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成果

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能仅仅将高校专业分流视为一种为学生提供专业选择机会的活动。学生专业分配的完成只是高校专业分流的即时效果,而不是其全部意义。其三,高校应建立高校专业分流的补偿机制。高校专业分流不应止步于学生专业分配工作,而应当致力于长期服务学生,使所有学生分流至其适学、乐学的专业。但这是未来高校专业分流的可能路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努力,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

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成果

高校专业分流是依照学生兴趣、能力,将学生分流进不同的适学专业之活动,但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成长选择权,实现因材施教。我们不能仅仅将高校专业分流视为一种为学生提供专业选择机会的活动。学生专业分配只是高校专业分流在形式上的反映,并不足以定义高校专业分流。学生专业分配的完成只是高校专业分流的即时效果,而不是其全部意义。高校专业分流固然要完成对学生专业上的分配,但高校专业分流远非如此简单。专业分流高校不仅要妥当安排分流工作,更要用心引导学生作出理性选择,助其分流至喜好的、适合的专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流志愿达成情况,还要关心学生分流后的引导和疏导事宜。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专业分流的长效机制

其一,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专业选择的意愿,适当允许学生有多次参加专业分流的机会,保证学生明确自己志愿之后参与分流。例如复旦大学对其试验班参与专业分流的学生作如下规定:

第六条 第一轮次选专业中未获得录取的学生,以相同方式参加第二轮次选专业报名,根据教务处公布的各院系(专业)剩余计划数填报专业志愿。

第七条 经过两个轮次选专业仍未获得录取的学生,如达到相关院系规定的最低准入条件,由教务处与相关院系协商后安排其专业。未获得学校安排专业的学生以及不接受学校安排专业的学生,则留在一年级学习,参加下一学年的选专业。留在一年级学习的学生,除补修必选的一年级课程外,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计划在选课规则内修读其他课程(含重修一年级课程、选修二年级课程等)。

试验班学生最多可以参加两年的选专业。第二年选专业结束后仍未获得专业录取的学生,由教务处与相关院系协商后安排其专业。

其二,高校可尝试满足专业分流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高校专业分流系统中,可分流专业通常是该校专业设置中的既有专业。但现实中,存在当前专业设置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的情况。这时,学科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满足学生的专业个性化诉求。哈佛大学的“特别专业”(Special Concentrations)值得借鉴。哈佛大学设置了专门负责“特别专业”事宜的教师委员会(the Faculty Committee on Degrees in Special Concentrations)指导学生设计“特别专业”。教师委员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对学生的个性化申请进行讨论和审查。在对学生个性化专业设计进行审查时,主要关注专业设计的几个方面:知识的连贯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欲在既有专业结构之外发展的能力、学校相关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等。类似的“个人专业”还有耶鲁大学的Special Divisional Major、斯坦福大学的Individually Designed Majo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ndividually Major、普林斯顿大学的Independent Concentration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Independent Studies等。

其三,高校应建立高校专业分流的补偿机制。高校专业分流不应止步于学生专业分配工作,而应当致力于长期服务学生,使所有学生分流至其适学、乐学的专业。因此,对于那些专业分流志愿未达成的学生以及分流后发现所在专业与其个性特点匹配度低的学生,应适时采取多种补偿性措施。

高校应当允许已分流学生转变专业。国外高校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大自由,在学生兴趣改变的情况下,学生转变专业不是难事。通常,国外高校学生在读期间,转变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源于高校的相关规定。表4-2列举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高校对于学生转变专业的相关规定[35]。(www.xing528.com)

表4-2 美国7所高校学生转变专业的规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已分流学生对于双学位学习和辅修方面的需求。在“专业分流后我愿意双学位学习”的调查中,“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学生比例为49.9%,“不符合与不太符合”的学生比例为20.5%,没有明确态度的学生比例为29.6%(见图4-3)。约有一半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双学位学习。

图4-3 专业分流后希望双学位学习的学生比例

关于“专业分流后愿意辅修其他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则更高。“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学生比例高达60.9%(见图4-4)。这说明辅修是学生的一大重要诉求。

图4-4 专业分流后希望辅修其他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

据此,高校配套双学位、双主修、辅修专业显得尤为必要。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高校允许学生转变专业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相对而言,进一步落实辅修、双主修、双学位制度是不错的办法。

应该承认,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以及教学管理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贸然采取大规模的弥补性措施不可能,也不应该。但这是未来高校专业分流的可能路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努力,建立专业分流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