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结束,我们继续讲第二个问题。
封建制,我们已经明白是封土建国。当然,这些诸侯国是有区别的。分封的诸侯因与君王的血缘关系或亲疏程度不同,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而统治的区域也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三种。而且根据等级,他们享用不同的礼乐。
你看,这种种格局是不是很像阶梯?一阶一阶的,由高至低。分封的诸侯国和以往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已然不同。但还存在一个问题:对于不认可分封的旧部落,可以选择武力镇压,但又如何保证接受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毕竟时日一久,这些诸侯国之间是会出现摩擦的。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他们维持和谐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基础便是血缘关系。我们可以用耕地作比喻,这垄水田由二叔耕种,那片山沟由三叔耕种,他们都得听从祖父的安排。即便因为田垄越界了,引水灌溉不公平了,偶有摩擦,但毕竟都是兄弟,在祖父的协调下,都会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亲情总是会淡化的,再亲密的人也会变得疏远。由管蔡之乱,我们已经看到征兆。假若周王室始终强大,高坐于上,尚可以镇压、调停、裁断,各诸侯国之间大体能够维持和睦。
然而,周王室衰弱之后呢?这种秩序还能否继续维持?
封建制宛若丝线,将各部落串起,这丝线的纽结在周王室。若周王室强盛,自可挥舞丝线,牵动各诸侯国。但周王室一旦衰弱呢?势必会导致纽结松懈,无力钳制诸侯。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情形?
是礼崩乐坏,是上下交征。
下面,我们便讲述周王室的衰落。由周武王建立的周王朝传承至周幽王时,开始衰落。商王朝在一场熊熊大火中灭亡,而周王朝也在一片火光中颓败。
这场亡国之火由周幽王燃起,只不过他燃起的是烽火。
那时,周王朝为了抵御犬戎的攻击,在都城镐京附近的骊山修造了二十余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修筑得极高,而且每隔几里便有一座。台上堆积着狼粪或者木柴。若是发现犬戎进犯,驻守在第一座烽火台的士兵便会点火,若是白天,则点燃狼粪,使其冒烟;若是黑夜,则点燃木柴,使其火光冲天。第二座烽火台上的士兵看到,也会立即点燃烟火。就这样,烽火一一相传,向各地诸侯发出信号,告诉他们镐京遭遇围困,需要救援。
那次,犬戎并未进犯,而周幽王却燃起烽火,这是为何?
事情要从一位绝世美女说起。周幽王继位后,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这使得很多大臣不满。忠心耿耿的褒珦(xiàng)更是忍不住进谏,劝周幽王以国事为重。
对于进谏,周幽王十分恼怒,将褒珦关押入牢。褒珦的家人非常焦急,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营救褒珦的方法。他们寻访到一位绝世美女,花重金买下,取名褒姒,并教她歌技舞艺,然后进献给周幽王。(www.xing528.com)
周幽王见到褒姒,龙颜大悦,立即释放了褒珦。
周幽王被褒姒的美貌深深吸引。但褒姒虽然君宠集于一身,却从来冷若冰霜,未曾展颜一笑。褒姒越不笑,周幽王越认为褒姒笑起来一定绚烂若花。为此,周幽王很苦恼。于是,他发布命令,承诺谁能让褒姒开颜一笑,便赐谁千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位善于逢迎拍马的朝臣虢(guó)石父费尽心思想出一策,献给周幽王。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策可以让褒姒一笑呢?那便是上面提及的点燃烽火。虢石父正是想借用这种方式骗来诸侯,他们奔波慌乱的模样,或许可以博取褒姒一笑。
昏昧无知的周幽王竟然对这一计策非常赞许。他们决定一试。
不久,周幽王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待到夜晚,他命人点燃烽火,敲响大鼓。顿时,整座骊山俱被火光笼罩。各地诸侯看到冲天火光,听到震天响声,匆忙率军赶来。抵达之后,他们才得知并无犬戎来犯,只能听到高台之上的歌舞声,循声望去,却是周幽王和褒姒在那里嬉笑玩乐。诸侯们这才知道受了君主愚弄,气极而归。
褒姒见他们匆匆赶来又愤愤不平地离开,觉得十分有趣,竟然笑了。
她这一笑,让周幽王心怀大开。随后,他又为褒姒多次点燃烽火。渐渐地,烽火失去效用,各地诸侯不再应召而来。因为褒姒那一笑,虢石父获得千金奖赏。再后来,褒姒诞下一子,名为伯服。这样一来,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他甚至想废除现在的申皇后和太子姬宜臼,将褒姒封为皇后,立伯服为太子。
申皇后之父、申国的申侯得知此事,十分恼怒,便联合犬戎一起攻打镐京。周幽王见犬戎来袭,急忙命令士兵点燃骊山上的烽火台,一时狼烟滚滚,却无一名诸侯前来,因为屡次遭遇戏弄的诸侯再也不相信周幽王了。
就这样,犬戎很快攻破镐京。他们杀死周幽王、伯服,掠走褒姒,抢走很多珍宝。当各地诸侯获知这一次是真的有敌兵侵扰而赶来救援时,犬戎早已将镐京洗劫一空,从容离开。
这便是史书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对此,很多人认为并非史实,理由有二:一则此时的周王朝是否有烽火台,这存在疑问;二则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观望诸侯匆忙来往,有何可笑而言呢?
但是,不管这件事是否真实存在过,周王朝在周幽王手中暂告一段落。
周幽王被杀,而国不能无主。诸侯们商议之后,决定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王。这便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之后,犬戎常常侵扰镐京。周平王无力抵抗,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因为镐京在西方,史上将迁都之前的周王朝称为西周;而洛邑在东方,便将迁都之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这段时期,是东周时期。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段。
春秋时期,王室东迁,已经无力约束各诸侯国。因此,尽管名义上周王仍是天下共主,实则霸主群起。春秋时,虽然霸主群起,诸国之间的征伐并未影响整体布局,待到战国之时,诸国之间的兼并日益加剧,最终只能归于一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