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是提升创业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个体的整体创业素养,提高个体创业动力、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等,从而帮助个体获得初创企业的成功并取得最大创业成就的教育。从狭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帮助个体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其在商业环境中成功创办企业的教育。毫无疑问,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教育,从广义上看,必然包含了进行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的教育;而从狭义上看,则主要指形成和培养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26]。
彼特·德鲁克有一句名言:“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遗传无关。创业是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27]国际上权威的“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9年首次提出的“Enterprise education”一词。“创业教育”获得了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同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学校内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培训为目标的教育,也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一代,其理念实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理念”[2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如何创办和持续经营、管理企业”,还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进行有效辨别和处理,能够结合自己的理念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获得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局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等内容。因此,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品质,在掌握和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形成稳固而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开创性的个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后劲很大[29]。
从属性上来看,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一种现代思想、现代教育模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0]。创业需要创业素养较高的人才,因此,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大学生受教育者都能够实际创业,其最终目标是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接受过创业教育后,即使最终没有实际创业或创业不成功,其所获得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能力等,也可以使大学生受教育者终身受益。创业素养的提高,会为大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帮助其不断深化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二)创业教育的发展
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创业教育,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之后,教育部和多个国家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国家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各部委每年发布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文件中,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成为经常出现的内容。2020年7月15日,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应对疫情冲击和发展环境变化,必须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新动能支撑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和鼓励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高校普遍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咨询、指导、比赛、孵化等服务,极大调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文件印发四年多来,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抓手,作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培养机制、教法创新、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各地各高校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遍地开花,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建立了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高等教育由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重要环节,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7万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达1.3万个。此外,全国共有9.3万余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教育部还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了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推出了52门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制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这项改革系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有力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协同育人呈现新格局。部部、部校、校校、校企、校所等各种渠道的协同育人模式更加成熟,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覆盖1000余所高校,惠及140余万学生。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工程、法治、医学、农林、新闻、教师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大力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二是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不断健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增设物联网、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需要的专业,以及外语非通用语种、家政学、儿科学等紧缺专业。三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四是实践能力训练更受重视。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2019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万人,项目经费达5.9亿元。[31]
(三)创业教育的内容
由于对创业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同,有关创业教育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通过综合研究发现针对大学的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树立创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动因,它由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等几个方面组成,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凡是成功的创业都建立在社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因此创业意识不局限于创业的自我意识培养,更要培养创业的社会意识。[32]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使命,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勇于担当。
第二,创业要素能力的培养。创业要素能力是学生进行创业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它包括创业专业能力和管理方法能力。创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对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特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创业行为。二是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例如:工商、税务、金融、法律等和创业有关的社会知识。管理方法能力是创业项目实现和推进的保障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如:捕捉商机的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资源运用的能力等。
第三,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有可能遇到各种未知的困难,在面对创业压力和周遭的变化时,创业者的抗压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和敢于挑战并承担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创业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内省反思及调节情绪等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形成吃苦耐劳、谦虚宽容、坚韧不拔的创业心理,使创业者能够带领团队解决困难,持续发展。
2016年1月1日,联合国正式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旨在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此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该议程提出,在如何更有效地落实行动中,创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33]。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观点,并借此正确地判断和筛选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培养学生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和冒险精神,树立更多的风险承担意识,促进学生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
(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
创业素养和创业教育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创业素养自身具备的特性是创业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创业教育深刻地影响创业素养的培育。
1.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意义重大,要求高校发展创业教育
熊彼特指出,创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大批具备较高创业素养的人才,已经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展了创业实践活动,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所占比例仍然较小。相对于社会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虽然在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整体创业素养仍相对较弱。
早在1998年10月,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多年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年)》均提出我国要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迈入教育强国之列。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有效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加快培养富有创业精神、敢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形成条件
大学生创业素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创业素质和创业修养的统一,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所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内在特质的集合,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创业态度等。创业素养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以及取得怎样的成功。创业素养是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发展其创业素养。
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促进形成的。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创业知识的积累、创业能力的锻炼、创业精神的陶冶、创业个性的养成,都离不开创业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政府、学校、学生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力,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提供重要条件。
3.创业教育在创业素养培育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首先,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在参与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在市场竞争中学会独立自主、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力更生、自我约束,自己做出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在承担风险和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自由。为此,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科学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创业决定并认识到创业对自己的意义,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发展的动力。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提高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启迪创新和创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大学生创业者的自主性,使其自觉将提升创业素养当作自己内在的要求和需求,将创业素养提升作为自己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最后,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潜能。创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个人理想、经济自由、自主性社会关系等的实现。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唤醒大学生创业者内在的各种创新创造的潜在力量,创设展示和验证潜能的条件,丰富创业阅历,发展创业能力,培育创新人格,创造社会价值,从而在创业过程中逐步达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注释】
[1]李强,白玉翠,陈伟娜,等.创业者素质模型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2):137.(www.xing528.com)
[2]胡选萍,徐皓,秦公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9):77-78.
[3]马世洪.创业素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必备素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2):32-33.
[4]张铭.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核心素养内涵与维度研究[J].大学(社会科学),2021(3):101-102.
[5]李雅琴.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74.
[6]花蕾.创业型大学毕业生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王鸣华.创业者核心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贸人才,2017(11):187.
[8]程玮.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修正与测评指标体系建构[J].创新创业教育,2020(6):97-102.
[9]庄明科,叶初阳,李灿,等.创新创业核心素质的质性研究——以扎根理论为主要方法[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54-57.
[10]胡海青.创业素养调查及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1(7):49-54.
[11]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3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4.
[16]沈培芳.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5-26.
[17]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6.
[19]教育思想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Z].https://www.sohu.com/a/114389183_100928.
[20]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2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74-277.
[22]LITAN R E.On the road to an entrepreneurial economy: a research and policy guide[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7(7):139.
[23]范晓光,杨欣虎,孙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及其养成[J].中国冶金教育,2011(2):81-83.
[24]花蕾.创业型大学毕业生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11.
[25]刘汉东.创业者创业胜任力与创业成功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3-14.
[26]罗兆立.创业教育探析[J].科技创业,2006(12):61-62.
[27]李德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9]李时椿,等.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0]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24.
[3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晒出“成绩单”[J].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rm.
[32]黄娟.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研究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14-15.
[33]阿恩·卡尔森.反思第四次工业革命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背景下的创业教育[Z].https://www.sohu.com/a/386765736_6700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