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简史:选择统治国家的思想之争》

《中国简史:选择统治国家的思想之争》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谈及,便是思想。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无为而治。另一种思想隆重登场,这便是儒家。其中一名儒生脱颖而出。这名儒生就是董仲舒,以研究《春秋》闻名于世。由此,君权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君王需下罪己诏,要尽快免租减赋、开仓赈灾,做出应对。既然体现了儒家价值,董仲舒便理直气壮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和法家融合,一起成为治国理政的依据。

之前,我们谈到条件允许才能建立郡县制,比如读书人越来越多、道路畅通等。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谈及,便是思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相应的想法去做的。你上学喜欢绕远路,走一条偏僻的小径,为何呢?因为那里有一株桃树,已经绽放出艳丽花朵,你瞥一眼,便会一整天心情愉悦。你放学路上喜欢爬上山坡,躺在草地上休憩片刻,为何呢?因为那里有一只猫咪,总是追逐着蝴蝶,你看看它们,疲惫便会一扫而光。

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那些让上下变得秩序井然的制度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思想。我们曾讲述过孔子、老子和韩非子,用他们分别代表儒、道、法三家,你觉得哪种思想更适合郡县制,更为君王喜欢呢?

秦始皇嬴政采取的方式是法治。

他制定严苛的法令,执行严酷的惩罚,希望用这些手段使百姓惧怕,让他们因惧怕而安分守己。但这些法令过于严苛繁复,普通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遭受惩罚。比如耽误了徭役之期,比如穿了件不合身份的华丽衣衫,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被关押入狱,遭受鞭挞,甚至被斩杀。

百姓被限定在一个又一个小格子内,动弹不得。最初,百姓因恐惧而麻木,但麻木之后便是愤怒。他们揭竿而起,举起手中粗糙的兵器,奋起反抗。于是,秦始皇一去世,庞大的秦王朝便很快崩塌。

秦王朝灭亡,刘邦建立汉王朝。

汉朝的帝王又是如何治国的呢?西汉之初的君王们,将目光投向春秋时的一位智者,这位智者便是老子。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那位骑着青牛,慢悠悠地走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的老子吗?他留下一部仅仅五千字却意蕴丰富的《道德经》。其中,他这样阐述治国之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大概意思是:君王若能无为而治,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喜好安静,百姓自然会端正;君王不滋扰生事,百姓自然会富足;君王不穷奢极欲,百姓自然会淳朴。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无为而治。

什么是无为而治?即在上位的君王要克制欲望,无所作为,任百姓繁荣自茂。是的,经历战国之乱和楚汉之争,中原大地满目疮痍(chuāng y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那些肥沃的耕田中,不见黍苗,不见菜蔬,尽是无边无际的荒草。是时候停止剥夺和压榨,让百姓休养生息了。

因而,西汉之初的统治者们选择了无为而治。

无征伐干扰,无官吏侵犯,庶民致力于耕作,财富很快便得到积累。据记载,经过文景之治,府库中的钱币数以亿计,堆积如山;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京城,以至于溢出太仓,腐烂而不能食用;田野中,骡马成群;连看守里巷门的小官吏,都得以食用细粮和肉食。

然而,无为而治也有问题。

这种思想的确有助于社会由衰落恢复到富足,然而伴随着富足出现的是贫富分化、土地兼并。尤其对君王而言,他需要的是朝臣的恭顺,是臣民对天子之位的尊崇。然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中要君王克制欲望,无所作为。这怎么可以呢?

另一种思想隆重登场,这便是儒家。

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至此,汉王朝的君王已经厌倦道家的无为,然而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何种思想治国?这并非自己苦思冥想便可以得出结论。于是,汉武帝下令,选举天下贤良之士,齐聚京城。他不厌其烦地向这些天下贤士询问治国之道。

其中一名儒生脱颖而出。(www.xing528.com)

这名儒生就是董仲舒,以研究《春秋》闻名于世。据说,他苦心求学,多年足不出户,目光只落在那些简帛上。窗外园圃中群花绽放,和他无关;窗外园圃中百草凋敝,也和他无关。他目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硕儒。前来拜师的学子很多,董仲舒不能一一亲授,只得由先入学的弟子辗转相授。因而,有的学子求学很久都未能见他一面。

那么,他如何回答汉武帝的问题呢?

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在有名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很多见解,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比如“三纲五常”。

什么是“君权神授”呢?

简单来说,为何君王便可以统治这片国土呢?因为这是上天赋予他的权力。君王奉上天之命,统御万民。既然是奉天之命,万民自然要屈服恭顺。由此,君权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你说,君王会喜欢这样的见解吗?

自然喜欢。但是,君王既然是奉天命治国,是为天子,自然该接受上天的监督。日食出现了,旱灾出现了,蝗灾出现了,洪灾出现了,这都是上天在表达不满。君王需下罪己诏,要尽快免租减赋、开仓赈灾,做出应对。

这便是天人感应。

当然,董仲舒还提出“三纲”和“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在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将其向前推进了一步。既然君权神授,万民要屈服恭顺,那么如何体现这种恭顺呢?自然是在朝堂之上,臣子要恭顺于君王;一家之中,妻子要恭顺于丈夫,儿子要恭顺于父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行事的规范。

就这样,由上而下,由朝堂到乡野,“三纲五常”环环相扣地将权力集于君王一身。因而,“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君权的根基。

儒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对君权做出了制衡。

你看,父为子纲,君王既然是天之子,自然要以天为大,这又回到了天人感应上。就这样,董仲舒一面以“君权神授”,竭力维护君权,一面以“天人感应”对君权做出约束。而能够阐述天意的又是谁呢?自然是儒家。

既然体现了儒家价值,董仲舒便理直气壮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要的不是百家争鸣,而是一家独大。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获得汉武帝认可。就这样,沉寂多年的儒家学说,再次焕发新彩。当然,说是儒家,其实并不准确。这时的儒家早已不再纯净,不再是孔子的见解,而是混入了很多杂质。董仲舒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融合才是思想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融合,一起成为人们做人行事的底色。儒家和法家融合,一起成为治国理政的依据。因而,在儒家独尊的背后,有诸子百家的影子潜伏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