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在其本民族语言中,意为“镔铁”。正如其名字一样,契丹民族具有镔铁般坚韧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在契丹从小部落走向大帝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其镔铁般的坚韧品格,契丹人才能够熬过数百年的艰苦岁月。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在草原上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在大兴安岭南麓,有两条大河奔流而下,一条是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中国史籍中也将这条河写作“潢水”;另一条河是老哈河,“老哈”来自契丹语,意为“铁”,这条河流在一些中国史籍中也被称为“土河”。契丹帝国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有一天感到天宫生活枯燥乏味,于是驾着青牛车来到凡间,沿西拉木伦河顺流而下游玩。恰巧一位年轻的仙人骑乘一匹白马沿老哈河向东闲游。二人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他们生下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后来繁衍为八个部落,即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于部,统称为“契丹八部”,契丹帝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是契丹民族“白马青牛”的传说,最早记载于《契丹国志》中。
这一传说实则反映了契丹人对其起源和早期历史的模糊认识。按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白马青牛”的传说,可以解读为: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一个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与一个以青牛为图腾的部落世代通婚,最终形成了契丹民族。
契丹帝国建立后,契丹人极为重视这段民族起源的传说。契丹帝国的开国君主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传说中仙人和天女相遇的木叶山上建立了一座始祖庙,岁岁祭祀。庙内,骑白马的仙人被尊奉为“奇首可汗”,居于南庙;驾青牛的天女被尊奉为“奇首可敦”(“可敦”在北方游牧民族语言中意为“皇后”),居于北庙。此后,契丹帝国每遇重大战事,契丹人都要来此地举行大型祭祀,以祈求先祖保佑平安和胜利。契丹帝国每逢新可汗登基、春秋时祭等重大活动,必以白马祭天、以青牛祭地,来告慰先祖。平时,每遇行军及春秋时节,契丹人也要在本部落中斩白马、青牛祭祀,以示不忘本。
契丹民族早期生活在东北边陲苦寒之地,游牧为生。根据契丹人关于先祖的传说,奇首可汗的继任首领是一具骷髅,名叫乃呵,平时生活在帐幕之中,不出帐见人。契丹部落每遇重大事务需要首领裁决之时,部众们就斩白马、青牛祭祀,这位首领遂化为人形,出面处理。处理事务完毕后,这位首领即刻回到自己的帐幕中,重现骷髅原形。一天,契丹部落中一位冒失的小伙子误闯入了首领的帐幕,意外地看到了首领的骷髅原形。这位被看穿原形的首领遂逃入深山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这一传说将契丹早期的这位首领刻画成骷髅的形象,实则反映了契丹民族早期生活艰辛,在恶劣气候和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的现象。(www.xing528.com)
骷髅首领之后的继任首领名叫喎呵。平时处理日常事务时,这位首领要戴着一个野猪头、身披野猪皮,不让部众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一天,这位首领的妻子在首领帐幕中打扫时,无意中收走了首领的野猪皮。从此之后,这位首领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传说将契丹的第三位首领刻画成野猪头的形象,是由于野猪在契丹早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传说实则反映了在契丹民族早期历史中,契丹人一度以狩猎为生,依赖捕猎野猪维持基本生活。
契丹的第四位首领名叫昼里昏呵,这位首领食量惊人,养了20只羊,每天要吃掉19只,剩下的1只羊在第二天又会繁衍为20只羊,其中19只又被首领吃掉,剩下1只留待继续繁衍,如此这般周而复始。这一传说实则反映了契丹社会发展到游牧社会早期阶段伊始,物质极为匮乏、生活极为艰苦,生活物资仅仅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中,契丹民族逐渐发展壮大,从艰难维持基本生计的草原小部落,一步步走向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白马青牛的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