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完盘古、女娲和“三皇”,下面我们进入稍微靠谱些的历史—黄帝。
稍微靠谱?
说起来,曾经写出皇皇巨著《史记》的司马迁对这个问题也很苦恼。他立志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然而该从什么时候写起才好呢?毕竟,很多远古之事荒诞不经,只能作为神话传说,而不能作为史实。
司马迁踮脚远望,陷入了深思。其实,他六岁时,便跟随父亲苦读诗书,精通《左传》《国语》,又熟知诸子百家,连《禹本纪》《山海经》之类的书都曾观览。
这算得上博览群书吧。
二十岁时,司马迁离开京师。他跋涉在山河之间,曾向西而行,攀越空桐山,向北到过涿鹿,向东抵达大海之滨,向南浮游于长江、淮河之上,在一路风尘中探寻史迹,搜集史实。他将那些长者讲述的黄帝、尧、舜的旧事和书籍上的记载一一做了详细对比。
这算得上游历四方吧。
最终,司马迁很谨慎地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写下《五帝本纪》。他认为,这算是稍微靠谱些的历史。那么,我们姑且相信这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太史公,以黄帝作为一段靠谱历史的起点。
我们都知道,黄帝被称为华夏民族始祖。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座黄帝陵,后人以此纪念他的功德。黄帝最为有名的事迹与上古史上的两次交战有关。
第一次交战,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传说中,蚩尤极其凶恶,他有八十一位兄弟,俱铜头铁额、四目八臂,喜欢食用沙石,会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类兵器。他们常常欺凌和侵犯其他部落。终于,忍无可忍的黄帝征召各部落,前去讨伐蚩尤。
在涿鹿之野,他们拉开了战幕。这一战,双方打得天昏地暗。黄帝将驯养的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六种野兽驱入战场,而蚩尤则召唤来迷雾。被困于迷雾中的黄帝命令臣子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辨别方向。最终,他率领士卒走出迷雾,继续和蚩尤交战,最终将蚩尤擒住杀死,获得胜利。
第二次交战,发生在黄帝和炎帝之间。这次依旧是黄帝获胜。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为何会发生战争?和和睦睦地相处难道不好吗?
简单来说,战争多数起源于利害冲突。肥沃的土地就那么多,出产的物品就那么多,要么挨饿,要么争夺,你会如何选择呢?《晏子春秋》中便记载了一则“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让齐景公赐予三名勇士两枚鲜桃。这该如何分配呢?他们选择轮流讲述自己的功绩,依据功绩大小分配。然而论功又引出争执,最终,三个人都为此丧命。(www.xing528.com)
这便是因为资源有限而引起的纷争。
抛开铜头铁额、六种野兽这类有些荒诞的说法,对于黄帝和蚩尤而言,这次交战的胜负意味着生存空间是扩大还是缩小。胜利了,便继续占有那些肥田、茂林、溪流;失败了,便只能退居偏僻之地,缺衣少食。
下面,我们从“部落”的角度再讲述一遍上述交战。
何为部落呢?
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离群索居,独自生存。尤其是在物资极为匮乏的上古时代,人和人需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成群结队地去围猎野兽,去采摘果蔬,去杀伐征战。他们共同挨过酷暑和寒冬,共同抵御暴风和骤雨,共同扛过饥饿和疾病。
他们聚集在一起。这种聚集便被称为部落。
很早之前,我们的祖先便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最初,每个部落几乎都选择在水边定居。他们划定了自己的活动范围,或者以这座山岳为限,或者以那片水域为界。他们就这样生活在自己的领域中。但随着人口的繁衍、食物的缺乏,他们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一步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随着空间的不断拓展,部落和部落之间有了重叠。
有了重叠,便有了交融;有了交融,便有了摩擦;有了摩擦,便有了战争。在四千多年前,在汇聚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惹人注目的部落。这三个部落,分别以黄帝、炎帝、蚩尤为首领。
在扩展中,部落之间爆发了战争,于是有了我们上面提及的两次交战。
最终的结果是黄帝获胜,炎帝和蚩尤黯然退场。这两场战争奠定了黄帝在众多部落中的领袖地位。此后,凡有不顺从的部落,黄帝便前往征伐。他开山拓路,一刻不闲地奔走在那些平原、山地、河流之上,未曾宁居。
但那些失败的部落就这样消失了吗?
没有,他们以各种方式融合进获胜的部落,宛若溪流归于海洋,细土堆成山岳。蚩尤、炎帝的部落以及其他很多部落,都在这一次次的交战中悄悄地与黄帝的部落融合,他们最终共同汇聚成一个灿烂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