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尔曼理性选择论
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理性选择理论沿用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即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但不同于经济学将人视为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好而在各种行动中进行选择的假设,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行动受到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制约。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其理论创建于经济学、社会学方法论及交换理论的基础之上。科尔曼秉承的观点是,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现象而非个人行动。1990年,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的出版昭示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正式确立。
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人”为出发点,以“理性”为基础对广义的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进行阐释,即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以个人行动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活动。在他看来,由于各种行动所有的资源、行动及其背景不同,社会内部事实上包含多个不同的行动结构[45]。事实上,社会交换通常发生在人们为稀有资源进行竞争的交换系统中[46]。在行动系统的交换活动中,行动者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利益为行动原则,然而资源在行动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已决定了行动者可能达到的满足程度。若行动者自觉拥有的资源较少,难以达成目标,行动者很有可能会放弃对最高价值的目标的追求。由此看来,交换系统只能在总体上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关于基本行动如何转向系统行动,科尔曼从权威、信任和规范三方面进行了阐释。随着社会结构由简单走向复杂,权威系统中不再只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而是权威的支配者、代理人和被支配者三者互动的系统。信任系统中出现了由委托人、中介人和受委托人组成的信任链,将多个行动者联系起来。此外,社会规范在人们的微观互动中产生,通过发挥限制作用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学校中,这种影响力是透过校规等政策限制行动者的选择及行动的后果。这种规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与措施,主要来自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方面。
据此,科尔曼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见图1-2)。其中,个人利益表示个人的需求及其满足程度;控制分布表示行动者个体控制的资源与权利及其分布;资源价值则取决于有实力的行动者在相应资源中具有的利益;行动者的实力存在于其控制的有价值的资源中;事件的结果意指交换行动形成的社会安排[47]。
图1-2 理性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www.xing528.com)
科尔曼还将“法人行动者”概念引入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中。他认为,个人选择是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在一定规范下利用可能获得的资源的个体行为。而法人行为是一种集体行为的博弈过程,它必须建立于社会规范的基础之上。个人的差异及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个体行为联结成相互依存的社会行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进而社会选择得以实现。作为一种集体行为,法人行动与其主体成员的构成、意向,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可供选择的途径、方式等联系密切,关涉理性行动从微观转向宏观的过程。
总的来说,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微观的个体行动作为研究起点,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为作为研究目标,以合理性阐释有目的的选择行动。科尔曼借由个体行动研究社会制度结构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系统行为的孕育,从而实现了选择行为的微观与宏观的衔接,增强了其理论的说服力与生命力,为更加合理地阐释社会现象提供了可能。毋庸置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其观点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尽管其理论具有一些局限,但仍掩盖不了其学术魅力。
2.理性选择论视域下的学生专业选择
本研究探讨的是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高校专业分流中的学生专业选择。结合经验判断与既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高校专业分流中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是为达到一定意图和目的而通过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一行动必然需要对影响其目的的各个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包括自身条件、需求和偏好、资源的差异等。学生专业的理性选择表现在:符合自身条件、满足个人需求、有利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得包括信息在内的资源。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构成一种集体行为。因此,从学生专业选择的微观层面出发,将学生选择个体行动上升为系统行动层面,实现微观至宏观的转变,进一步探讨高校专业分流中学生专业选择与高校引导的互动,是研究的可行性路径,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正能契合这一研究需要。本研究将借鉴理性选择理论,着眼于作为一种集体行为的学生专业选择,而非具体的学生个体专业选择,因此,学生专业选择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