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状况实证研究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状况实证研究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10上海都市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分布图资料来源:《都市现代农业结构与技术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农业胜景型开发模式:以农业、农村景观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由上所述,调研的20处农业休闲观光园基本现状及其所属开发模式如表5-9、图5-11所示。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状况实证研究

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是指把都市农业与休闲观光产业结合起来,以田园景观、农业文化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游览对象,可供游客在都市地区进行农业观光、农事参与、休闲娱乐或农业科教科普等活动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

都市农业休闲模式分为三个尺度,分别为城市尺度、产业集群尺度和农业园尺度。城市尺度为都市区农业休闲空间结构模式,重点阐释农业旅游点在城市区域内空间分布上的结构特征;产业集群尺度为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判定方法与标准;农业园尺度则提出能够指导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建设的典型模式分类、模式结构与规划设计要则。

农业休闲观光园,即都市农业观光园(区)、都市农业旅游园(区)或农业旅游点,具体开发建设时另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观光农场(观光农园)、休闲农业园、教育农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它是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的主要载体,是以农业生产为背景,以农业、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围绕休闲观光、参与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复合功能的开发并在城市郊区建立起来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

基于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园空间分布及农业园产业发展特征的调研分析,发现都市农业休闲空间一般呈现出“Circle圈层+Cluster组团”的结构模式。“圈层”可以反映都市农业旅游的区域分布强度与旅游形式变化规律,“组团”则体现出都市农业旅游点的地区内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这一模式可以指导都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在区域上的合理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三大“圈层”结构一方面反映了旅游强度的同心圆递减规律,即农业旅游强度最高的圈层出现在1小时交通圈附近,进而向外逐层递减。另一方面,不同圈层亦代表了3种休闲旅游形式,0.5小时交通圈附近的农业旅游形式以居民游憩为主,1小时交通圈附近的农业休闲形式主要为休闲体验游(1日游),而2小时交通圈附近的农业休闲形式则体现为休闲度假游(多日游)。

上海都市农业休闲形成了八大组团,包括:崇中西组团、崇东组团、宝嘉组团、青浦组团、松江组团、金山组团、奉贤组团以及南汇组团。各组团空间特征体现为,组团内部旅游点大多不同类,主要包括5类:村镇类、农业科技示范类、农业胜景类、特色种植养殖类与农业公园类(其中村镇类、农业公园类与都市农业产业的关联度不高,不作具体阐述)。各类型彼此交通距离大多在20分钟之内,空间联系便捷,能够优势互补、协作发展。

都市农业休闲第二个层次的模式是为都市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判定模式,即对特定空间区域内都市农业休闲产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辨识其是否已经发展成为产业集群,进而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理论对该地区的产业经济进行优化指导。其判断标准与过程如下:

要成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首先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规模标准:

(1)集群内部至少存在5家或者5家以上的旅游企业;

图5-9 上海都市农业休闲的空间结构模式

资料来源:《都市现代农业结构与技术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年吸引游客量在5万人以上,年旅游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根据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公式,

产业聚集程度可以通过都市农业旅游资源面积区位熵、旅游企业区位熵、旅游收入区位熵和游客人数区位熵来判断(见表5-8)。区位熵值表达为:

熵值低表示产业聚集区内部发展封闭,产业聚集程度不高;区位熵值高说明产业聚集区内产业的集中程度高。

表5-8 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区位熵指标计算表

一般认为,产业聚集区域的区位熵值未能达到1,则不认为该区域的产业聚集现象达到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程度。因而如果计算出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聚集区区位熵的值大于1,则认为该区域能够产业聚集现象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该区域的未来产业发展进行规划。

截至2012年,上海市有近200个农业旅游景点,根据上述产业集群判断标准,已形成了七个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见图5-10),其构成与上海市农业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中的组团基本吻合。对这七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来促进发展和规模扩大,而对于非产业集群的农业旅游点则可以首先将“农业旅游集群”作为其发展目标。

上海农业休闲观光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样本总量,通过前两个尺度的分析与研究,选取位于不同组团和产业集群中的农业休闲观光园进行调研走访,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上海农业休闲观光园现状。

根据上海农业休闲观光园的发展与特色,可发现其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特色种养殖型开发模式:以农业种植资源和农业养殖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依托农业种植、养殖资源条件禀赋,以农业特色作物的种植和特色动物的养殖为主题,园区的旅游项目以游客参与式活动为主,依靠农产品采摘、餐饮、住宿等旅游方式获得收入。(www.xing528.com)

图5-10 上海都市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分布图

资料来源:《都市现代农业结构与技术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农业胜景型开发模式:以农业、农村景观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依靠门票销售和餐饮、住宿类产品获得收入,农业生产所占收入的份额很少,农业作为旅游吸引物或作为田园景观发挥作用。

(3)科技示范型开发模式:以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多功能复合型的科技示范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依托科技资源禀赋,进行现代农业生产,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主要通过展示农业生产技术和传播农业科技教育等方式获取收入,该类园区一般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研发中心、连锁机构或农业加工企业等。

由上所述,调研的20处农业休闲观光园基本现状及其所属开发模式如表5-9、图5-11所示。

表5-9 调研样点及其开发模式一览

图5-11 调研样点分布

(1)样点区位。

从区位上看,各个样点选址都位于城市2小时交通范围内。其中,75%的特色种养殖型农业休闲观光园位于1小时交通圈层内;农业胜景型农业休闲观光园的选址讲究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越,离城市稍远,分布在1.0—2.0交通圈层内的样本有44%;而科技示范型园区选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2/3分布在1小时交通圈内。具体如图5-12所示。

图5-12 不同类型样点交通区位比较图

(2)样点规模。

经调研数据统计,20处样点规模分布如表5-10所示。87.5%的上海特色种养殖型样本的面积小于1 500亩;农业胜景型的规模特征分布较为均衡。科技示范型园区的规模适中偏大。三种模式农业休闲观光园的平均面积大小为特色种养殖型<科技示范型<农业胜景型。

表5-10 样点规模分布

(3)样点农业生产资源与游览项目。

在调研20个上海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园样本后,对各个样点的农业生产要素和主要游览进行梳理,如表5-11所示。不同开发模式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在农业生产要素和游览项目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特色种养型农业园以一种或几种作物为依托,以此开展农事参与为主、餐饮娱乐等其他项目辅助的休闲活动;农业胜景型农业园以园内特色作物或风景资源为基础,主要开展观光游览、餐饮娱乐为主的休闲活动;科技示范型农业园则依托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展示,在起到科技示范与科普作用的前提下,开展农事参与、游览观光、餐饮娱乐等活动。

表5-11 样点农业生产要素和主要游览项目一览

(4)样点功能区划。

参照王海龙、何斌等对农业观光园分区规划内容的总结,将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观光娱乐区、配套服务区四类。不同类型农业休闲观光园功能区平均占比如图5-13所示。

从功能区划上看,特色种养殖型的农业生产功能居于园区开发主体地位;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内观光娱乐功能更为突出;而科技示范性都市农业观光园内科技示范功能较之其他类型的都市农业观光园有了明显的增加。

图5-13 不同类型样点功能区划构成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