生群体现实情况,确立本单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本单位大学生创业的管理和服务。首先,党政联席会作为院系最高决策机构,全面领导本单位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院系领导班子根据分工情况各自承担大学生创业教育各项职能建设。其次,要健全院系个性化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各个系所、每名教师的职责,充分调动全员力量参与大学生创业工作。
3.建立校内激励约束机制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的教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内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各个要素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激励机制是奖励,而约束机制则通过工作量考核等方式,督促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共育。激励约束对象包括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且两者可以同时使用。物质奖励主要包括奖金、年终绩效和工资级别的提升等,主要表现便是收入获得提升;精神奖励则包括荣誉评选、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职级提升等,通常也会与收入挂钩。高校应根据创业教育不同参与者的不同需求,依据其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方面的不同贡献,科学设计奖励评审机制,做到奖励公平公正。同时,学校要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宣传工作,介绍清楚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思路、评审理念、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等内容,提升评选对象的认可程度。
另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增设专项奖学金、设立荣誉称号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激励机制,不断维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