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休闲需求研究

上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休闲需求研究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调查中设计了近30个休闲活动类型,但仍不能概括全部居民的休闲需求,选择“其他”项的比例高达39%,不容忽视。居民越来越发散的休闲需求有利于推动更多其他形式休闲类型的产生,促进城市从传统的休闲娱乐逐步过渡到新型休闲生活的转变。根据市域生态开敞空间休闲偏好分析可知,上海居民较为喜爱森林公园、河流湖泊为主的生态空间及郊野公园。

上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休闲需求研究

如表6-3所示,总体上,上海市休闲人群的构成将以70%的青年人(18~35岁)为主导性群体,10%的老年人(>60岁)为固定需求群体,20%的其他居民为重要参与者,并且通常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共同进行。居民通常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情好坏来决定参与何种休闲方式,个人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小。

表6-3 居民总体休闲特征与各年龄段特征的对比

注:“+、++、+++”分别表示居民对各项选择的程度为“低、中、高”。

关于休闲活动时间的分配,工作日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多集中于居住地周边的公园、广场、街道等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少部分居民由于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周边,会利用到此类型;到了周末,居民拥有1~2天的时间,休闲空间范围扩大,主要利用的空间以社区/城市大型公共开放空间为主,而市域生态开敞空间亦受关注;而节假日时,居民享有长时间的休假,休闲时间进一步增长,休闲空间范围亦扩大,域外旅游亦成为部分居民的休闲选择(见图6-18)。

图6-18 休闲方式选择时空关系特征

城市建成区内,居民对公园、广场和街道三大类型休闲场所的需求比例分别约为41%、34%和25%,对休闲活动的需求仍以散步慢跑等传统大众化的体育锻炼为主,其次是逛街购物、户外餐饮等休闲商业,辅以游览、游乐等生活娱乐活动。市郊范围内,随着人们对郊野观光的热情高居第一,郊野公园、农业生态园、森林公园等郊区观光场所将大受欢迎,是人们闲暇之余的休闲好去处。表6-4是根据居民的偏好程度,提出了每一类休闲活动类型中每一项具体活动的发展对策。(www.xing528.com)

表6-4 休闲活动发展引导

通常认为,闲暇时间长短和可自由支配收入高低是决定休闲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然而本书调查表明,个人兴趣爱好和心情好坏在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个人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限制不再是阻碍居民追求休闲的关键。随着城市居民开始高度关注自我享受感受,积极追求自我精神满足的价值取向,休闲活动参加者自身的素质及个性偏好,是休闲方式选择和决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调查发现,居民在选择休闲方式时对于他人的主观推荐和影响并不持支持和附和态度,大多数人不会因他人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休闲生活选择。这说明居民选择休闲活动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其参与休闲活动的认知程度和独立意识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经少有前些年休闲活动初步发展阶段盲目和盲从的活动特征,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开始凸显。这一变化对休闲产品的开发以及休闲市场的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实现了工作日每天休闲时长在5小时以上,以及节假日在12小时以上。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民休闲意识的不断觉醒成为城市休闲化的重要标志。而居民对休闲的认识正不断进步加深,将带来居民休闲时间的延长。同时,城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用于休闲的投入增加,使得休闲活动的选择更加丰富,促进了居民对休闲的参与,也拉动了休闲时间的增长。

尽管在调查中设计了近30个休闲活动类型,但仍不能概括全部居民的休闲需求,选择“其他”项的比例高达39%,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和城市休闲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喜好的差异,居民的休闲需求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活动方式的多元性。居民越来越发散的休闲需求有利于推动更多其他形式休闲类型的产生,促进城市从传统的休闲娱乐逐步过渡到新型休闲生活的转变。根据市域生态开敞空间休闲偏好分析可知,上海居民较为喜爱森林公园、河流湖泊为主的生态空间及郊野公园。而生态空间现状中,森林公园仅有8处,且规模较大的均位于城市远郊;5处试点郊野公园尚在建设之中,并未正式开放;而大型湖泊、湿地公园极少,且多位于城市远郊,交通不便。就休闲活动类型偏好而言,观光赏景、农事体验、烧烤露营等常规休闲活动尚可开展,但骑行远足、露宿野营等新兴活动缺少专门规划的生态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