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圣宗耶律文殊奴在位期间,契丹帝国与位于今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之间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契丹帝国三战三捷,使得高丽对契丹帝国称臣纳贡,契丹帝国东部边疆得以巩固。
高丽又称“王氏高丽”,是10世纪初至14世纪末朝鲜半岛中南部的一个王朝,历经34代君主,享国475年。918年,王建被拥立为王,国号高丽,年号天授,定都开州,后改称开京,位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城特别市。935年,高丽吞并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936年,高丽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后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中部、南部。
契丹帝国建国之初,与高丽并不接壤,两国之间没有利益冲突,高丽的开国君主王建早有意与契丹帝国修好,于是在915年派遣使者到达契丹,向太祖耶律阿保机赠送宝剑。926年,契丹帝国太祖耶律阿保机消灭了渤海国,契丹帝国遂与高丽接壤。渤海国覆灭时,一部分渤海国遗民向东逃到高丽境内,高丽对他们给予妥善安置,以此吸引了更多的民众归附。契丹帝国屡次就原渤海国移民问题与高丽进行交涉,均未果。因此,契丹帝国对高丽的怨恨日益增加,原渤海国移民问题成为双方开启战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契丹帝国与南面宋朝的战事逐渐平息,圣宗耶律文殊奴的征讨目标逐渐转向东边的高丽。辽圣宗耶律文殊奴在位期间,契丹帝国共发起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985年农历七月,圣宗耶律文殊奴传谕契丹帝国诸道诸部,整顿兵马,准备东征高丽,后因986年与南面的宋朝的统和战争而不得不中止。在击退了宋朝的北伐之后,东征高丽的军事行动在契丹帝国重新提上日程。992年,圣宗耶律文殊奴任命东京留守萧恒德为统帅,出兵东征高丽。东京留守萧恒德的父亲就是“澶渊之盟”前夕误中宋军伏弩身亡的兰陵王萧挞凛,萧恒德于989年迎娶了景宗耶律明扆与萧绰所生的第三女耶律延寿奴,被圣宗耶律文殊奴封为驸马都尉,极受承天太后萧绰与圣宗耶律文殊奴的重视。圣宗耶律文殊奴任命萧恒德为东征军统帅,足见当时契丹帝国对东征高丽的重视。萧恒德统率的契丹大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993年,高丽成宗王治向契丹帝国奉表请罪,契丹帝国当时面临南面宋朝的军事压力,因而接受了高丽的议和请求,遂从高丽撤军。至此,契丹帝国第一次东征高丽的战争宣告结束。
1009年至1010年,即辽宋“澶渊之盟”签订后的第六年,高丽内部发生政变。高丽西京留守(高丽的西京位于今平壤市)康肇(一些史籍中写作“康兆”)弑杀了高丽穆宗王诵,并拥立高丽近支宗室王询为国王,史称“高丽显宗”。王询即位后,派遣司农卿王日卿出使宗主国契丹帝国,向辽圣宗耶律文殊奴“告哀称嗣”,即汇报王诵仙逝、自己即位一事,但却隐瞒了康肇弑君、拥立自己为国王的细节。当时高丽是契丹帝国的附属国,高丽国王之位必须经契丹帝国皇帝册封方才合法,高丽将领瞒着契丹帝国擅杀、擅立国王,在当时是触动契丹帝国皇帝权威、宗主国地位的行为。经女真酋长告发,辽圣宗耶律文殊奴得知了康肇弑君、高丽王位更迭的具体情况,遂出兵第二次东征高丽。
契丹帝国与南面的宋朝于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之间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契丹帝国南部的边境线稳定在白沟河一线,使得契丹帝国对高丽用兵时没有了南面宋朝的牵制,大量契丹军队可以调离燕云十六州一线。1009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承天太后萧绰为儿子耶律文殊奴举行了契丹民族传统的燔柴礼,将国政全权交给儿子耶律文殊奴。自此,圣宗耶律文殊奴正式亲政。同年农历十二月十一日,承天太后萧绰病逝,为纪念她摄政数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和对契丹帝国的卓绝贡献,也为遵照圣宗耶律文殊奴即位27年后才举行燔柴礼的先例,此后契丹帝国历代皇帝均在即位数年之后才举行燔柴礼。1010年得知高丽内部擅杀、擅立国王一事之后,失去了母亲承天太后萧绰辅佐、刚刚亲政不久的圣宗耶律文殊奴一方面出于立威,一方面出于趁机收回契丹军事贵族手中兵权的考虑,决定御驾亲征,率领40万大军,发起了对高丽的第二次东征。(www.xing528.com)
1010年农历十一月,契丹大军以“义军天兵”为旗号,气势汹汹地攻入高丽境内。高丽显宗王询任命康肇为行营都统使,率领30万军队迎战。两军在通州(位于今朝鲜平安北道宣川郡西北)相遇,康肇摆出剑车阵迎击契丹大军。契丹军前锋统帅耶律盆奴先是佯装败退,故意让康肇小胜几番,以麻痹高丽军队。康肇果然中计,逐渐生出轻敌之心,在前线指挥作战时甚至与好友下棋,以示对战事胸有成竹。耶律盆奴趁高丽军队懈怠之机,率领精锐骑兵突袭康肇指挥部所在的三水寨。部将急忙向康肇禀报契丹大军来袭的军情,康肇却轻蔑地说:“契丹兵就像是我们口中的食物,太少了吃不饱,来得越多越好。”说罢,继续饮酒下棋。由于主帅康肇轻敌,契丹军很快就攻进了高丽大营,部将急忙禀报,并劝康肇赶快逃跑。康肇醉醺醺地起身问道:“真的吗?”就在康肇刚一起身之时,他半醉半醒地隐约感觉到曾被他弑杀的高丽穆宗王诵就站在他身后,并对他厉声喝道:“你作恶多端,这是上天的惩罚,你逃不掉了!”产生幻觉的康肇不禁脱下兜鍪(一种头盔)慌忙跪拜,连称“臣死罪!臣死罪!”恰在此时,契丹军冲进营帐,俘虏了康肇等高丽高级将领,高丽的通州被契丹军占领。康肇被契丹军捆在毡子里,架于马上,押送到辽圣宗耶律文殊奴面前处斩。
攻占通州后,契丹大军兵锋直抵高丽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市)。101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高丽显宗王询带着后妃子女、几位重臣和50余名禁军,趁契丹大军没有对开京形成合围之前,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出开京,将开京和全城军民丢弃给契丹大军。1011年农历正月初一,契丹大军攻占开京,并将其付之一炬。此前,高丽显宗王询刚刚逃出开京时,便连忙命河拱辰、高英起两名重臣赶赴契丹军营谢罪请降。同时,高丽显宗王询还将擅自弑君的康肇定罪为此次战争的“祸首”,将康肇的同党卓思政、朴升、崔昌、魏从政、康隐等大臣或处死或流放。此时契丹大军后方面临高丽小股部队袭扰,圣宗耶律文殊奴考虑到后方安全问题,担心战线过长容易被高丽截断后路,遂接受高丽显宗王询的降表并班师。契丹一方原本要让高丽显宗王询亲自到契丹帝国的上京朝觐,但高丽一方担心王询有去无回,便借口王询抱病,婉言拒绝,圣宗耶律文殊奴也没有与之计较。至此,契丹帝国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战争宣告结束。
1013年,契丹帝国以高丽显宗王询未能亲自到上京朝觐为由,向高丽索要江东六州,即鸭绿江东岸的六个州。对于这一要求,高丽予以拒绝,辽圣宗耶律文殊奴派遣耶律资忠在鸭绿江上搭建浮桥,并在鸭绿江东岸高丽一侧筑城。此后,契丹帝国与高丽在鸭绿江一线摩擦不断,为契丹帝国发起对高丽的第三次东征埋下了伏笔。1015年时,高丽显宗王询派遣民官侍郎郭元渡海到宋朝朝贡,并停用契丹帝国的“开泰”年号,改用宋朝的“大中祥符”年号,以期获得宋朝的军事援助,共同抵御契丹帝国。然而,宋朝并没有为高丽提供救兵,被激怒的辽圣宗耶律文殊奴于1018年任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萧虚烈为副都统、契丹帝国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都监,率领10万大军发起对高丽的第三次东征。此战双方互有胜负,契丹大军并未取得显赫战功。高丽统帅姜邯赞在高丽龟州一带伏击并重创契丹先锋部队,高丽一方将这次伏击战夸大为“龟州大捷”。龟州之战后,契丹军队重整旗鼓,向高丽都城开京挺进。1019年,高丽显宗王询为尽快结束战争,遣使向契丹帝国谢罪、进贡。1020年,高丽显宗王询向契丹帝国呈上降表,辽圣宗耶律文殊奴也就此罢手,契丹帝国对高丽发起的第三次东征宣告结束。
辽圣宗耶律文殊奴三次东征高丽,迫使高丽称臣纳贡,粉碎了高丽联合宋朝钳制契丹帝国的计划,解除了帝国东面的威胁,巩固了契丹帝国的东部边境。结束了对宋朝、高丽的战争之后,圣宗耶律文殊奴于1021年将契丹帝国的年号改为“太平”。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圣宗耶律文殊奴专心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赈灾济民,使得百姓休养生息,契丹帝国迎来了盛世,因这一时期年号为“太平”,契丹帝国在圣宗耶律文殊奴时期的鼎盛局面史称“太平之治”。
契丹骑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