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5年,在延安的某处窑洞中,有一场著名的对谈。
对谈的双方分别是毛泽东和黄炎培。就是在这场对谈中,黄炎培提出了历史周期律。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
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历史周期律?
我们见惯了春去秋来,见惯了花开花落,见惯了月盈月亏,这是自然的兴衰更替。黄炎培将这兴衰更替予以扩展,放置到古代的王朝之上。各王朝都有兴有衰,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更替,这便是历史周期律。
你看,我们上面讲述夏兴夏灭,商兴商灭,是不是很符合历史周期律呢?这些王朝的兴衰轨迹就像攀越山峰一般。它们由山脚起步,艰辛攀至山巅。到达山巅之后,然后便是走下坡路。不管愿意不愿意,最后都得再回到山脚。它们都曾经强盛一时,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你如何看待历史周期律?它是否有道理?
不能说历史周期律是错误的,毕竟任何事物都有生死、兴衰的过程,但这种归纳显得有些简单。我们阅读历史,不能满足于大致的框架,而是要逐步深入,认真探讨兴衰背后的真相。比如,夏王朝传承四百余年,商王朝有五百余年,我们即将讲述的周王朝延续八百年,为何会存在这种年限上的差异?
再比如,是君王贤明让王朝崛起,君王昏庸让王朝衰败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再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王朝都是由很多人、很多事件组成的。有君王高坐于上,有朝臣奔走于下;有庶民奔忙在田野,有旅人穿行于驿道;有牧民携带弓箭出没在荒草之间,有士卒手持长戈戍守在角楼之上。甚至,干旱了数年,让田地颗粒无收;阴雨了数月,让河道骤然改道。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王朝兴衰的因由。在这起伏兴衰中,那些人究竟何思何想?而哪些人、哪些事才是决定王朝兴亡的关键一环呢?
这些问题,决定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
简单来说,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宏观的,站在百年、千年的尺度上去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一种是微观的,细细思索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体验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进而去触摸历史的走向、还原时代的模样。无论如何,将兴衰归因于贤君昏君,是一种比较粗浅的推断。我们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方式、新的视角去研究王朝兴衰的因由。
对于这种王朝更替,夏商周的君臣有一种最为朴素的解释。
他们模糊地将其归于天命。古人抬头仰望苍穹,大概都会产生一种敬畏吧,那里是否存在一种意志,决定着世间万事的变迁和流转。它见一名君王贤良,便让他统治天下;见一名君王昏庸,便让他丧失天下。因此,王朝有了兴衰。
你如何看待这种解释呢?(www.xing528.com)
或许,你会鄙夷地一笑,认为这种解释实在毫无依据。的确,是没有依据,然而这种观念始终笼罩着中国历史,被无数君臣一再提起。下面,我们再次检视一下夏王朝和商王朝,看看有哪些资料留存至今,能够让我们重构对他们的想象。
经过检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有关夏王朝的资料实在单薄,除了史书上疑问重重的文字记录,其余的基本已经散失。现在,考古学家正在河南洛阳一带挖掘整理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的遗留,但仍存在争议。至于商王朝,资料则充实很多,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偶然。
那是公元1899年的秋日,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病了。他的家人前往药铺买药。在买回的药材中,王懿荣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药,上面居然有很多字。这些字笔画横斜交错。这究竟是些什么文字?看着这些刻痕,王懿荣有些困惑,但隐隐地有些激动。他不知道,由这些名为“龙骨”的药材出发,他将推开一扇通往商王朝的大门。
辗辗转转中,世人发现这些药材其实是龟的腹甲,或者牛的肩胛骨。它们是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被挖掘出来的,而那里曾经是商朝的都城。
岁月无情,昔日的商朝国都早已化作一片废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片废墟因为和商朝有关,便被称为“殷墟”。待到数千年之后,后人在这片废墟中爬梳剔抉,终于挖掘出那些被称为“甲骨文”的遗迹。
通过甲骨文,我们似乎可以瞥见商王朝的昔日繁华。
在这些纵横交错的笔画中,蜷伏着一个王朝的过往。经由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商王朝呢?信奉鬼神的他们在做事之前,总喜欢抬头询问上天。可以和某一部落交战吗?哪日适宜出征?傍晚是否会有大风?这些宏大或细碎的事情,他们都喜欢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的仪式隆重而庄严。他们在龟甲或者野兽的肩胛骨上凿孔,然后在背面用小火慢慢地熏烤。
火焰烘烤下,甲骨会裂出各种神秘的纹路。
根据这些纹路,商人模糊地推测着上苍的旨意,或者适宜交战,或者不能出征,或者会有微风。然后,他们将占卜的问题以及结果刻于甲骨之上,仔细而慎重地予以收藏。这之后,商人消失了,坚固的城墙消失了,杀戮呐喊声消失了,而这些甲骨则穿越漫漫风尘留了下来。
除了甲骨文,能够一窥商王朝风貌的还有青铜器。
前往博物馆,你或许会见到一些青铜器。它们造型精巧,铜锈斑驳,纹饰华美。比如有名的司母戊鼎,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长一百六十六厘米,重八百七十五千克。这样庞大的物件,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需要动用多少人力?再比如精致的四羊方尊,线条光洁刚劲,造型优美雄奇,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巧思?再比如人面纹铜方鼎,那四张表情凝重的人脸,究竟代表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