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英俊、眉清目秀的陈怀民,原籍山东,长在江苏镇江。他从小聪明过人,精通武术。先后就读于扬州中学、无锡成美高中、常州工艺专门学校及商船学校。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陈怀民怀着满腔热忱,投笔从戎,参加了十九路军所编的大学义勇军。
1933年,陈怀民考入笕桥航校第五期驱逐科,毕业后调空军第四大队任第二十三中队飞行员。七七抗战爆发后,他随第四大队转战东线上空。
▲陈怀民
1937年9月19日,日机轰炸南京时,陈怀民警戒浦口上空,单机与日四架飞机相遇。在角逐中击落敌机一架。在追击日机中,遭遇日机机群。在敌机群火网中,他镇定自若,毫不畏惧,与之周旋。后身受重伤。不久,他不等伤愈就返回部队,参加了二一八武汉大空战。1938年4月12日,他又出征台儿庄,击落日机两架,他再次负伤。
4月29日,他带着伤病参加作战。他驾机升空后,咬住一架敌机,一个跌升翻转占据有利攻击位置。“嗒嗒……”枪响处,敌机燃起一团烈火,坠向地面。他出色的战斗动作,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五架日机向他猛冲过来,并疯狂地扫射。陈怀民的战机多处中弹,已难以操纵。这时他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最后机会,开足马力,高速向一架敌机背上冲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条火龙翻滚着向地下坠去。
地面上的群众被这壮烈的一幕惊呆了。
天空中,飞将军们被这惨烈的壮举激动了,一架架战鹰吐出复仇的炮火。飞行员信寿巽座机中弹70多处,机身着火,他冒着生命危险将飞机平安降落在机场上;苏联飞行员舒斯捷尔在空战中牺牲。四二九空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此后的一个多月内,日机不敢再来进犯武汉。
空战结束后,武汉三镇顿时沉浸在一片祝捷的热浪之中,人群涌向王家墩机场,热情慰问凯旋的飞将军。
6月5日,国民政府在汉口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缅怀陈怀民等中国空军的英灵。那天,武汉地区有两万多人前来致祭,中共代表陈绍禹、周恩来、博古亲自到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汉办事处献上花圈和写着“义薄云天”的横幅。挽联上写的着“捐躯报国”。中共创办的《解放周刊》还为此发表短评,题目是:《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
在清理被陈怀民击落的敌机残骸时,发现该机驾驶员高桥宪一的妻子美惠子写给日夜思念的丈夫的信:
宪一君:
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士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士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有时一想到已经有许多人无辜地牺牲,不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你还健在的事,固能自己安慰自己,不过过了三四天,依然心灰意冷了!……家里人无限挂念着你,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光是死并不是荣誉的事。我是祈求着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职责!
看护孩子的保姆,她每每替孩子洗过澡以后,就很关心地把他们放进温暖的被窝里去。孩子总是睡得烂熟的。两个孩子,每天是在大笑中过日子……
美惠子 四月十九日(www.xing528.com)
陈怀民的妹妹读完这封充满孤独、哀伤、凄凉和对丈夫无限缱绻之情的信后,忍不住想同她说些什么。挥笔写下了《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
……
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因此我不能不告诉你这个真实!我的母亲,她只有伤感地凝望着漫不经心的江水和惨淡的月色,让悲痛的回忆敲打着她年老将断的心弦。然而青春多情的你,片片樱花也会引动相思。你也许能够从悲惨的遭遇中,想到人类的命运吧?!
怀民哥坚毅地猛创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这不是发泄他对高桥君的私仇。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他虽久已抱了为国牺牲、为正义奋斗的决心,而这事变的迅速到临,却给予我的刺激太大了。
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想到你的整天在笑中生活着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决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那疯狂的军阀压迫的痛苦。
既然这样,你应该以爱护全人类、救自己救人类的热忱,来防止自己国内军阀的跋扈。我们要使这两个国家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从侵略战争的悲惨命运里解放出来。
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这意义和贵国不同。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将参加到更猛烈、更强化的斗争中去,即使粉身碎骨,也绝没有一个人会屈服!
末了,我告诉你,我家里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的儿女一般,不带一点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
陈难 书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这封用血泪写成的信,扣动了亿万人的心弦。武汉各报相继刊登,并被电台译成多种语言,向世界广播。香港《读者文摘》把美惠子和陈难的信一起登出,还介绍她们通信,建立联系。
一封信轰动了世界,形成了强大的反战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