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汉书》用字异文研究:一词多字问题

《史记》《汉书》用字异文研究:一词多字问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們這裏所説的借用包括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兩種情况。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案:卜辭讀若字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爲一字,故若字訓爲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畧同。”文字系統中,没有{如果}的本字,於是就假借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字來記録,“若”和“弱”就是其中的兩個。“致位三公”除《漢書》此處用例外,共得85個用例。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關,叚借爲貫。”

《史记》《汉书》用字异文研究:一词多字问题

我們這裏所説的借用包括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兩種情况。

【禮/體】

(117a)封禪用希曠絶,莫知其儀禮。(《史記·封禪書》)

(117b)封禪用希曠絶,莫如其儀體。(《漢書·郊祀志上》)

按:“禮”和“體”在這裏記録的是{禮節}。“禮”,甲骨文寫作img(後下八·二)金文寫作img中山王壺),小篆寫作img。《説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由此可見,“禮”的本義是{敬神},引申有{禮節}。“體”,金文寫作img,小篆寫作img。《説文·肉部》:“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東漢《景君碑》:“身殁而行明,體亡而名存。”可見,“體”的本義是{身體}。以{身體}爲起點,“體”引申不出{禮節}。但“體”和“禮”古音相近,前者透母脂韻,後者來母脂韻,疊韻,透來旁紐,可通假。《大戴禮記》:“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春秋繁露·服制像》:“故其可食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爲容服,禮之所爲興也。”董仲舒在“禮”下出按語“禮,他本誤作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體不可以不順,臣不可以不忠。”董仲舒在“體”下出按語“他本體誤作禮”。《戰國策》卷十:“而孟嘗令人體貌而親郊迎之。”高誘注:“體,一作禮。劉作禮。”《新書·審微》:“曲縣者,衞君之樂體也。”此句《春秋戰國異辭》《繹史》《兩漢三國學案》皆作“禮”。《焦氏易林》卷六“未濟”:“儀體不正,賊孽爲患。”《武威漢簡·甲本有司》:“其位繼上賓而南,皆東面,其晋體儀也。46”“體”讀爲“禮”。此外,在西漢出土文獻和碑刻文獻中也發現“禮”通“體”的用例,如《銀雀山漢簡·論政論兵之類》:“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禮也。18”《山東金鄉漢墓鎮墓石》:“身禮毛蚤,父母所生,慎毋毀傷,天利ㄓ。”

【弱/若】

(118a)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强也。(《史記·淮隂侯列傳》)

(118b)若燕不破,齊必距境而以自彊。(《漢書·韓彭英盧吴傳》)

按:“若燕不破”宋祁曰:“若,一作弱。”“弱”和“若”在這裏記録的是連詞{如果}。“弱”不見於甲金文,小篆寫作img。《説文·彡部》:“弱,橈也,上象橈曲,彡象毛氂橈弱也。弱物并,故从二img。”段注:“橈者,曲木也,引申爲凡曲之稱。直者多强,曲者多弱。”“曲似弓,故以弓象之;弱似毛弱,故以彡象之。”可見,“弱”引申不出{如果}。“若”,甲骨文寫作img(甲二〇五),金文寫作img(盂鼎)img毛公鼎,小篆寫作img。《説文·艸部》:“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案:卜辭讀若字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爲一字,故若字訓爲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畧同。”所以,“若”的本義應爲{順從}。以{順從}爲出發點,“若”也引申不出{如果}。文字系統中,没有{如果}的本字,於是就假借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字來記録,“若”和“弱”就是其中的兩個。《白虎通德論》:“大夫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春秋繁露》:“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衆,則司馬誅之,故曰火勝金。”《鹽鐵論·論儒》:“弱燕攻齊,長驅至臨淄,湣王遁逃,死於莒而不能救。”

【爲/位】

(119a)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爲三公,無以塞責。(《史記·酷吏列傳》)(www.xing528.com)

(119b)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漢書·張湯傳》)

按:我們將“致爲三公”放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檢索,除《史記》外衹得5個用例,且它們都是對《史記》的引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臣弘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爲列侯,致位三公。”“致位三公”除《漢書》此處用例外,共得85個用例。宋祁曰:“越本作‘致位三公’。”《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爲列侯,致位三公。”《漢書·杜周傳》:“張湯、杜周並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列於酷吏。”由此可見,“爲”和“位”記録的應該是{職位}。《説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聲。”“位”的本義是{位列},古代按職爵列位,所以{位列}也就是{職位}。《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禮記·燕義》:“别其等,正其位。”鄭玄注:“位,朝位也。”“爲”,甲骨文寫作img(前五·三〇·四),金文寫作img(昌鼎),小篆寫作img。《説文·爪部》:“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img古文爲,象兩母猴相對形。”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案:(爲)從爪,從象,絶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可見,“爲”的本義應是{勞作},而非許慎所言{母猴}。以{勞作}爲出發點,“爲”引申不出{職位}。但“爲”與“位”讀音相近,可通假。

【關/貫】

(120a)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史記·儒林列傳》)

(120b)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漢書·儒林傳》)

按:“關”和“貫”在這裏記録的是{貫穿}。“關”,金文寫作img(陳猷釜),小篆寫作img。《説文·門部》:“關,以木横持門户也。”可見,“關”的本義是{門栓}。以{門栓}爲出發點,“關”引申不出{貫穿}。但“關”與“貫”讀音相同,可通假。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關,叚借爲貫。”“貫”不見於甲金文,小篆寫作img。《説文·毌部》:“貫,錢貝之貫。從毌、貝。”可見,“貫”的本義是{古時穿錢貝的繩索},引申可記録{貫穿}。《馬王堆漢墓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其直者貫□,夾脊,出項,上於豆。”錢大昭《漢書辨疑》:“關、貫古字通。《儀禮·鄉射禮》云:‘不貫不釋。’鄭注:‘古文貫作關。’”《儀禮·大射儀》:“不貫不釋。”鄭注:“古文貫作關。”《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大臣括髮關械、裸躬就笞。”師古注:“關,貫也。”《禮記·雜記》:“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孔穎達疏:“關,穿也,輠迴也。謂作輪之人以扶病之杖關穿車轂中而迴轉其輪。”可見“關轂”即“貫轂”。《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察一而關於多。”《孔子家語·入官》作“察一物而貫乎多”。對“貫”與“關”的關係,古人多有論述,如清朱士端《彊識編》、王念孫《讀書雜誌》等。今增補幾個相關例證,《尚書大傳》:“雖禽獸之聲,猶悉關於律樂者,人性之所自有也。”鄭玄注:“關,猶入也。”《論衡·感虚篇》:“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知惻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論衡·程材篇》:“春秋五經義相關穿,既是春秋不大五經,是不通也。”《論衡·自紀篇》:“故鴻麗深懿之言,關於大而不通於小,不得已而强聽,入胷者少。” 這樣一來,在文字系統中“關”和“貫”都可以記録{貫穿}。

在景祐本《史記》《漢書》中,因文字借用造成一詞多字而形成的用字異文共有499個,除了上述4個外,還有495個,詳見表20:

表20

續表

續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