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丹帝国的建立:强国崛起

契丹帝国的建立:强国崛起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耶律阿保机顺应时势,最终完成了契丹由部落联盟向帝国的过渡。至此,契丹选举可汗的制度被废除,帝制在契丹最终确立。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帝国不再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其境内包含有多个民族、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多种经济形态以及多种文化。关于君主称号,自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开始,契丹帝国的君主一般被称为“皇帝”。

契丹帝国的建立:强国崛起

诸弟之乱和盐池之变后,契丹传统的军事贵族阶层没落,加之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得东北、西北的一些游牧部族先后纳入契丹版图,松散的部落联盟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契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契丹国家形态的转型迫在眉睫。耶律阿保机顺应时势,最终完成了契丹由部落联盟向帝国的过渡。

对于契丹而言,916年又是改选可汗之年。耶律阿保机原本计划依照传统程序,通过一次形式上的选举来继任可汗,但这一计划遭到其麾下一位汉族谋士韩延徽的反对。也正是在韩延徽的推动下,耶律阿保机才正式建立了契丹帝国。

韩延徽出生于882年,恰好比耶律阿保机小十岁。韩延徽出生于中原王朝官宦世家,父亲韩梦殷历任蓟州(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部)、儒州(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区)、顺州(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区)的刺史。韩延徽青年时期在唐朝末年割据幽州一带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手下为官,担任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等职。907年,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囚禁父亲,自立为卢龙节度使。由于连年征战、实力削弱,刘守光为求得契丹援助,尊耶律阿保机为叔父,以待叔父礼来待契丹。一次,刘守光派遣韩延徽出使契丹求援,韩延徽觐见耶律阿保机时,不肯行跪拜礼。耶律阿保机十分恼怒,将他扣留下来,罚他去草原上牧马。述律月里朵听说后,劝谏丈夫耶律阿保机道:“韩延徽这个人自持操守,在困境中仍然不屈不挠,是一位贤士,可汗您怎么能够让他去牧马、让他受到如此折辱?这样的贤士,您应当加以礼遇才对啊!”耶律阿保机遂召见韩延徽,交谈之中发现他才识卓著,便留他在身边担任谋士。

当时中原动乱,有很多汉人逃亡到北方草原,归附契丹,但他们大多不习惯草原游牧生活,因而生活窘困,很多逃亡而来的汉人甚至沦为奴隶,这引起了当时契丹社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民族间的摩擦。这一社会问题最初令耶律阿保机一筹莫展,韩延徽担任谋士时,向耶律阿保机献策筑城,以安置逃亡而来的汉人。耶律阿保机采纳了韩延徽的进言,选择合适地点筑起一批城池。依据韩延徽的建议,耶律阿保机将同乡汉人安置在同一座城池中耕作,并以他们家乡的名字为这座城池命名,甚至保留了他们家乡的里坊名称。这些城池被称为“侨县”。同时,耶律阿保机还指派专员为归附而来的汉人择定配偶,保障他们安居乐业。这些举措很好地解决了当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仅使得归附而来的汉人能够融入契丹社会,而且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税收

出于思亲之情,韩延徽曾偷偷逃回中原探望母亲,并一度留在后唐为官,但因与同僚王缄有嫌隙而遭受排挤,又偷偷逃回契丹。传说韩延徽偷偷南逃前夕,耶律阿保机梦见一只白鹤从自己的帐幕中飞出,韩延徽返回契丹前夕,耶律阿保机又梦见白鹤飞入自己的帐幕之中。第二天醒来后,耶律阿保机对左右侍从说:“韩先生就要回来了。”几日之后,韩延徽果然回到契丹。耶律阿保机非但没有责怪韩延徽,反而更加重用他,还高兴地为他赐名“匣列”,即契丹语“去而复来”之意。小说杨家将》中“四郎探母”的故事,即取材于韩延徽探母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人公由韩延徽换成了杨家四郎杨延徽(一些版本的《杨家将》中写作“杨延辉”)。

916年,契丹又逢改选可汗之年,耶律阿保机原本计划在形式上履行选举程序,为自己继任可汗提供合法性。韩延徽向耶律阿保机进言:“契丹可汗要每三年选举一次,但中原皇帝都是终身为帝,从未听闻选举皇帝的故事,您何不称帝?”耶律阿保机深表赞同,在916年这一年最终废除了选举可汗的制度,正式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契丹国”,年号“神册”。耶律阿保机的后世子孙九改九复国号,时而自称“大契丹”,时而自称“大辽”,耶律阿保机又被称为“辽太祖”。至此,契丹选举可汗的制度被废除,帝制在契丹最终确立。

“辽”的国号一般认为得名于辽水(今辽河)。关于契丹的国号,学界一般认为契丹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号变更有三次: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尧骨(史称“辽太宗”)在位时,于947年改国号为“辽”,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次改国号发生在937年或938年;耶律文殊奴(史称“辽圣宗”)在位时,于983年改国号为“契丹”;耶律查剌(史称“辽道宗”)在位时,于1066年改国号为“辽”。也有学者认为契丹实行的是“双国号制”,对契丹本族以及北方游牧渔猎民族自称“大契丹”,对中原地区自称“大辽”。

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时,契丹已经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将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众多民族纳入版图。登上帝位之后,耶律阿保机向东灭掉了渤海国,在原渤海国的基础上建立东丹国,由太子耶律突欲担任东丹王;向南夺取了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些地区,将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囊括进契丹帝国之内。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帝国不再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其境内包含有多个民族、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多种经济形态以及多种文化

面对契丹社会的新形势,耶律阿保机在韩延徽等谋士的建议和帮助下,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首创草原游牧帝国一国多制的基本国策,史书记载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基本国策成为契丹帝国享国300余年的重要制度保障。(www.xing528.com)

关于君主称号,自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开始,契丹帝国的君主一般被称为“皇帝”。不过,在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语言中,“可汗”即有“皇帝”之意,因此契丹帝国历史上有时会出现“皇帝”与“可汗”混用的情况,如耶律大石,在当时及后世,既被称为“天祐皇帝”“德宗皇帝”等,又被称为“菊儿汗”“葛儿汗”等。同理,在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语言中,“可敦”即有“皇后”“太后”之意,契丹帝国历史上也会出现“皇后”“太后”与“可敦”混用的情况。契丹帝国皇帝登基,除了仿效中原王朝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之外,同时也要遵从契丹民族可汗登基的传统,举行燔柴礼。

不同于中原王朝住所的“坐北朝南”习俗,北方草原民族的住所“坐西向东”。契丹帝国皇帝(可汗)的宫帐也不例外,可汗坐西向东,左手边为北方、右手边为南方。据此,耶律阿保机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分别设置南院大王、北院大王。以南院大王为首的“南面官”按照中原汉地的制度治理汉人、渤海人等南方农耕民族,以北院大王为首的“北面官”按照草原民族的游牧传统习俗治理契丹、奚、室韦等北方草原民族,两套制度并行不悖。每逢朝会时,皇帝(可汗)与皇后(可敦)并坐,皇帝(可汗)穿着汉服、皇后(可敦)穿着“国服”(即契丹民族传统服饰),以北院大王为首的“北面官”居左、以南院大王为首的“南面官”居右。

契丹帝国保留了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俗,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皇帝(可汗)的“斡耳朵”(契丹语“宫帐”之意,一些史籍中又写作“斡鲁朵”)要随季节迁移,这一制度被称为“四时捺钵”,又写作“四季捺钵”,“捺钵”在契丹语中意为“行宫、行营、行帐”。四季的“捺钵”分别称为“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最初,四时捺钵的地点并无定制,直到耶律文殊奴(即辽圣宗)在位时,才有定制:春捺钵的地点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的月亮泡)、混同江(又称“鸭子河”,今松花江流经吉林省扶余市的一段)一带,有时在鸳鸯泺(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东南黄旗海)一带;夏捺钵的地点在永安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旗东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县黑龙山的西侧支脉)一带;秋捺钵的地点在庆州伏虎林(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西北西拉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一带;冬捺钵的地点在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一带,即“白马青牛”传说中仙人与天女相遇之处。四时捺钵制度既是游牧传统的体现,又带有巡查制度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治理新归附的汉地,耶律阿保机组织学者创制契丹文字,他命以突吕不为首的学者们参照汉文,用300多个汉字作为拼音字母,创制契丹大字,又命以三弟耶律迭剌为首的学者们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契丹小字,从此契丹人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文在东亚世界沿用近三个世纪,直至1191年,女真金国的章宗皇帝完颜麻达葛正式下诏,在官方和民间废止契丹文。

出于对汉文化的尊崇,耶律阿保机给自己和儿子们取了汉语名字:耶律阿保机给自己取汉语名字为耶律亿,给妻子述律月里朵取汉语名字为述律平,给长子(后立为太子)耶律突欲取汉语名字为耶律倍,给次子耶律尧骨取汉语名字为耶律德光,给第三子耶律李胡取汉语名字为耶律洪古。自此,契丹帝国历任皇帝(可汗)都有两个名字,即一个契丹语名字和一个汉语名字。此外,耶律阿保机因妻子述律月里朵所在的述律家族在他建国创制的过程中劳苦功高,特为述律家族选了汉姓“萧”。之所以选“萧”姓,主要是因“萧”为契丹语“述律”中第一个音节的谐音,同时又有期望述律家族能够像萧何辅佐刘邦一样辅佐自己的意涵。此后三百余年间,契丹帝国的皇后(可敦)几乎均出自萧氏一族,仅有一例特例,即世宗耶律兀欲同时册立的两位皇后中的一位为汉族女子甄氏。也正因此,契丹帝国历史上有很多位“萧皇后”“萧太后”,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辽圣宗耶律文殊奴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

耶律阿保机称帝以及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推动契丹最终完成了由部落联盟向帝国的转变,契丹帝国正式建立。

《辽史》(中华书局校勘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