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也即八比文、四书文、时文、时艺、制艺。这么多名目是从不同的角度产生的。制艺指的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文体,是皇帝钦定的,是承考人应试的艺术,此与本题“八股文始于何时”没有关系,下面不再涉及它。四书文指八股文所写的内容,因为当时考试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和五经中出题。人们的写作叫作“代圣人立言”,或说“代圣贤立言”,即模仿儒家圣人孔子、孟子以及程颐、朱熹等的口气来讲道理。因此才把这种文章叫作“四书文”。八股文、八比文是从文章的体裁讲的,它每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文字讲究对仗、排偶。起、中、后、束四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要有两股相对比偶的文字,合起来就有八股,即八段对比文字,这八股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是衡文的重点,所以它有八股文、八比文之名。可以这样说:八股文的内涵是文章的八股(八比)形式,外延是文章的四书内容。我们考察八股文的形成,要注意到它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才可能把事情弄清楚。
八股文起始于何时,学者们说法不一。《明史》说定制于明初,是明太祖和诚意伯刘基商议的办法。[1]顾炎武认为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2]商衍鎏论证较详细,说它“定于明初,完备于成化,泛滥于有清”[3]。这些说法都没有离开明朝,只是具体时间有所不同,其间的差别一在明朝建国,一在成化时期。这都讲的是八股文作为制度的成立时间,人们在观察这个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注意到它的渊源,为此又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它来源于唐代的帖经墨义,如黄宗羲说:“时文者,帖经墨义之流也。”(《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有认为它源出于宋神宗王安石考经义,颁行《大义式》。顾炎武说:“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4]商衍鎏不赞成帖经墨义说,认为顺着宋元的经义科去溯源是对的,他具体认为八股文肇端于南宋绍兴、淳祐间。(第229—231页)在宋制衍化说里,业师郑天挺先生提出源于宋朝的“四六”的看法,他说四六文与骈文不同,骈文专尚辞藻和对仗,不用虚字,而四六文不尚辞藻,常用虚字。[5]此外,清人焦循在《时文说》中认为八股文来源于金元的戏曲,因为曲子有固定格式,有比对,与八股文相像。诸家的说法各执一词,解决这一问题要把八股文的渊源与定制统一考察,以明了其来龙去脉,它的起始问题自然容易得到较合实际的解释。在这个研究中商衍鎏的成果令人信服,我们叙述中多所采用。
宋神宗设经义解,士子要考《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和《论语》《孟子》,当时考四场;头两场先考经书义理,后两场蔡氏子史论和时务策。这一改变是为清除此前科举专重辞章的弊病,“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也就是司马光说的“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6]。所以经义科自始就同解经联系在一起,即要求士人掌握儒家的世界观。元朝和宋代一样,“试艺以经术为先”,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和“五经”命题。[7]明朝继承元代的制度,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三场取士,第一场试五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四书五经版本不同,文字有所差异,明朝政府为考试的顺利进行,制定标准本,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8]上述事实表明,宋、元、明三代科举,一脉相承地重视四书五经,八股文是阐发经义的,所以从内容上讲,明代的八股文渊源于宋元的经义。
作为八股文的形式,商衍鎏从宋人的文章找出与八股文相同的地方。宋宁宗时宝谟阁待制陈傅良的《保民而王》文云:
论成汤之王者,不观于万邦咸怀之日,而观于予惠困穷之初。
论文王之王者,不观于三分有二之时,而观于不侮鳏寡之始。
其后文天祥作《事君能致其身》,有句:
不为不忘沟壑之志士,则为不忘丧元之勇夫。
不为杀身成仁之仁人,则为全身取义之义士。
陈傅良、文天祥的文章都讲究排偶、对仗。陈文两段,每段之句,第一句均六字,二三句各九字;文天祥文中的“志士”与“仁人”、“勇夫”与“义士”则是对仗的。南宋末年魏天应《论学绳尺》一书记载当时应举文字,已有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种格式,从文章布局上也有与八股文相似的地方。元代进士王充耘著《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写作八比文章的方式,这虽然是个人议论,不是官方颁布的,但它的出现表明八比文作为官方文体已是可以预见的了。同时元代科举规定,第一场考五经的题,文字要在五百字以上。[9]明清八股文也有字数的限制,如明朝定例考四书题文字要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则需三百字以上。[10]这里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所以士子文字越写越长,到清代加以限制。起始规定初场文字不得超过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四年(1685)改为不逾六百五十字,五十四年(1715)会试,原拟第一名尚居易,后来发现他的首场文字多至一千二百字,不但不取为会元,连殿试资格也取消了。[11]可见字数限制的严格。
八股文代圣人立言的精神,在南宋人的文章中已体现出来。如汪立信作《与谗谄面谀之人启》一文,讲到:
国有大兵,而虏寇猖獗,所恃以无恐者虎贲干城,而彼习为谗谄面谀之庸谈,卒所以益之疾而增之忧。
国有大祲,而流离载道,所恃以无患者保障茧丝,而彼好为谗谄面谀之回邪,卒所以阶之祸而梯之乱。
此文讲究排偶对仗不说了,内容上反对谗佞,讲道理则是模仿圣人的口气,说国家兵戎或巨灾大事时所应该依靠的力量和需要办理的事情,切不可听信谄媚小人的话,给国家造成祸乱。综上所述,宋元经义科的文章,解释经文外,出现代圣人立言及行文上的排偶对仗格局的趋向,明清的八股文就是由这里发展起来的,商衍鎏说它肇端于宋代确有道理。
顾炎武说八股文始于成化年间,根据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会试,“乐天者保天下”一题,作法是起讲之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有四句过渡的话,又讲“保天下”四股。接着以四句话小结,最后再有一段话收敛。又据弘治九年(1496)的会试,题为“责难于君谓之恭”,也是起讲之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渡二句,接写“谓之恭”四股,承结二句,截后归结全文。这样文章“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实一虚,一浅一深”。文中前后四股,合为八股。(《日知录·试文格式》)。顾炎武之言确有证据。不用说,成化时间有八股文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成化以前有没有?商衍鎏找出了成化之前写作的八股文的实例,即后世鼎鼎有名的兵部尚书于谦撰的《不待三然则学之失伍也亦多矣》文章,王家贯作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文,都是八股文体的文章,所以说明初已有了八股文,不是等到成化年间才出现的。因此说明初已经确定了八股文制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对八股文始于何时的回答。(www.xing528.com)
(写于1987年8月4日,2019年4月25日阅定)
【注释】
[1]《明史》卷70《选举二》,中华书局,第6册第1693页。
[2]《日知录》卷16《试文格式》。
[3]《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27页。
[4]《日知录》卷16《经义论策》。
[5]《清代考试的文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
[6]《宋史》卷155《选举》,中华书局,第11册第3618、3620页。
[7]《元史》卷81《选举》,中华书局,第7册第2015、2019页。
[8]《明史》卷70《选举》,中华书局,第6册第1693页。
[9]《元史》第2019页。
[10]《明史》第6册第1689页。
[11]《清史稿》卷108《选举》,中华书局,第12册第31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