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发现上海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居民休闲活动需求之间存在如下问题:①由于公共开放空间在布局、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居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方式得不到满足,现状居民休闲内容单调,活动种类偏少;②大中小型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匹配不佳,市区级大型公共空间容量充足、环境优秀,而街道社区级小型公共空间无法满足需求;③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受到道路、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阻隔,造成空间的不连续,步行可达性有待提高;④空间质量不高,未能充分体现各地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缺乏地方特色,且未考虑上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
基于上述问题,为改善提升上海市公共开放空间对居民休闲活动的服务能力,特提出以下针对城市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总体优化的策略:
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最基本的休闲活动需求等问题,本课题参照上海市人均居住面积17.3m2,人均道路交通面积不小于12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m2,初步划定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为15m2,以此为参照增加各地区的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同时,应注意比较分析上海市不同地区人均绿化用地面积,不同范围人口分布情况和建筑空间类型,差异化提出不同地区未来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引导性指标。新增加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与其他城市要素如道路、滨水等相结合进行建设。
在对当地居民具体休闲活动需求展开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城区条件差别实行公共开放空间的差异化供给,根据老年人、儿童、工作人群等所占比例和具体需求的不同,展开公共开放空间的再设计和改善,以期更符合当地的特色和具体需求,如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最热衷于“逛街购物”“市区游览”和“聊天”(三项活动占有同等比重);18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更倾向于“郊野观光”;而36岁以上的居民都一致选择了“散步”等。
本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存在品质偏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促进城市居民形成市民意识和提高社区凝聚力的主要场所,其作为“思维开放”的空间,应在丰富广大市民休闲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可展开公共开放空间的空间活化行动,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类型、安排丰富的活动类型促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提升,提升其人气的同时促进城市居民的户外交流活动。
参考3.4部分不同模式样点公共开放空间人均面积对比分析,方松样点(31.87m2)和人民广场样点(20.18m2)公共开放空间总量充足;莘庄样点(6.51m2)和徐家汇样点(5.15m2)有一定的空间总量,但尚不足够,需要进行补充;老城厢样点(1.95m2)、曹家渡样点(1.41m2)空间总量则严重不足,人均面积不到2m2。
在不同模式样点空间数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样点所处城区建设条件,分别从空间数量补充和空间类型补充2个层面提出不同模式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上的优化对策:
(1)空间数量补充。
对于公共开放空间总量不足的区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公共开放空间的补充:
其他类型绿地的休闲化改造——休闲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除休闲绿地外,城市中还保有大量的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空间。通过“适度开发”,在其他类型绿地中适度地布置休闲、游乐设施,进行休闲化改造,使其他类型绿地具有一定的休闲功能,是对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的重要补充。
公共开放空间“临时使用”策略——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的问题,德国在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临时使用”策略,为样点空间增加提供了借鉴。“临时使用”策略强调以城市土地的过渡性使用满足市民临时性的游憩与活动需要。这一措施的特点有二:首先,不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性质限制土地的使用;其次,该策略强调以公民需求和土地现状为依据,合理利用土地。根据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分析,采用“临时使用策略”,在现状未利用土地选取合适地块,建设成为休闲绿地或广场空间,满足居民休闲使用。
附属绿地开放使用——开放性附属绿地可供居民正常使用的,具有一定规模、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的,其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附属绿地在常规时间对游人开放形成附属型开放绿地,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和功能上的重要补充。
小型节点空间的规划建设——当样点用地受到限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公园和广场建设,此时,只能通过将有限的土地建设成为“口袋公园”“袖珍广场”等小型节点空间,来丰富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类型与形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小幅度增加空间数量。
(2)空间类型补充。
在进行空间数量补充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模式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类型构成的情况,补充样点缺失的空间类型,加强区域弱势类型空间的建设力度。
(3)不同模式样点的空间数量优化对策。
针对不同模式样点在空间数量上表现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优化对策。
曹家渡样点和老城厢样点现状空间总量严重不足,同时受限于城市用地,在空间增量时应以改造现有小规模城市边角空间为主,建设适用的游园与小广场;开放现状条件较好的附属绿地,补充不足。空间类型建设上以休闲街道为主,曹家渡样点建设以商业型为主、生态型为辅的休闲街道体系;老城厢样点则结合自身历史分化风貌,建设文化、商业复合的区域休闲街道网络。
徐家汇和莘庄样点主要问题在于空间总量的不足。根据样点用地情况,在徐家汇样点,规划主要采取附属绿地开放、小型节点空间补充等方式增加空间总量;针对休闲街道沟通不畅的问题,拟重点样点休闲街道网络;在莘庄样点,规划采取防护绿地休闲化改造、暂未利用地块公共开放空间临时使用、附属绿地适当改造开放等措施增加样点空间总量。同时,建设道路交口处“袖珍广场”,补充广场数量的缺失。
人民广场和方松样点空间总量充足,但人民广场样点休闲街道空间较少,规划拟加强休闲街道建设;方松样点作为城市新区,空间数量上有较好的规划,调整基于现状,作小幅度调整。
综上所述,各模式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数量规划对策及不同类型空间数量的比值(街道与广场、绿地面积比)如表7-1所示。
表7-1 针对空间数量的不同模式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对策
公共开放空间是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研究分析发现:休闲活动类型与公共开放空间类型间存在“行为—空间”的对应关系(见表7-2),及居民开展的各项休闲活动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场所与空间中,如武术太极一般在公园中的开敞空间开展,广场舞常见于大型的户外广场,逛街购物对应于商业休闲型街道。由此,在确定休闲活动发展对策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模式空间现状使用情况,可针对性地提出各个模式公共开放空间使用方面的具体优化对策。
表7-2 休闲活动与空间对应一览
(1)休闲活动引导。
根据调查问卷居民休闲活动偏好程度的分析,对上海居民偏好的休闲活动进行分类;同时根据观察记录的居民休闲活动类型及频率,对居民实际休闲活动进行分类。综合两方面归类,对上海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中常见休闲活动进行发展引导。
根据问卷调查中居民对不同休闲活动类型的偏好程度,可将活动分为受欢迎活动、一般活动和不受欢迎活动3类,如表7-3所示。
表7-3 上海居民偏好休闲活动分类
根据居民休闲活动观察中记录的各项活动出现的频率,可将活动分为常见活动、一般活动和特色欢迎活动3类,如表7-4所示。
表7-4 上海居民偏好休闲活动分类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结合居民主观活动需求偏好和客观休闲实际,将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活动分为重点推广、优先发展、保持现状、控制发展4类,具体如表7-5所示。
表7-5 上海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活动发展引导
(2)空间休闲使用匹配程度分析。
根据空间调查和分析以及休闲活动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就不同模式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对各类活动的休闲使用匹配程度进行分析。如表7-6所示,各模式中,不同类型空间对休闲活动开展的现状匹配程度可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3个类型。
表7-6 不同模式样点休闲使用匹配程度分析
备注:“●”:适宜使用;“○”:较适宜使用;“×”:不适宜使用。
其中,曹家渡样点缺乏绿地和广场节点,在满足适于公园、广场的休闲活动的开展上存在不足;莘庄样点空间具有较好的质量,适于开展各类活动,但有限的空间中存在个别时段过度使用的现象;徐家汇样点缺乏较大规模的广场,同时休闲街道衔接不畅,休闲使用匹配程度不够;人民广场样点街道空间不足,且部分路段环境质量较差,不利于逛街购物等活动的开展;方松样点具有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适于开展各类活动,但使用强度较低;老城厢样点则缺乏足够的广场和街道,难以满足相关活动的开展。
(3)不同模式样点空间使用优化对策。
根据休闲活动引导,结合空间休闲匹配程度现状,提出不同模式样点公共开放空间使用中应重点处理的问题,并从休闲活动引导和空间优化对策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
①曹家渡、老城厢样点优化对策。
曹家渡和老城厢样点区域建筑密度大,自身内部大规模的节点型空间缺乏,难以很好地支持各类活动的开展;同时又受限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短缺,大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难以进行。对于此类的样点,规划时应从以下角度进行控制:
休闲活动引导——鉴于空间的限制,在进行休闲活动引导时应重点推广散步、慢跑、逛街购物、观光游览等基于休闲街道空间的休闲活动;优先发展带小孩、弹琴唱歌、志愿者活动、读书看报、户外餐饮、棋牌活动、抖空竹、踢毽子、书法绘画、拍照摄影等对场地要求不大的活动;严格控制武术太极、舞蹈、球类活动、自行车、轮滑滑板、放风筝等要求大规模场地的活动的开展。
空间优化提升——落实到空间建设和规划方面,由于建设用地不足难以支持大规模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故两处样点的空间优化应基于样点特色,以休闲街道的优化提升为主。
曹家渡样点以居住用地为主,样点接近城市中心,现状有较为完善的休闲街道体系,其内部休闲街道的优化提升,应从“加强休闲街道衔接”和“特色休闲街道建设”两方面着手。
加强休闲街道衔接方面,针对休闲街道中断的现象,修复断开路段,使之与两侧街道连接成为流畅的整体。
特色休闲街道建设指在休闲街道网络打造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三横四纵”的休闲街道网络,三横包括余姚路、武定路和昌平路两侧休闲街道;四纵包括胶州路、延平路、武宁路和万航渡路两侧街道。其中,沿昌平路和武宁路建设区域“十字形”生态绿色休闲走廊,其余道路结合周边建筑,打造贴近周边居民生活的商业休闲型街道。在街道的设计中,可结合用地实际,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边角空间,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广场”等小型节点型空间,以丰富样点空间的类型。
老城厢样点位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对其休闲街道规划应在区域确定保护对象和道路分级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复兴东路、安仁街和乔家路三条商业、文化休闲型街道,其中:
复兴东路:拆除道路两侧无保留价值的破旧建筑拆除后,打造一条直向南外滩的生态景观型通廊,增添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安仁街:现状保持小街、小巷、小弄堂的传统街巷格局及低层民居的形态特征,充满了老与旧的历史气息。具备升级成为上海特色“老街”的潜质。规划拟在整饬空间、修缮周边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豫园商圈,打造样点内部南北向商业休闲街道。
乔家路:与安仁街相似,乔家路亦保留传统街巷的线形和界面特征,修缮沿街的一些明清古建筑,并将其开辟成博物馆、纪念馆等,打造一条老城厢中的“多伦路”。西端延伸,与桑园街打通,两侧实施旧区改造,形成区域东西向特色仿古商业文化街区。同时,永泰街1号保有一颗古银杏树,可在其周边打造袖珍广场,作为乔家路文化街的东入口的同时,补充样点点面状空间。
②人民广场、徐家汇样点优化对策。
人民广场和徐家汇样点位于城市中心和副中心,二者的特点是:休闲绿地数量较多但两处样点内部休闲街道均不成体系。针对两处样点的现状条件,规划对策如下:
休闲活动引导——两处样点中,公园绿地是周边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规划在引导内部休闲活动时,在推进散步、慢跑、观光游览、读书看报、带小孩、宠物遛弯、体育器材、棋牌、拍照摄影、弹琴唱歌、志愿者活动等常见基础活动外,可大力发展武术太极、舞蹈、球类活动、自行车、轮滑滑板等对场地有一定要求的活动。但是,鉴于休闲街道缺失,样点内应慎重发展逛街购物、户外餐饮、户外商业等主要依托街道空间的活动类型。
空间优化提升——结合居民休闲需求和空间使用现状,样点内部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优化应从绿地、广场等节点型空间的优化和串联入手。
人民广场样点内部大型绿地和广场南北绵延成带,有着很好的联系,其规划重点在于打造区域休闲街道体系,在补充街道空间的同时,利用休闲街道增加周边居住区、商区和绿地、广场的联系。规划拟通过延伸现有休闲街道,加强街道连接,重点打造东西向延安东路和南北向云南中路、黄陂南路周边休闲街道。其中:
延安东路:根据高架路南北侧现状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规划拟在南侧建设生态休闲型休闲街道,串联西部广场公园黄浦段和东部上海音乐厅;北部受人行空间的限制,规划可在现状基础上,建设重庆北路—黄陂北路段文化休闲型街道。
云南中路:位于样点东部,连接样点与周边居民区。规划拟通过整治现状环境条件,拓宽人行空间宽度,优化路面设计与绿化空间设计等手段,打造云南中路休闲街道,形成区域商业型步行空间。
黄陂北路:该路段是沟通西部居住区与公共开发空间核心区域以及北部商业区和南部公园绿地的重要通道,规划在现有休闲街道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步行空间,提升路面铺装设计以及周边建筑与街道空间的统一性,形成区域中部具有重要连接作用的商业、文化复合型休闲街道。
徐家汇样点2处主要休闲绿地分布于样点东北和西南角,使得空间的服务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样点东南部缺乏空间节点;同时,样点内最大的休闲绿地——徐家汇公园亦存在空间使用强度较低的问题。规划针对空间使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休闲街道网络建设:为构建内外联系的区域休闲街道网络,应重点建设天平路(衡山路—肇嘉浜路)、肇嘉浜路和南丹路;同时,针对东南部公共开放空间的缺乏,应在现有基础上,辅以商业附属广场等中小广场的布置,规划建设辛耕路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东西连接天钥桥路和宛平南路的休闲走廊。
徐家汇公园空间优化:从场所建设和设施布局两个方面进行。场所建设方面,增加球场、开敞广场、健身场等适于群体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设施布局方面,则应根据居民需求,增加体育锻炼器材、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设施以及遮阳伞、座椅等休憩设施,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③莘庄、方松样点优化对策。
莘庄和方松样点中均具备一定的公共开放空间总量和必要的空间类型,适于开展各类休闲活动,对其休闲活动进行引导,可参考表6-4进行。在空间使用规划对策方面,则主要考虑空间布局与设计的优化。
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类型完整,质量较好,但存在使用强度过高的现象,尤以早晨的莘城中央公园和夜间的仲盛南广场最为典型。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从空间布局调整和空间优化设计两方面提出规划对策。
空间布局调整:在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建设条件,选择合适的区域增建点面状公共开放空间,如东部带状防护绿地改造以分散莘城公寓等居住小区人流。
空间优化设计:增加开敞场地,以应对过多的使用人群;同时将开敞场地和座椅、公告栏、遮阳遮雨棚等服务设施分散布局,以防止人群集中。
方松样点具有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总量,但空间使用强度最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存在空间质量较差的问题。规划应从空间优化角度着手,优化提升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环境,重点改造现状质量较差的部分,辅以休闲游憩设施的导入,建设更适宜居民使用的公共休闲空间。
综合上述论述,针对空间使用的上海不同模式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对策如表7-7所示。
表7-7 针对空间使用的不同模式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对策
根据问卷“公共开放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近63%的居民对“空间管理水平”表示关注。有效的空间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质量,还能够有效调节周边居民对空间的使用。针对样点调查中发现的空间管理方面问题,在针对不同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如表7-8所示。
表7-8 针对空间管理的不同模式公共开放空间优化对策
指标控制和体系控制是目前世界各国比较常用的两种规划控制方法。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发展策略,研究在确立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前提下,制定人均面积和空间服务覆盖范围作为控制指标,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1)人均面积指标。
表7-9总结归纳了国内外不同组织和实践项目制定了不同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均指标。由于空间范围界定和国情的不同,上海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很难达到英美等国相关指标;相比于国外标准,深圳、青岛城阳区等地提出的指标更具参考价值,综合考虑上海的城市情况和城区差异,进一步确定人均面积指标。
表7-9 国内外公共开放空间人均面积指标
本研究在制定上海市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人均面积引导时,差异化地提出了不同地区未来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参考指标,具体如表7-10所示。
表7-10 不同地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引导
(2)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覆盖范围控制引导。
空间服务覆盖范围比例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密切相关,合理的空间服务覆盖指标设置对区域公共开放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内部分地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中提出了服务覆盖范围的控制,如表7-11所示。
表7-11 国内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覆盖范围指标控制
就上海市现状而言,不同区位的城市建成区,其空间服务覆盖范围有较大差异,如人民广场、方松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数量较多,其500m步行里程服务覆盖范围达到100%,而莘庄样点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只覆盖了不到70%的范围,由此需针对上海不同地区的特点,设置服务覆盖范围参考指标。
根据国内外规划设计实践经验,5~10分钟的路程是人们日常参与公共开放空间休闲活动比较适宜的步行距离。按成人步行速度5~6km/h计算,500m是比较合适的休闲步行里程。研究以500m作为居民休闲步行距离,确定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如表7-12所示。
表7-12 不同地区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覆盖范围引导
针对上海市建成区不同公共开放空间类型(公园/广场/街道等)分别提出具体的优化提升的策略。
(1)城市建成区点状公共开放空间综合分析原理。
以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为依托,考虑到居民休闲活动的出行距离,成人步行速度5~6km/h,将各点状公共开放空间的辐射半径设置为500m,即5分钟步行距离,对建成区域内点状公共开放空间节点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步骤为:在已描绘研究区域内部路网的基础上,以各公共开放空间的入口、道路交叉点作为出发点,沿道路500m范围作为该公共开放空间的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各公共开放空间节点在该区域内的覆盖范围并叠加(见图7-3),生成总的覆盖范围,通过面积计算得出研究区域内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即5分钟路程步行可达范围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图7-3 步行五分钟范围示意
资料来源:《深圳经济特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2)城市建成区点状公共开放空间优化配置。
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化空间和广场空间:绿化空间——规划时落实在G1类用地。本研究建议:建成区范围内居住小区以上级别的公共绿地应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广场空间——规划时落实在G3类用地,建成区范围内的广场(G3类)用地均应成为公共开放空间。
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化空间和广场空间:研究中发现仅依靠法定图则等规划落实的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尚不能使公共开放空间具有良好的步行可达性。同时,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可建设用地资源非常紧缺,规划并预留大量新的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难度很大。因此,可考虑通过增加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这是目前提高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的最佳手段,同时也能提高人均公共空间面积指标。
在现状公共开放空间未覆盖、法定图则也没有规划公共开放空间的区域,应考虑设置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本研究建议:当建设用地面积大于一定规模时,应要求其为城市提供不小于地块面积5%的用地作为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其最小规模不应小于400m2;另外,在大量小型地块密集的地区,可由多个地块共同退让形成部分小型的公共开放空间,如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类型的口袋公园,其面积由各地块共同分担,如美国的佩雷公园。
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
佩雷公园位于第五大道上广受大家欢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对面,在商店、办公室和酒店集中地的中央。其在规模和功能上很好地响应了曼哈顿用地紧张的条件。
佩雷公园的设计初衷是“城市中心的绿洲”,它并不追求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园,它仅仅是提供人们坐下休息的场所,尽管它只提供简单有限的设施,但却非常受欢迎,附近写字楼的职员、前来购物的市民以及游客等都喜欢进入公园游览休憩。
该公园的面积非常小,仅390m2,为了满足人们能够坐下来休息的设计初衷,从平上看,整个场地基本上都是铺装和可移动的座椅,设计非常简单,但每一处都设计得十分精致。
图7-4 佩雷公园示意图
资料来源: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广东园林,2011 (3):40-43.
(3)城市建成区点状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引导。(www.xing528.com)
为确保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点状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和使用效率,对其品质进行提升,本研究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公共开放空间应与城市道路相邻,确保其通达的便捷性;②对于面状的公共开放空间,必须至少提供1条临路开敞的边界,若多个公共开放空间相邻,则相邻空间的边界应保持开敞;③广场空间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45%,绿化空间的绿地率不应低于70%,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85%;④座椅等休息设施的数量,每10m2的广场空间必须提供长度不少于1m的座椅;⑤对于综合性公共开放空间,应具备丰富的空间类型,便于开展与组织不同的群体活动,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
(1)城市建成区线状公共开放空间综合分析原理。
除了上述的点状空间之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还包括线状的街道空间,其在联系各点状公共开放空间、弥补点状公共开放空间服务功能不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该类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本课题建议采取实际调研和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际调研即指通过样本选择,实地测量走访,详细记录各街道的道路空间、行道树结构、道路设施、景观风貌、游憩体验、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指标,并对其休闲游憩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软件分析则主要利用ArcGIS软件,利用街景地图,提取出建成区各研究样地区域内各个居住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作为重点的人流来源,以样地内部核心功能节点公共开放空间的出入口作为居民休闲活动出行的主要目的地,构建该区域内部的居民出行网络,之后通过叠加分析各条道路的使用频度。其主要流程如图7-5、图7-6所示。
图7-5 街道使用频度计算流程图
图7-6 道路使用频度提取示意图
(2)城市建成区线状公共开放空间问题小结。
本研究在对上海徐汇区、黄埔区内的衡山路、复兴中路、建国西路等十条城市道路休闲游憩功能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线状公共开放空间的一般性问题如下:①道路高宽比值偏移理想状态,产生不良心理影响;②道路节点分割空间形式陈旧,缺乏聚焦感与生机;③休憩设施匮乏,缺少统筹规划;④建筑风格缺少统一性,业态建筑拥挤纷杂;⑤道路绿化不足,配植与竖向效果不佳;⑥小品分布过少,地域特色难以体现等。另外,通过GIS软件的频度分析,可发现具备休闲游憩功能的街道是否与高频度使用的街道相一致,依据街道的使用频度指导线状公共开放空间(街道空间)的规划建设。
(3)城市建成区线状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引导。
为确保线状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符合实际需求,并具有较高的品质质量,本研究特针对该部分公共开放空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物尽其用,在线状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阶段应首先结合道路等级进行道路使用频度的分析,对于高频和中频使用道路应重点考虑休闲游憩的需求,加强其休闲游憩功能的规划建设与功能提升。
转变道路空间视域,调控游憩视线,对于宽高比(D/H)小于1的休闲道路,可采用破墙透绿和隔窗窥景的方式拓宽空间视域,解决内聚压抑感;对于宽高比(D/H)大于1的休闲道路,则可增设规则绿化或景墙等障景阻隔一览无余的游憩视线。
提升节点吸引性,丰富节点组织形式。去除道路节点自身鄙陋,提升节点空间与人行道连接性,适当组团道路节点,提升其聚焦性。
行道树结构优化:①统筹行道树栽植管理,保障林荫覆盖;②树种选择适地适树,因地制宜;③合理修剪行道树,疏通交通视线,延伸冠下空间。
休闲街道的风貌优化主要包括:①增强业态管理,完善建筑与街道协调性;②提升路面铺装质感、形式与色彩;③优化绿地植物搭配,丰富竖向绿化空间。
最后,由于上海城市街道中历史保留建筑众多、街道历史悠久,是历史人文游憩的深厚基础,针对这方面,建议相应开放优秀历史建筑增强文化游憩功能,设置历史专栏介绍街道发展变迁,促使街道深厚的内涵转变为游憩吸引力,同时可以集聚消费休闲场所,熏陶商业文化等。
以莘庄样点为例,在详细分析样点用地构成、主要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覆盖范围及街道叠加使用频度的基础上,提出休闲绿地、城市广场和休闲街道3类空间的布局对策,形成区域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规划;然后结合居民休闲需求特征分析与空间休闲使用特征分析,针对不同公共开放空间类型,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选择莘庄样点为示范样点,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考虑:
(1)样点东、西、北3侧为铁路、高速等分割界面,南部为城市主干道,将样点与周边区域进行了空间上的隔离,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后期分析中周边区域公共开放空间对样点干扰引起的误差。
(2)样点用地类型与结构相对简单,各地块性质明确,主次出入口明晰,便于相关规划分析的进行。
(3)样点基本涵盖了公共开放空间所有类型,其结构亦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主要类型,基于莘庄样点的规划设计研究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城市地块和城市新建区域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样点概况。
样点位于闵行区莘庄镇莘庄地铁站南侧,东至沪金高速,西部北部邻近铁路、地铁线路,南部以区域主干道春申路为界。
图7-7 莘庄样点区位示意
(2)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现状问题。
根据前文的总结与分析,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存在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空间使用及空间管理3方面的问题。
公共开放空间数量——莘庄样点内休闲绿地以独立设置的公园绿地为主;样点内无独立广场,但分布有规模各异的商业和休闲附属广场;休闲街道已初步形成网络化体系,表现出沿居住小区布局的特征,类型上以商业休闲型和生态休闲型为主。根据3.4部分的分析,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总体上呈现出“一核、多点、休闲街道初步网络化”的特征。
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累计面积16.28hm2;其中,各类休闲绿地总面积8.65hm2;城市广场总面积2.28hm2;休闲街道相对密度0.79。就空间类型构成而言,样点包含全部3大类11个小类的公共开放空间;就空间数量而言,莘庄样点存在一定的不足,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充。
公共开放空间使用——莘庄样点的空间使用主体主要以周边居民为主,同时由于接近地铁站的区位和内部商业综合体的影响,外来游人亦占空间使用主体的小部分比例。
就空间使用者构成而言,莘庄样点游人以青壮年为主体,比例超过50%;老年人比例较高,比例近33%;同时,工作日游人总量略高于节假日,反映出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吸引力有限,仅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
就空间使用强度而言,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存在部分时段使用强度过高的问题,以早上的莘城中央公园公园绿地空间和夜间的仲盛南广场空间尤甚(见图7-8)。这与样点优质公共开放空间资源总量的不足以及空间管理(如莘城中央公园夜间过早关园,部分游人前往仲盛南广场活动导致空间使用强度激增)有关。
图7-8 使用强度过高的广场和公园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公共开放空间管理——莘庄样点内主要的绿地、广场和街道都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但部分边缘绿地和主要的商业街道,如西边菜市场周边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脏、乱、差等管理不到位问题。
综合以上3方面所述,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总体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品质,但依旧存在空间数量不足、中心区域广场、公园绿地使用强度过高以及少量节点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应对以上问题。
图7-9 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现状
构建由土地利用分析、主要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范围分析以及街道叠加使用频度分析组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分析方法。根据土地利用分析,提出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核心区域,并分析样点可用于开发用作公共开放空间的区域;根据主要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范围分析以及街道叠加使用频度分析,提出休闲绿地、城市广场、休闲街道3类空间的布局优化对策,为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1)土地利用分析。
如图7-10所示,样点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以及未利用地7类。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西南部检察院的行政办公用地和中部闵行博物馆、剧院集中分布的文化设施用地2小类;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中部仲盛商业中心和西部莘庄宾馆;工业用地主要为西北角玻璃钢公司;而绿地则以莘庄中央公园为主的公园绿地和沪金高速沿线的防护绿地为主。
图7-10 莘庄样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后期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适宜程度,将不同类别用地进行分组,可分为居住用地(不能开发)、交通设施用地(不适宜开发)、绿地和未利用地(改造和开发重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附属公共开放空间开发重点)4组。莘庄样点各组用地类型比例如表7-13所示,居住用地为样点主体用地类型,总面积超过样点用地的50%,由此,在后续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与休闲特征;同时,仲盛商业中心、闵行博物馆地块和中央公园地块构成的以商服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和绿地为主体的区域形成了样点公共活动中心节点和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区域。
表7-13 莘庄样点土地利用构成
(2)莘庄样点点、面状空间服务范围分析。
参考7.4.3,分析莘庄样点核心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覆盖范围:莘城中央公园覆盖范围640 048m2,占样地面积的36.4%;仲盛广场覆盖范围915 079m2,占样地面积的52.1%;文化广场覆盖范围763 745m2,占样地面积的43.5%;核心区域总覆面积1 201 380m2,占样地面积的68.3%。其中,莘城中央公园覆盖范围与仲盛广场共同覆盖548 129m2,与文化广场共同覆盖531 026m2,文化广场和仲盛广场共同覆盖481 543m2(见表7-14)。
表7-14 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覆盖范围
按500m步行可达范围进行分析(见图7-11),莘庄样点核心区域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范围覆盖了68.3%的样地范围,但样地的西南角部分行政办公用地,东部莘城公寓和东苑丽景两大居住区大部分不在辐射范围之中。之后的规划应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或潜在的公共开放空间资源开发,重点规划建设辐射范围之外区域点面状节点,使得样点内居民在合适的步行距离里都能享受到区域公共开放空间资源。
图7-11 主要公共开放空间500m服务覆盖范围
(3)莘庄样点线性空间叠加频度分析。
参考7.4.3,基于GIS软件,经过分析与计算,确定使用频度小于5的为低频使用道路,5~10之间的为中频使用道路,大于10的则为高频使用道路,最终生成研究样地内部的街道使用频度图,如图7-12所示。
样点内,高频使用路段包括:都市路(莘朱路—名都路段)、名都路(宝城路—珠城路段)、珠城路(名都路—天河路段)、天河路(珠城路—富都路段)以及闵城路(富都路—名都路段),这些道路均分布在主要的休闲活动场地周围及居住小区出入口附近,具有更大的使用可能性,为充分满足居民的休闲出行需求,提供居住地到休闲活动场地之间的舒适性连接通道,未来应基于高频度使用路段,加大路段周边休闲线性空间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建设。
中频使用路段包括:莘朱路(都市路—宝城路段)、友情路(都市路—宝城路段)、珠城路(都市路—名都路段)、富都路(闵城路—天河路段,珠城路—都春路段)以及宝城路(名都路—春申路段),这些路段具有一定的叠加使用频度,规划时应结合其自身位置条件,合理地安排两侧休闲街道建设。
剩余路段为低频使用路段,其使用叠加频率不及前两项,但在完善区域休闲街道网络构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低频使用路段周边线性休闲空间应保证基本的步行空间和服务设施,以便与其他空间相衔接,保证休闲街道网络体系建立;同时,针对部分具有特色的路段,如友情路与名都路之间的步行街,应作为重点休闲街道加以规划设计,以营建样点内特色街区。
图7-12 道路叠加使用频度分析
根据样点土地利用和公共开放空间布局综合分析,确定样点公共开放空间重点发展区域,提出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整体空间规划和不同类型要素空间布局控制对策。
(1)样点休闲绿地空间布局优化。
就现状而言,休闲绿地方面存在总量过少和东部、西南角缺乏有效休闲绿地的问题。针对现状问题,以“防护绿地休闲化改造”“其他用地临时使用”以及“附属绿地开放”的思路来增加样点休闲绿地总量,形成区域重点绿地和主要绿地综合发展的模式(见图7-13)。
图7-13 莘庄样点休闲绿地布局规划
重点绿地空间形态呈块状,以莘城中央公园为核心,辅以未利用地临时改建绿地、核心区东南角休闲绿地、检察院附属游园和春申路游园,形成具有一定场地和服务设施,面向全体居民的核心公园体系。主要绿地多邻近居住小区,呈带状,规划基于原有防护绿地,旨在通过适当的改造,将其建设为服务邻近小区居民的辅助休闲绿地。其中检察院附属游园的开放和东部带状防护绿地的休闲化优化改造,通过增加相关区域公共开放空间,能够有效解决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范围未覆盖导致的西南角和东部区域休闲绿地不足的问题。
(2)莘庄样点城市广场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广场方面,就现状而言,由于用地的限制,除在待建设用地中预留部分广场用地外,其余已建成区域难以新建较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基于第4章空间数量和使用分析,考虑到广场空间对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总量和特定时段居民休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本着“空间优化与增加并举”的原则,首先拟在现状基础上,通过对具有一定规模和使用强度的广场的优化改造,提升居民休闲广场空间质量,形成分散布局的重点广场;其次,根据道路使用频度的不同,有选择地在道路交叉口等处布置“袖珍广场”,在丰富广场类型的同时,增加空间总量,构建方便居民使用的硬质空间(见图7-14)。
图7-14 莘庄样点城市广场布局规划
(3)莘庄样点休闲街道空间布局优化。
休闲街道方面,根据分析,样点街道空间已形成初步的网络化结构,但存在局部连接不畅,空间层次不分明等问题。规划在完善区域休闲街道网络的前提下,基于对区域道路叠加使用频度的分析,针对不同街道周边建筑界面及其功能的不同,拟将休闲街道分为以下3类,以构建区域不同层次的休闲街道空间,具体包括:重点控制街道,周边建筑主要以商业界面为主,主要沿3条道路轴线布局,是连接区域内外、串联各地块与公共开放空间核心节点的重要步行空间;主要控制街道,沿各个居住小区周边分布,样点内步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各个小区,是区域线性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特色步行街区,以名都路、友情路间原有商业步行街区为基础,经优化、改造,构建样点内唯一的、富有特色的步行街区空间(见图7-15)。
图7-15 莘庄样点休闲街道布局规划
(4)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布局优化。
根据空间现状条件和分析,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拟形成区域“一区、三轴、多点、休闲街道网络化”的整体空间结构(见图7-16)。其中:
图7-16 莘庄样点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整体结构
一区:指样点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发展区,位于样点中部,由仲盛商业中心地块、莘庄博物馆地块和莘城中央公园地块组成。发展区包含莘城中央公园、莘庄文化广场、仲盛商城南、北广场等区域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和其他空间节点,是区域居民公共生活的中心区域。
三轴:指沿都市路、莘朱路、名都路3条沟通内外并具有一定使用频度的区域重点道路形成的公共开放空间轴线。其中,都市路主轴紧邻核心区,将样点分为东西两部分;莘朱路次轴主要串联了样点与周边区域;名都路次轴将样点东西两部分紧密联系,形成沟通东部居住区与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区的通道。规划拟沿3条轴线,构建区域重点休闲街道界面。
多点:指基于现状保留、改造和增建的绿地和广场公共开放空间,是周边居民日常停留和开展休闲活动的主要节点。
休闲街道网络化:在原有休闲街道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街道衔接、空间环境优化提升,构建休闲街道空间体系,形成区域完整的线性休闲空间网络,有效串联各节点空间和重要地块。
根据样点休闲绿地、城市广场与休闲街道3类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布局规划与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出样点公共开放空间分类优化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1)休闲绿地。
根据发展策略的不同,规划休闲绿地主要可分为保留绿地、新增绿地和“临时使用”绿地。针对3类绿地不同的现状条件,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不同的对策。
①保留绿地的优化提升建议。
依据对现状休闲绿地综合评估,规划保留具有一定规模和场所、设施的公园绿地,包括莘城中央公园、博物馆地块南侧游园、莘城宾馆附属游园以及东南角游园。针对各处保留绿地现状,提出设计对策如下。
以居民休闲活动需求为导向,增加、改造相关场地,以散步、慢跑等绿地重点推广活动引导为基础,在保留绿地优化提升时,重点增加或改造推广活动类型相关空间与场所。如针对散步与慢跑活动,应改建园区步道,构建专门的散步道和慢跑道;又如,针对志愿者活动,可在绿地中设置志愿者服务角等。
增加相关游憩服务设施,根据现状,适当增加座椅、公告栏、遮阳遮雨棚、夜间照明及针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游乐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游憩服务设施。
完善管理,通过调整绿地管理措施,提升绿地空间的使用体验。以莘城中央公园为例,夜间关门过早(夏秋19点,冬春18点)导致了居民夜间活动受限,适当延长公园开放时间(2小时),可充分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
②新增绿地的休闲化改造与建设。
规划通过“附属绿地开放”“防护绿地休闲化改造”等方式增加样点休闲绿地的总量。针对不同手段增加的绿地类型,设计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附属绿地改造——附属绿地一般具有相对优良的空间品质和游憩设施,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优化改造。附属绿地开放化应结合其区位特征,合理地选择并布置出入口、指示牌等设施,引导居民对附属绿地的使用。
防护绿地休闲化建设——样地内现状存在大量带状的防护绿地,目前尚未用作休闲开发。针对休闲绿地总量不足的现状问题,规划拟对防护绿地进行休闲化改造,建设适宜休闲活动开展的带状公园。
鉴于现状防护绿地有着较为优越的现状环境条件和植物景观,对其的优化改造,应在确保其防护功能的前提下,本着“适度开发”的原则,科学布局游览路线,合理选择步道形式,安置座椅、路灯、垃圾桶等服务设施,并在适当的场所安置景观亭等小型构、建筑物,具体如图7-17所示。
图7-17 防护绿地休闲化改造示意
③“临时使用”绿地设计策略。
规划以“临时使用”策略为思路,将2处现状暂未利用并具有一定绿地资源的地块用作临时休闲绿地建设。
考虑到用地属性的问题,在进行绿地设计时,应以“低成本、低冲击、空间多样化”为原则,布局简单的开敞空间与绿地。在建设居民休闲节点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地块后续开发利用的影响。所谓“低成本”,要求在临时绿地建设时应尽量减少投入,不种大树,不建亭廊,以低成本、简单的绿化营建多样空间;“低冲击”则更多地强调绿地建设应尽量保持原地块风貌,以免影响地块后续的正常开发;“空间多样化”则指在低成本、低冲击的基础上,尽量多的营建观赏绿地、活动绿地、硬质场地等多样的空间类型。
(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规划提出“袖珍广场”的新增广场策略,并根据样点广场现状,提出了样点广场规划设计的建议。
新增广场策略——受限于城市用地,“袖珍广场”的规划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袖珍广场”是在中心城地区的存量空间中挖掘和创造公共空间,为以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方式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结合莘庄样点用地情况,规划拟根据道路叠加使用频度(见表7-15),有选择地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交通型“袖珍广场”作为样点新增广场的主要形式。
表7-15 “袖珍广场”设置依据
注:“+++”:必须设置;“++”:不强制,但建议设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
莘庄样点广场规划建议——突出广场的设计主题与地方特色,通过对广场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的合理处理,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象,突出广场既定的设计主题和样点的人文和历史特色;科学处理广场与城市交通和建筑界面的关系,广场布局与交通组织应首先处理好其与周边城市道路的关系,以确保游人安全为前提。同时,作为广场重要的界面,针对不同的尺度,应采取不同的建筑界面围合方式(见表7-16);以人为本,依据居民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广场空间应以铺装硬地为主,提供居民活动的开敞空间,同时也应保证一定比例(25%~35%)的绿化用地,丰富景观和色彩层次,合理布置坐凳、垃圾桶、电话亭等服务设施;根据周边实际,有选择地布置厕所、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同时,应做到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表7-16 广场与建筑界面的关系处理
(3)休闲街道。
作为最为常见的公共开放空间类型,街道在串联各类空间的同时,其自身也是居民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多样性的城市生活需要一个具有多样性选择的步行环境”。基于此,规划将莘庄样点内的休闲街道分为商业休闲型、生态生活型以及特色步行街区3类,并分类提出设计策略(见表7-17),旨在建设安全、可靠、连续、舒适等步行空间,构建空间形式统一、具有魅力的区域休闲街道网络。
表7-17 不同类型街道规划策略与建议
其中,商业休闲型街道:为样点重点控制街道界面,主要沿都市路、莘朱路、名都路轴线布置,周边建筑界面以商业界面为主。生态生活型街道:为样点主要控制街道界面,主要环样点各个居住小区设置,主要服务居住小区周边居民。特色步行街区:依托区域原有商业一条街,优化改造形成样点特色休闲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