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市场中,团队创业是一种重要的创业现象。据纽约大学学者对2009年至2015年5月数千个初创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些新企业中仅约28%的样本由独立创始人组成,而其余的31%和41%分别为双人团队和三人及以上的团队(Greenberg and Mollick, 2018);而西方文献的证据也显示,创业团队的创业成功率显著高于单独创业的企业(Chen et al.2012)[50]。
从“阿里十八罗汉”到“腾讯五虎将”“百度七剑客”,创业团队打破了传统的创业模式,一跃成为颇受创业者喜爱并且成功率较高的创业组织形式。比起个体的创业者,创业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拥有不同的技术能力,秉持不同的人格品质,将他们整合起来,可以形成优势聚集、劣势互补,这样的创业团队本身就具备了更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存量。被称为“创业教育之父”的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提出的经典创业模型中指出,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是创业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创业团队则是整个创业过程的主导者[51],由此可见,创业团队在创业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
(一)共同的理念和愿景
一个好的创业团队,首先要达成共同的创业理念,对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楚的认知,并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坚持这一目标所包含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而愿景则描绘了团队希望的未来企业的样子,清晰了企业未来的状态,在本质上是团队对创业企业长远目标的集中阐释。团队要通过理念和愿景来明确自身的理想,勾勒出前进的方向,展现出社会存在价值,以此吸引投资者、社会公众等群体来支持企业的事业。在得到肯定和支持后,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
源自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的“赋乐科技”,是一家聚焦于“网络空间大数据与安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创始人袁振龙博士自2010年率队夺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信息安全邀请赛”全国二等奖开始,就跟团队的同学们相约毕业那年,大家一起在专业领域里做点事情。当时微信刚刚推出,他注册后就在自己的个性签名里写下了“为了共同理想”这句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直到今日,“为了共同理想”这句话依然保留在他的微信签名中,从未进行更改。2016年,博士毕业的次月,袁振龙就与同学一起注册成立北京赋乐科技有限公司,很快拿到了清华启迪的天使投资,成功入驻中关村软件园。“为了共同理想”,赋乐创立至今的五年时间里,袁振龙和他的“战友”们,依然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原来的理想,努力奋斗,乐此不疲。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新伙伴加入“为了共同理想”这一队伍里来,凝聚成了赋乐现在的“精神支柱”,大家汇聚在“为了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起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52]。
(二)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建立在共同愿景之上的创业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它既能振奋团队成员,又能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团队目标中来。因为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艰辛,也会出现矛盾、争论和冲突,需要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达成一致,共同努力。为了这样的目标,团队的所有成员会全力以赴,积极致力于企业价值的创造,形成合力,把企业做大做好,从而使所有的成员都能获利。
一项在南京地区对创业企业团队成员的访谈中,受访者就这样回答:
问:选择创业团队成员考虑的因素是什么?(www.xing528.com)
MX:实际上创业选合伙人和谈恋爱是差不多的,对合伙人的性格、能力都要互相有一个了解,要有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价值观要趋于一致。因为创业这件事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有高潮会有低谷,如果分歧太大的话可能会走不长。比如说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待金钱的态度,还有对待付出和回报的态度是一致的。实际上可以这么说,有的人认为我可能先拿到回报才去付出,有的人会认为我先付出才能拿到回报,这个就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我们至少在态度上是取向比较一致的。[53]
(三)良好的共享合作
创业过程是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这就是“共享合作”能力。团队的成员通过畅通的渠道和特有的模式开展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属于本团队独特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经常性的以获取超过个人水平的见解为目的的“深度会谈”,鼓励成员们将他们认为难度大的问题、最新的思考“火花”放到团队中来商讨,成员们自由地表述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论证,使彼此可以真诚相待,在真实的想法中升华团队融合度。“要有合作理念,形成团结拼搏的良好团队”。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陈朝晖就认为,一个人的想法难免有所偏颇,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之前,他一定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补充和纠正自己。这种沟通决策的方法不仅能尽量避免失误,而且往往使企业中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很多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重要手段。
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周伟和他的创业团队聚焦在体感车领域,围绕着团队的共同梦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在完成了企业初创期的目标后,周伟和他的合伙人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周伟对自己的团队非常有信心:“体感车这个领域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摸索中发展,尝试不同的模式和策略。”遇到团队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周伟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常常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获得共同进步。”“大家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约法13章’。”“我们每年会抽出一个时间,什么都不做,把大家带出去交流,把对产品、公司、市场、未来、彼此等的看法都提出来,交流分享。我们可以对彼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不释放,就会产生积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变得无法调和。虽然相互批评看上去不太有人情味儿,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对事不对人。”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摸索着、尝试着,演绎着体感车界的“中国合伙人”的故事[54]。
(四)明晰的角色定位
联想物联科技&联想懂的通信CEO王帅博士在联想“创投大咖谈”活动中总结道,“化坑为井”的秘诀之一是要找对合伙人和创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也就是说,创业团队中成员的角色定位要清晰明确,成员们对各自的职责、权限要了然于胸,团队工作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创业团队各成员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和承担的责任,能够减少创业过程中角色冲突,有利于团队的稳定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壮大。尤其是创业初期,企业尚未成熟,团队成员往往身兼数职,要尽可能减少成员的责任和能力重叠,厘清角色定位,及时有效沟通。这样才能建立互补的团队,提高效率,顺利度过初创期。
2020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大多数是跨专业的互补型团队。获得全国银奖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Signix摄念科技——流媒体技术先驱服务商及硬件解决方案领航者”项目就是出自这样的团队。“我们的团队集结了一群热爱技术的小伙伴,成员来自数字媒体、平面设计、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可以说,在产品研发和公司运营中,我们能做到各司其职,精确配合。”项目负责人张诗悦认为正是团队的互补与配合,让他们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创业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团队成员们各有所长,相互配合,项目推进才会更顺利[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