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研究成果

中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要求》共有六个部分,其中第六部分是创业教育。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要求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在每年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年度文件里都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中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研究成果

(一)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获得了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同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之后,我国各大高校均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创业热潮。国务院在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校要深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激励他们自主创建高新技术企业”[5]。2002年,我国教育部拟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九所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校,标志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2003 ~2010年,为了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教育促进政策措施,如2005年在高校中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加护、2008年专门创建的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由重点高校逐渐向地方本科院校以及应用型高职院校推广普及的局面。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学要求》共有六个部分,其中第六部分是创业教育。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要求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在每年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年度文件里都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前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文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完善、创业指导服务等体系建设,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等主要司局联合联动,开始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化指导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2013年6月,教育部组织编写出版了《创业基础》示范教材;召开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议,组织录制了微课模式的28集视频公开课“一起学创业”。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步入完善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常态[6]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一整套任务措施。

2020年,《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要求“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充分利用各类国家、省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就业创业讲座视频,方便毕业生点播观看”;《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要求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所有这些都表明,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有关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从未中断,保持了政策供给以及工作部署的高度稳定性与连续性。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提出了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

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实践活动始终是大学生获得创业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2008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1号)就提出要“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构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号)进一步明确要求“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示范基地打造并在线开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加强创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依托高校示范基地开展双创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年度文件中,教育部决定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大“双创”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继续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带动更多毕业生实现就业。

高素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2015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明确要求“要把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高度重视解决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充分考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

从近些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类文件来看,国家鼓励各高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创业校友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室教师全程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各高校要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队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和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充分考虑指导教师付出,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机制,开展专业化的师资培训,鼓励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开展挂职锻炼

应该说,国家出台的这些文件规定,既表明了持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政治自觉和坚强决心,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提供了政策指引与制度保障。

(二)中国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历史成就

综合来讲,中国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www.xing528.com)

1.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从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21年开展的“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我国已经建成了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促进创业教育的基础政策保障体系,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提供了综合保障。

2.实践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传授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启迪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创业实战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在国家、省市、高校层面形成了各类实践教育载体。在国家层面,出台了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有关政策,支持区域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加快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并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一起,共同丰富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载体,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在省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出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产学研促进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本地创业孵化企业的优势,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探索。在高校层面,很多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生状况、学科设置等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辅导培训、实训基地、免费孵化支持、创业融资帮助、创业法律援助、创业项目咨询等多方面的创业实践服务,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高校三级协同的联动机制,实践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3.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形成

在2002年九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引领下,各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如以浙大、人大为代表的课程化教育模式,以北航、西交大为代表的实践化教育模式,以清华、上海交大为代表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融入式”教育模式,以武大为代表的“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等。教育部从2016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评选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全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以此为契机,相关高校坚持把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推动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创业教育工作成效。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鼓励,得到了高等学校的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和成功率逐年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显著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实效。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短板

总体来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创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普及、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和小部分群体的创业实践,也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但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的规模和内涵还远未达到预期,目前开展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总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定位模糊,“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成立“学生创业公司”、企业家速成班,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违反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要义,也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是“第二课堂论”的制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活动,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如创业计划大赛、讲座论坛、参观企业等,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严重脱节。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视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只是通识教育的一门公共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师资,缺乏深入系统的创业学术研究和学科支撑。四是缺乏有效的创业实践环节,辐射度和受益面有限。创业实践主要局限于创业园孵化、创业竞赛等方式方法,效果有限,且仅使一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创业实践的大氛围,也无法提供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五是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缺乏协同性。政府、高校、企业、相关社会机构还远没有形成开放、互动的合力结构,政府的许多创业政策在地方和高校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深入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更是凤毛麟角,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回归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义的正确轨道上来。美国创业教育的领袖人物杰弗丽·蒂蒙斯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密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理当以此为旨归。中国高校应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它的遗传密码价值,从中提取出适于自身发展的属性,并把其融入大学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中,从而科学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我们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义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也即是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传递到每个学生的过程,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就现阶段而言,打造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确保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提高以实际创业能力为重点的大学生创业素养尤为重要,这也是本书的主旨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