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丹帝国:渤海经略-逝去的帝国:契丹

契丹帝国:渤海经略-逝去的帝国:契丹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略渤海,成为契丹帝国扩张的开端,也为帝国版图的扩展和地方治理提供了典范。至此,享国228年的渤海国宣告终结。耶律阿保机对渤海国王室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妥善安置,这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赞誉。耶律突欲基本保留了渤海国原有的行政制度。经略渤海,不仅是契丹帝国一国多制、因俗而治这一基本国策的体现,同时也是契丹帝国对外扩张,建构多民族、跨文化帝国的开端。

契丹帝国:渤海经略-逝去的帝国:契丹

契丹帝国正式建立后,太祖耶律阿保机一面进行内政改革,一面对外扩张。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契丹帝国主要扩张方向是向东扩展,消灭渤海国,在原渤海国的基础上建立东丹国,使其作为契丹帝国的属国。至10世纪下半叶,东丹国的历史结束,契丹帝国将这一地区划为直属地。经略渤海,成为契丹帝国扩张的开端,也为帝国版图的扩展和地方治理提供了典范。

渤海国是我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粟末靺鞨是中国东北地区游牧渔猎民族靺鞨的一支,靺鞨与肃慎、挹娄、勿吉乃至今天的满族均有渊源,今天的满族即来源于靺鞨的一支。渤海国极盛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地区,在《新唐书》等中国史籍中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在历史上与契丹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690年,武则天篡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696年,契丹人因不满武周政权营州都督赵文翙的压迫,在李尽忠、孙万荣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在中原王朝的史籍中称为“营州之乱”。为拉拢契丹东面的粟末靺鞨共同夹击契丹,武则天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震”字取自《周易》震卦卦名,因震卦位于东方,故而武则天册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697年,乞乞仲象去世,其子大祚荣继任。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山城(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南城子山山城,也有学者认为是今吉林省延吉市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山城)正式建国,初名“震国”,大祚荣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震国也因此更名为“渤海国”。

渤海国境内居民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包含高句丽人、契丹人、奚族人、室韦人、汉人等。也正因此,渤海国与契丹交往密切,也时有边境摩擦。10世纪初,契丹帝国逐步建立,东面的渤海国成为契丹的主要威胁之一。渤海国常年在西部边境扶余府(治所扶余城,位于今吉林省农安县)屯驻重兵,对契丹构成重要威胁。无论是向南进攻中原王朝,还是向西、向北降服草原诸部族,渤海国都是契丹帝国东面的牵制力量。耶律阿保机称帝前后,其权位主要面临契丹内部传统军事贵族的威胁,无暇东顾。到10世纪20年代,契丹内部政局稳定,社会经济也已获得了长足发展,耶律阿保机遂决定亲征渤海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东面渤海国的威胁。

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契丹帝国辽州刺史张秀实,并在辽州大肆劫掠。得知消息后,太祖耶律阿保机颁布诏书,宣称自己将御驾西征。众人接到诏书后极为诧异,渤海国在契丹帝国东边,而此时耶律阿保机却要西征,令人不解其中用意。只有太子耶律突欲领悟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意图,于是配合父皇耶律阿保机佯装准备西征,以此麻痹渤海国。925年冬,耶律阿保机动员契丹各部,宣称渤海国为契丹的“世仇”,随后御驾亲征,倾全国主力进攻渤海国。925年末至926年初,契丹大军一举攻克渤海国西部边境重镇扶余城。攻克扶余城后,耶律阿保机命太子耶律突欲、次子耶律尧骨为先锋,进攻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又称“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926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深夜,契丹军对龙泉府发起总攻,渤海国第十五代国王大諲撰率领城中军民拼死抵抗。3天之后,大諲撰见大势已去,只好带领王室、百官出城投降。至此,享国228年的渤海国宣告终结。

926年农历七月,大諲撰一家被送至契丹帝国上京临潢府,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人另筑一座新城,供大諲撰全家居住。此外,耶律阿保机给大諲撰更名为“乌鲁古”、给他的妻子更名为“阿里只”,这两个名字原是耶律阿保机在龙泉府受降时所乘的两匹马的名字,耶律阿保机将这两个名字赐给大諲撰夫妇,以此来纪念吞灭渤海国的战功。耶律阿保机对渤海国王室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妥善安置,这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赞誉。元代编纂的《辽史》中,评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有帝王气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代遥辇氏,尊九帐于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于遥辇,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于国族,三也。”耶律阿保机先后取代了遥辇氏的可汗之位、攻灭了渤海国、降服了奚族,但对其均妥善安置,非但没有残害、屠杀这三股“敌对”势力的后代,反而给予其殊荣和生活保障,这充分体现了耶律阿保机宽容、仁爱的品德。(www.xing528.com)

渤海国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在原渤海国的基础上建立东丹国,国名取“契丹之东”之意,定年号为“甘露”。东丹国作为契丹帝国的一个属国,由太子耶律突欲担任东丹王。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被更名为“天福城”,作为东丹国的首府。耶律突欲基本保留了渤海国原有的行政制度。历任东丹国国王有权任命百官,东丹国常设四名宰相,两名由契丹人担任、两名由靺鞨人担任。东丹国每年须向契丹帝国贡纳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契丹帝国每有对外征战,东丹国须履行提供兵源、物资的义务。

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突欲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其弟耶律尧骨继承契丹帝国帝位。为削弱哥哥耶律突欲的势力,耶律尧骨陆续将部分东丹国居民迁出故地。929年,耶律尧骨将天福城居民迁至辽河流域,天福城遂废弃。渤海国灭亡后,先后被契丹帝国迁至契丹内地及辽东地区的原渤海国移民,多达100万之众,他们大多与周边民族融合。930年,耶律突欲渡海南逃至后唐,东丹国暂时由其妻萧氏摄政。大约在940年,耶律突欲的长子耶律兀欲继任东丹国国王。947年,耶律兀欲继承契丹帝国帝位,将祖父耶律阿保机的五弟耶律安端册封为东丹国国王。952年,耶律安端病逝,东丹国名存实亡。到982年,契丹帝国彻底废止东丹国国号,东丹国宣告结束。

渤海国疆域图
引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乌兰、乌日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

一国多制、因俗而治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契丹帝国的基本国策。契丹帝国保留了原渤海国故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原渤海国故地采用中原汉地的制度来治理,主要由“南面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经略渤海,不仅是契丹帝国一国多制、因俗而治这一基本国策的体现,同时也是契丹帝国对外扩张,建构多民族、跨文化帝国的开端。

926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太祖耶律阿保机于攻灭渤海国班师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省四平市西一带),终年55岁。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帝国的开创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制度遗产的同时,也因改变契丹旧俗而遗留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契丹帝国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帝位争夺战,但耶律阿保机开创的一系列制度,特别是一国多制、因俗而治的基本国策得以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为契丹帝国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