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专业教育肇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52年仿效苏联展开大规模院系调整之后。1952年我国全面借鉴苏联经验,在高校的系下分设专业,按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形成了我国现代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学生付费上学政策的推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日益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专业分流得以出现。近些年来,试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高校日益增多。然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教育模式仍然大范围存在于我国高校。即使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试点高校,仍然存在对传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现象。
1.“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
“路径依赖”是一个极富解释力的概念,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科。在混沌理论中,“路径依赖”指的是:在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模型中,一个系统的潜能由系统的初始状态(决定性因子)所决定,或者可能因一些小概率事件与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发生锁定。在物理学理论中,“惯性”是“路径依赖”的相似概念,意指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路径,无论路径的“好”或者“坏”,都可能对这一路径产生依赖现象。就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不加选择的依赖表现为无效率,即一旦选定了路径,便会长久地锁定于该路径之上。即使还存在别的路径选择,但出于对转换成本的考虑,尤其是在转换成本较高的情景下,仍然会锁定在小概率事件与无关紧要的事情引导的路径上,而非变换路径[8]。在经济学理论中,“路径依赖”即道格拉斯·诺斯认为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的可能的选择”[9]。
在诺斯看来,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路径依赖是良性的路径依赖,即变迁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并得以迅速优化;第二种路径依赖是恶性的路径依赖,即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停滞。一旦陷入这种锁定状态,便难以脱身[10]。
路径依赖的内在机理在于,开放的复杂系统由于受到正反馈机制的影响,存在着多重均衡。在多重均衡或多重选择中,是由小概率事件或偶然性而并非相关选择(均衡)的效率决定何者被选定。之所以偶然的选择能主导未来,关键在于自我强化机制。这种自我强化机制包括规模效应、学习效应、技术生态效应、预期增强效应等一系列效应。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机制表现为:一方面,增强人们对既有路径的适应性和心理预期,通过强化场域内人们对规则的习得,拒斥变革带来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促使既得利益者阻碍组织和制度的变革[11]。
“锁定效应”是行为心理学的概念。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对初始的路径、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组织或个人选择了某种路径,就会生成遵循该路径的心理定势,并且该路径的既定方向不管好坏与否,都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造就事物在其发展演变中进入一种被“锁定”的状态。这一现象即“锁定效应”。
锁定效应产生的根源,是基于历史、文化、心智与意识形态的人类认知所致的有限理性,以及制度集、行为集、技术集交互产生的“陷入性系统障碍”[12]。(www.xing528.com)
2.传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
高校专业分流对传统专业教育路径的依赖,意指传统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教育模式中的惯习和常态方式仍然作用于高校专业分流,传统的、已有的文化观念、相关政策要求依然体现在高校专业分流中。具体而言,在高校专业分流实践中,对传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与锁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专业选择形式的锁定。在传统专业教育中,高校按专业招生,学生入校即分专业,高校依照学生的既定专业进行全程培养。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中的专业选择发生在学生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是一种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和家长主要依据高考的实际的或预估的成绩情况,填报若干志愿学校专业。高校则主要依照填报本校志愿学生的成绩排名确定录取范围。在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性别、阶层、城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阶层的影响尤其显著。反观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分流,原则上是学校入校后不分专业,在本科教育的某个阶段再分流专业。事实上,不少高校专业分流仍沿用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向选择形式,以学生的在校成绩,甚至以高考成绩为分流依据,通过学生填报若干分流志愿表达意愿,高校择优录取,成绩高的学生自然有更大概率进入所选专业。此外,专业选择环节仍然存在阶层、城乡等因素的干扰。类似“小高考”的专业分流诠释了学生专业选择形式的锁定现象。
二是组织的锁定。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在我国,专业是一个具有极强实体意味的概念,学生集体、教师组织以及教学资源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落实的,以专业为单位甚至还形成了高校的众多利益集团。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习惯于专业的区分和守护。大类招生基础上的高校专业分流,前提在于打通专业间的阻隔,淡化专业界限,将若干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资源合并,这必然牵扯到多方利益而难以真正实现。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沉疴主要来源于高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校—院—系—专业教研室”是当前我国高校较为常见的组织结构,这一结构中的基础学术组织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且壁垒森严、学科单一、交流不多。对这种组织的锁定效应,导致改革浮于表面。
三是管理的锁定。就高校管理而言,对传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主要体现在对两个方面的锁定:其一,刚性的教学管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中,教学管理以专业班级为单位。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设置也是以班级或者专业年级为单位。学分制仍然是有限的学分制。学生能做的个性化选择仍然有限。其二,传统的学生管理。不少专业分流试点高校的学生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辅导员、学生组织管理。
四是专业结构的锁定。当前我国的专业设置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建立的,高校专业原则上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建设发展需要而设定,各个高校再结合自身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开设专业。既有的专业设置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专业结构,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空间狭小。专业结构中,学科专业分化不明显,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仍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学校对新小专业的维护,可能导致专业分流时的倾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