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在1994年出版的《〈説文解字〉與漢字學》一書中提出了“漢字語用學”的概念,她認爲“漢字學既要弄清一個漢字字符原初造字時的狀况——字源,又要弄清漢字在各個歷史階段書面的言語作品中使用的情况——字用。”[19],“確定了本字,又弄清了它的原初造字意圖,便追溯到了漢字的字源。但是,漢字在使用過程中,隨時發生着記録職能的變化”[20],“字用學就是研究在具體的言語作品中,漢字字符記録詞和詞素時職能的分化和轉移的。它面對的是因同音借用和同源通用所造成的同詞異字與異詞同字現象。這些現象與原初造字時因一詞而造一字的情况恰恰相異。可以説,構形學與字用學兩方面加起來,纔是對漢字記録漢語功能的全面研究”[21]。王寧的這些論述引起了人們對漢字漢語關係的注意,也爲漢字職用學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但是王寧後來認爲“漢字形義學與漢字字用學應屬訓詁學範疇,而漢字構形學、漢字字源(形源)學和漢字文化學纔才是真正的文字學的内容”[22],所以王寧最終没有將“漢字字用學”納入到漢字學的體系中進行研究。隨後,李運富在《漢字語用學論綱》一文中對“漢字語用學”[23]的學理依據、學科定義和主要内容進行了論述,認爲“漢字語用學是研究漢字使用職能和使用現象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漢字記録漢語以及實際上是怎樣用漢字記録了漢語的科學”[24]。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漢字的記録單位、記録方式、使用屬性、字詞對應關係、同功能字際關係、用字現象的測查描寫、用字規律的總結、用字變化的原因分析等。漢字職用學與漢字形體學、漢字結構學共同構成了“漢字研究三平面理論”。爲了使漢字職用學的研究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更加切實可行,李運富發表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論文,理論探索的有《論漢語字詞形義關係的表述》《漢字形體的演變與整理規範》《論漢字職能的變化》《論漢字的字際關係》《論漢字的記録職能(上)》《論漢字的記録職能(下)》《論出土文本字詞關係的考證與表述》《出土文本與漢語字用學》等;實踐應用的有《論漢字數量的統計原則》《漢字構形原理與中小學漢字教學》《漢字性質綜論》《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論漢字起源的具體所指》等。總之,這些科研成果的出現使得漢字職用學研究不僅具有理論的指導,也有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從而使“漢字漢語關係”這個曾被忽略的重要理論問題找到了學科歸屬。此外,韓琳《字際關係研究述評》,陳朝珠《漢字字際關係淺談》,韓琳、冀秀美《近代字詞關係研究述評》,韓琳《改革開放以來字詞關係研究研究現狀考察》,陳燦《“字用學”的構建與漢字學本體研究的“三個平面”——讀李運富先生〈漢字漢語論稿〉》等也對漢字職用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職用現象廣泛存在於言語作品中,可以説凡是涉及運用語言文字的情况,就離不開對職用的分析。漢字職用學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字的角度研究字詞關係和詞際關係;二是從詞的角度研究詞字關係和字際關係。從詞的角度研究用字的文章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爲材料檢索不易。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可能用不同的字去記録。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人們較難從詞的角度去檢索文獻用例。但近年來,隨着出土文獻的不斷發現、電子檢索技術的進步和各種理論的運用,這類用字研究的成果也陸續出現,如李軼《先秦度量單位“尺”“寸”用字考》、劉君敬《唐以後俗語詞用字研究》等。從字的角度研究字用,就是考察某個或某類字從古至今的記録職能以及所記録的詞與詞之間的關係,這類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如温敏《現代漢語常用字職能屬性測查》,時玲玲《“内”字职用及相关字词研究》,姜雯潔《“取”字職用研究》,李娟《試論“自”字從古至今記録職能的演變》,李運富、何余華《“兩”字職用演變研究》等。
近年來,人們對多種語言材料都進行過職用研究。具體來説,主要有以下幾大類:出土文獻字用研究、傳世文獻字用研究、不同文獻或不同版本用字比較研究、方言用字研究、人名地名及大衆用字研究、教材用字研究、字典辭典的用字研究等。可見,人們已經對各類語言材料中的漢字職用現象進行了研究。我們認爲,運用漢字職用學理論去研究各類語言文字現象,會便於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字與詞、同詞條件下的字與字、同字條件下的詞與詞之間的複雜關係,從而有助於各類信息的準確傳達。迄今爲止,我們還没有見到以漢字職用學理論爲指導對《史記》《漢書》用字異文的字詞關係和字際關係進行全面統計,從而找出兩書用字特點的文章。爲此,本書以漢字職用學理論爲指導,對景祐本《史記》《漢書》中的用字異文進行研究,在找出兩書用字異文的前提下,詳細考證每組異文的字詞關係和字際關係,分析景祐本《史記》《漢書》用字異文的形成原因,歸納兩書的用字特點和用字變化的規律,並從“古”“今”字的角度對所有的用字異文進行分析,用具體的數據分析去論證“《史記》多俗字,《漢書》多古字”問題。
[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頁。
[2]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頁。
[3]吴福助:《史漢關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第9頁。
[4]張大可:《略論馬班異同的内容與發展歷史》,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5]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三卷),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6]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頁。
[7]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頁。
[8]羅積勇:《異文與釋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年第2期。
[9]吴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
[10]楊琳:《論異文求義法》,《語言研究》2006年第3期。
[11]鄭鶴聲:《史漢研究》,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第160頁。(www.xing528.com)
[12]鄭鶴聲:《史漢研究》,第163頁。
[13]王海平:《〈史記〉〈漢書〉異文研究》,暨南大學2000級碩士學位論文。
[14]丁致中:《〈史記〉〈漢書〉校讀札記》,南京師範大學2001級碩士學位論文。
[15]鄧曉艷:《〈史記〉〈漢書〉校讀札記》,陝西師范大學2006級碩士學位論文。
[16]鄒維一:《〈史記〉〈漢書〉異文考述》,上海師範大學2007級碩士學位論文。
[17]田俊桀:《〈史記〉〈漢書〉虚詞異文比較研究》,内蒙古師範大學2008級碩士學位論文。
[18]李娟:《〈史記〉〈漢書〉異文的訓詁價值研究》,湖北師範大學2009級碩士學位論文。
[19]王寧:《〈説文解字〉與漢字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20]王寧:《〈説文解字〉與漢字學》,第47頁。
[21]王寧:《〈説文解字〉與漢字學》,第3—4頁。
[22]王寧:《訓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23]李運富近年來認爲“漢字語用學”和“漢字字用學”術語難以涵蓋相關的研究内容,而且容易與其他學科術語發生混淆,故而决定改用“漢字職用學”。
[24]李運富:《漢字語用學論綱》,《勵耘學刊》(語言卷),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1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