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东民俗文化村民居改造设计:吸纳更多审美元素的成果

关东民俗文化村民居改造设计:吸纳更多审美元素的成果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造物设计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虽然中原先进生产力对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东北地区固有的民族性格是无法改变的,独特的文化内核始终贯穿于艺术设计发展的轨迹。因此,无论是在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河西走廊,还是在距今不足1000年的东北同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建筑设计只能保证实用很难融入更多的审美元素。

关东民俗文化村民居改造设计:吸纳更多审美元素的成果

纵观东北的历史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使其生产力水平不断产生变化,从与中原文化同样辉煌的红山文化到后来生产力发展缓慢的肃慎既是气候因素使然;由夏商周时期的肃慎、东胡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辽东郡和辽西郡,东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始终处在欠发达层面;到了西晋时的前燕,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南北朝时期和唐代,东北地区与中原交流更加频繁,中原文化已经渗透到东北主流文化之中;辽金元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明代,建州女真崛起之后大举入关统一中国,东北已不再偏于一隅,生产力水平开始与中原同步发展。在这些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造物设计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虽然中原先进生产力对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东北地区固有的民族性格是无法改变的,独特的文化内核始终贯穿于艺术设计发展的轨迹。

于汇历先生在《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结构的再研究》一文中介绍了东北原始社会运用动物骨骼建造房屋的考古依据(2011年第7期),用黏土将动物骨骼堆砌成墙磊造成屋,即利用了食剩的骨头又保证了墙体的坚固和保暖。可见,东北的人类祖先在建造房屋时充分利用了自然馈赠的一切可用之材。另外,魏存成先生在《渤海考古》一书中介绍了同仁遗址的一处建筑,该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虽然距今不足1000年但是该区域处于开化较晚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建筑形式依然比较原始,房屋中间设有火炕,一如原始人类的房屋结构。然而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距今2140年的风林古城遗址中却发现了带有曲尺形烟道(火炕)的半地穴住址,说明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并不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才是真正影响设计的主因,正如今天我们的大城市高楼林立而偏远农村依旧有土木结构的草房存在一样。

图1-1 同仁遗址一期F3顶部及四壁木板遗迹图(《渤海考古》第9页)

图1-2 风林古城晚期F1平、剖面图(《渤海考古》第13页)

图1-3 依据同仁遗址模拟复原的半地穴建筑(作者制作)

图1-4 同仁遗址模拟复原剖面效果图(作者制作)

图1-5 同仁遗址模拟复原剖面线图(作者制作)

图1-6 甘肃省博物馆原始人类居住遗址建筑内部复原(作者拍摄)

图1-7 甘肃省博物馆原始人类居住遗址复原(作者拍摄)

图1-8 甘肃省博物馆原始人类村落遗址模型(作者拍摄)

由甘肃省博物馆原始人类居住遗址复原的结构可以看出(图1-6、7、8),原始人类起初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地域气候的不同会产生有无火炕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在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河西走廊,还是在距今不足1000年的东北同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建筑设计只能保证实用很难融入更多的审美元素。

图1-9 原始方式建造的茅草房屋(作者拍摄)

图1-10 现代农村已经淘汰的土木结构建筑(作者拍摄)

图1-11 长白山区濒临淘汰的土木结构瓦房(作者拍摄)

图1-12 通化县东来乡已经被遗弃的土坯房(作者拍摄)

图1-13 土坯房的内部(作者拍摄)(www.xing528.com)

图1-14 通化县东来乡土坯房的顶棚结构(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