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逝去的帝国:契丹与西夏的剧烈冲突

逝去的帝国:契丹与西夏的剧烈冲突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044年,西夏与宋朝签订“庆历和议”,西夏向宋朝称臣,归附宋朝,引起了契丹帝国的极大不满。李元昊先在契丹帝国与西夏的边境上做出试探性的举动,以窥测契丹帝国的反应。李元昊又招揽契丹帝国境内的党项部落叛逃到西夏,契丹帝国遣使索要叛逃的党项人,李元昊拒不归还。河曲之战使得契丹帝国吞并西夏的计划破灭,李元昊和新生的西夏政权得以在契丹帝国西南面立足。

1044年,西夏与宋朝签订“庆历和议”,西夏向宋朝称臣,归附宋朝,引起了契丹帝国的极大不满。宋夏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暂告一段落,契丹帝国与西夏之间的矛盾就随之凸显出来。辽兴宗耶律只骨在位期间,两次御驾亲征,讨伐西夏,终于使得西夏向契丹帝国称臣,契丹帝国的西南边境得以巩固。

从李继迁到李元昊,党项三代首领均与契丹帝国交好,同时也获得了契丹帝国的大力扶持。西夏与宋朝签订“庆历和议”之后,宋夏边界大体稳固,西夏的扩张方向就从向东面宋朝方向转为向东北面契丹帝国方向扩展,这必然会侵犯契丹帝国的利益。李元昊先在契丹帝国与西夏的边境上做出试探性的举动,以窥测契丹帝国的反应。李元昊又招揽契丹帝国境内的党项部落叛逃到西夏,契丹帝国遣使索要叛逃的党项人,李元昊拒不归还。除了招揽契丹帝国境内的党项人之外,李元昊还偶尔派遣小股部队袭扰契丹帝国边境。李元昊的挑衅举动本就引起了辽兴宗耶律只骨的极大不满,契丹帝国和亲的兴平公主去世,更成为契丹帝国与西夏之间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早在1031年,党项就向契丹帝国请求和亲,辽圣宗耶律文殊奴将养女兴平公主许配给李元昊,并册封李元昊为驸马都尉,令他袭爵“夏国公”。辽兴宗耶律只骨即位之初,晋封李元昊为“夏国王”。野心勃勃的李元昊并不甘心做契丹帝国的一介驸马,更不甘心自己统治的西夏只做契丹帝国的附庸,因而与兴平公主夫妻关系不睦。在嫁给李元昊七年之后,即1038年,兴平公主郁郁而终。关于兴平公主的死因,在当时就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约1034年,李元昊的舅舅卫慕山喜密谋杀害李元昊,并取而代之。阴谋败露后,李元昊将卫慕山喜诛杀,并将疑似参与密谋的众多卫慕家族成员绑在巨石上沉入河底溺死。随后,李元昊手捧毒酒闯进母亲卫慕氏的寝宫,逼迫亲生母亲服毒自尽。事后,李元昊假称母亲卫慕氏不幸病逝。后来,李元昊察觉兴平公主知晓卫慕氏暴亡的内情,为了灭口,遂将兴平公主软禁至死。

得知兴平公主去世,辽兴宗耶律只骨派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到西夏质问死因,无果而回。耶律庶成回到契丹帝国上京后,向兴宗耶律只骨汇报了李元昊在丧期非但没有一丝悲戚之色,甚至继续召幸其他妃嫔。兴宗耶律只骨原本就因边境摩擦对李元昊积怨已久,听到关于兴平公主死因以及李元昊所作所为的汇报后非常气愤。于是,兴宗耶律只骨决定御驾亲征,率领10万大军攻打党项。

1044年农历十月,兴宗耶律只骨亲自率领10万大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西夏。南院枢密使萧脱古思(汉语名萧惠)率领6万主力军作为北路军,向贺兰山北麓挺进;皇太弟耶律孛吉只率领7000精锐骑兵作为南路军,在南线策应全军;东京留守萧挞不衍(汉语名萧孝友)率领3万余人马作为中路军,护卫兴宗耶律只骨的宫帐。三路大军渡过黄河,气势汹汹地攻入西夏境内,深入西夏境内400余里未遇到顽强抵抗。李元昊原本计划将党项主力左厢军秘密部署在贺兰山北麓,以逸待劳,等契丹军主力到达后围而歼之,同时部署另一路偏师在河套地区牵制敌军。萧脱古思的北路军主力到达贺兰山北麓一带时,李元昊率领左厢军突然杀出,迎战契丹大军。李元昊伏兵刚发起突袭时,略占优势,但契丹军很快反应过来,迅速稳住阵脚,并展开反攻。党项军被契丹军打得大败,只好退守贺兰山中麓。李元昊败走之后,连忙遣使向辽兴宗耶律只骨谢罪请降,辽兴宗原本倾向于接受李元昊的请和,正在犹豫之时,主将萧脱古思等人力主拒和再战。萧脱古思怂恿兴宗耶律只骨道:“元昊刚刚自立,国力孱弱,我们应一鼓作气,扫平元昊,一劳永逸,免得日后再生祸患!”兴宗最终采纳了萧脱古思等人的谏言,拒绝了李元昊的和谈请求,再次挥师进攻李元昊。(www.xing528.com)

面对来势汹汹的契丹大军,李元昊自知实力不足,为躲避兵锋,党项军连续向后方撤退三次,共计百余里。每次撤退时,李元昊均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令追赶的契丹大军无法就地解决军需补给问题。李元昊专门命人烧掉撤退沿途上的草地,导致契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半数以上因饥饿而倒毙。李元昊不失时机地再次遣使向辽兴宗耶律只骨谢罪请降,兴宗耶律只骨召集各军将领前来商议。正当契丹帝国君臣汇聚兴宗行营商议之时,李元昊突然倾举国之兵约50万人对契丹中军发起突袭。有了上次贺兰山北麓一战的经验,契丹主将萧脱古思等人沉稳应战,迅速联络各军从党项军两翼包抄,李元昊率领的党项军力不能敌,溃败而走,契丹军紧随其后追击。不料,正当契丹军占据优势之时,忽然狂风大作,刮起了沙尘暴。契丹军处于下风向,人马均被刮得睁不开眼睛,霎时间乱作一团。党项人早已习惯了沙尘暴天气,李元昊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顾不得整顿队形,赶忙命令党项军反攻。契丹军大败,数十名将领被俘,辽兴宗耶律只骨只带领数十名骑兵逃离战场。此次战役发生在河曲(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史称“河曲之战”。

河曲之战后,狼狈逃离战场的兴宗耶律只骨昼夜兼程,终于甩掉了党项追兵。兴宗耶律只骨一行人刚刚下马休息,兴宗身边的一位名叫罗衣轻的伶官匆匆忙忙跑到兴宗面前,问兴宗道:“主上,您快摸摸,您的鼻子还在吗?”依照党项风俗,党项人在战场上俘获敌人,经常将俘虏的鼻子割掉,以示侮辱和惩罚。罗衣轻此言,是讽刺兴宗兵败,差点儿成为党项人的俘虏。因此,兴宗耶律只骨听到罗衣轻的话,暴跳如雷,当即命人将罗衣轻绑起来,并气愤地要杀掉他。皇长子耶律查剌连忙上前劝解:“插科打诨的又不是黄旖绰,父皇何必与他计较呢!”黄旖绰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霓裳羽衣曲》石刻的篆刻者。皇长子耶律查剌此言,是说罗衣轻不过一介插科打诨的丑角,不是什么名角,借以劝谏兴宗没必要与他计较。还没等兴宗耶律只骨回话,罗衣轻抢先一步接过话茬:“插科打诨的不是黄旛绰,那领兵打仗的也不是唐太宗啊!”罗衣轻此言,意在讽刺兴宗耶律只骨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才会在河曲之战中遭遇惨败。兴宗耶律只骨听罢,简直哭笑不得。因平日里罗衣轻常常用诙谐讽刺的语言对兴宗的过失加以劝谏,这次兴宗仍旧放过了罗衣轻,没有与他计较。

河曲之战使得契丹帝国吞并西夏的计划破灭,李元昊和新生的西夏政权得以在契丹帝国西南面立足。契丹帝国遭受了来自西南边陲新兴政权西夏的重创,不得不对西南边疆的安全问题倍加重视,认真筹划应对之策。

契丹金令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