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子是东北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它的特点是:建造方法简单、取材方便、经济适用、冬暖夏凉。该类房屋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建筑发展到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建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由于该建筑形式坚固和耐久性差,每年都要翻修,所以数量慢慢地减少直至20世纪60年代基本绝迹于东北乡村。
地窨子一般选址在南面向阳较陡的山坡下距离河流小溪较近的位置,这样可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入,又可以抵御冬季寒冷的北风,还可以就近寄去生活用水。地窨子的建造是半在地上半在地下的,是古人半穴居建筑的延续。建造时下挖三四尺深的长方形土坑,尺度大小根据需求而定,利用日晒或火堆把坑内熏干,并在坑底和坑壁粉刷防潮的石灰。坑内立起中间高、两边矮的几排木柱,柱上再加椽子架出高出地面的尖顶梁架,椽子斜搭在土坑外沿地面之上,尖顶之上绑结茅草,细密地铺上秸秆或房草,再用半尺多厚的土夯培填上,南侧立土墙或圆木墙并开出房门和窗户,周边用土墙封堵以保护房体。屋内高度在两米左右,北、东、西三面搭建板床或砌火炕,距离后房檐半米远处再挖条排水沟。多数地窨子的后墙靠近山坡几乎都是与坡面平齐,这便是东北一怪“抬腿能把房顶迈”。地窨子里面的居住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室内北为大是上位,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居住在其余两侧,地中央建炉灶取暖做饭。地窨子在大雪之后很容易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所以常成为抗联战士的秘营与隐蔽的场所。地窨子这种建筑形式延续千年之久,它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用方面,体现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与建造思想。它展示了东北人民适应自然融于环境的设计才华。
图5-41 民俗村的地窨子(作者拍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