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北伐中原之始节节胜利,却于七月下旬从郾城班师,究其原因,宋人《鄂王行实编年》《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以及元人《宋史·岳飞传》,都说秦桧想实现宋金和议,唆使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促令撤军,岳飞悲愤遵命而回。长期以来,人们相信这种说法,以为岳飞本可直捣幽燕,叹息他的功亏一篑。对十二道金牌的如此作用,20世纪的中外学者有提出怀疑的,也有异议的。日本市村瓒次郎因现存宋高宗给岳飞的文书中没有班师的专门诏书,怀疑宋廷传令班师的事实。[1]宋史学者徐规在《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之辨》[2]一文中,承认高宗班师之诏,但不以为它有那么大的作用。他说淮北宣抚判官刘锜得到“择利班师”诏并未遵行,岳飞大举北伐之初也得到同样诏书亦不遵行,而后何以按令行事,可见不在诏书,而是在七月间开封附近地区宋金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不利于宋军的变化,岳飞被迫撤军。论点实际是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有没有命令班师的十二道金牌,二是即令有金牌,是否为岳飞班师的主要原因。徐规和市村瓒次郎的观点,在岳飞撤军原因上是一致的,即岳家军实力不足,形势不利,不得不后退。
绍兴十年五月,金兵分路南下,宗弼部迅速占领在上一年让给南宋的汴京,前进至顺昌(今安徽阜阳)遇到刘锜的反击,败回汴京。金军东路与韩世忠部争夺淮阳等地(今江苏邳县东),在陕西遭到吴璘、杨政等部的坚持反抗,都处于僵持状况。岳飞率部于六月投入战斗,占领郾县,并于此设立司令部,分军攻下郑州、洛阳,主力部队在颖昌与金军激战获胜,军锋进至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从西南方向进逼开封。由全局看岳家军处于进攻的态势。真是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何班师呢?
前述否认班师由宋高宗决定的理由是,现存的高宗给岳飞的八十六份御笔中没有一份是班师诏,对此,一部分学者不以为然,因为高宗给岳飞的御笔有几百份,大部分遗失了,不能以现存的概括所有御笔的内容,也即不能因此断定高宗没有写过班师诏!人们注意到班师诏原件虽然没有了,但在现存御笔中反映令岳飞抑军的内容是有的。《金佗稡篇》卷三收录的高宗大约在七月底写的诏书,说到“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显然岳飞在十八日当天或以前接奉高宗“措置班师”的手诏,他才在十八日的奏疏中表示不愿班师,怕失掉收复中原有利时机的意见。由此可见高宗确实向岳飞发出过班师的手谕,只是原件亡失罢了。上述高宗讲的岳飞十八日奏疏现已无存,据岳珂转述,有如下内容:“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3]岳飞谆谆请战,如果不是高宗下令班师,他何必苦苦哀求,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高宗要求岳飞回师的事实。
据记载,高宗给岳飞的班师诏书的内容有两点,一是撤军回原防地,二是岳飞本人到临安朝见。岳飞班师时,遵旨取道淮南路前往临安,他在路上有个报告,说廿七日已过顺昌府,“恭依累降御笔处分,前赴行在奏事”[4]。他之去临安,是根据高宗屡次发出的指示进行的,在战斗激烈进行中,把主帅召回后方,要不是与撤军同时进行的话,那是不会这样做的,它同样证明高宗屡屡降诏要岳飞班师。宋人李埴《金宋十朝纲要》在讲到岳飞撤军时,直截了当地说是“被旨班师”,可以说是正确反映了事情的真相。基于以上记载,岳飞史专家王曾瑜在《岳飞新传》[5]和《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6]中认为高宗十二道金牌诏岳飞班师确有其事,它是岳飞撤军的主要原因。另一位岳飞史专家邓广铭的《岳飞传》也认为金牌班诏是事实。
在金牌班诏说中,史学家还注意到,文艺家往往把金字牌当作令牌,这是误解。金字牌是一种表示传递公文速度的信牌,即它标志皇帝发出的诏谕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递送,而与所递送的公文内容并不相干。所以说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正确的理解,应当是高宗连着发出十二份命令岳飞班师的手谕,用金字牌的递送速度下达,可见高宗要求岳飞班师的决心和急迫心情。
岳家军进逼金军前线指挥部,和金军主力宗弼部直接对垒,当时东方与西方战场如前所述处于僵持状态,不影响全部战局,而起决定作用的是金方宗弼部,宋方处于中原战场的力量,即在亳州(今安徽亳县)、宿州(宿县)的张俊部,在顺昌的刘锜部和岳飞部。张俊以怯懦著名,历来为保存实力而不敢打硬仗,闰六月底奉高宗之令从亳、宿前线退回庐州。刘锜只有一万多人,在今淮北战场已处于前沿阵地,不敢挺进。同时,他的驻地离开封尚远,因此岳家军前进最远,缺乏友军支援,在张俊撤退后已处于孤军深入的境地。岳飞出师前共有上万军兵,留一部分驻守鄂州基地,前线节节胜利需要分兵布防,所以机动的战斗部队并不多,待到远离后方时这个问题更突出了。相反宗弼及时补充力量,在两河地区征兵十几万,加上原有部队,实力大增,在获知张俊退兵后,就把力量集中对付岳飞,这时,岳家军的形势是:有胜利鼓舞下的旺盛士气,但兵力不足,孤军深入,面对增强了实力的敌人,处于危险的形势。可能岳飞认识到这种严峻的现实,在高宗的诏书逼迫下,做出班师的决定。宋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中写到岳飞的退兵时说:“初,岳飞以重兵驻颖昌,欲为久驻之计。会张俊自亳州南归,金人谍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飞不能支吾……官军乃还。”[7]指出岳飞孤军深入不得不后退的原因和事实。岳飞在胜利进军中确有军力不济难免失败的可能。如杨再兴、王兰在临颍小商桥之役中全军覆没。后来岳飞撤军,“旗靡辙乱不整”[8]。很快失去收复之地,表明军队战斗力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大,这当然是班师决定之后的事,但它反证不撤军也难于坚持的实际情况。
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到本篇十二道金牌召岳飞之疑的命题上来。高宗多次通过金牌速度传递的班师诏书,使岳飞无法违抗,这是他决定班师的基本原因,而敌人宗弼增强了军力,友军张俊在高宗、秦桧指使下的撤退,使岳飞陷于孤立无援、可能全军覆没的险境,这是岳飞在预见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9]严重后果情况下,在极端痛苦和绝望的心情下决定奉诏班师。因此说班师与金牌传诏无关不合事实,只看到金牌传诏而忽视前线已出现不利于岳家军的形势,也不能明了班师的究竟。
人们或许要问高宗和秦桧何以要制造前线的不利形势,在顺利进军的时候要岳飞及其他将领班师呢?秦桧作为金朝奸细,破坏抗金战争自然容易理解,宋高宗是为什么呢?他对宰相赵鼎说过的一句话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绍兴六年(1136)刘豫派其子刘麟等分头攻宋,宋将张俊、刘光世、杨沂中、韩世忠等都遵命应战,岳飞在听到诏令后立即起兵,南宋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高宗却说:“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10]原来他的喜忧不以战争胜负为转移,他的兴奋点在于诸大将是否听命于他。他怕将帅功大势大影响他的皇位,故而遏制其势力的发展和控制其行动。由此决定他对岳飞北伐的态度是“一怕大败,二怕全胜”[11]。只要金军攻不过来,岳飞又不能坐大,能保住他的东南江山就行了。这样他怎么能允许岳飞长驱北进呢,怎么能不下班师诏书呢!归根结底,金牌传诏是情理中的事,也是实事,是造成岳飞班师的重要原因,这是无可怀疑的。
(1987年6月12日稿,2019年4月6日阅定)
【注释】
[1]《岳飞班师辨》,载《史学杂志》第15编,1904年。(www.xing528.com)
[3]《金佗稡篇》卷12《乞止班师诏奏略》。
[4]《金佗稡篇》卷12《赴行在札子》。
[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6]载《文史》第六辑,1979年。
[7]卷137,绍兴十年七月乙卯。
[8]《三朝北盟会编》卷204。
[9]《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
[10]《宋史纪事本末》卷67《金人立刘豫》。
[11]王曾瑜:《岳飞第一次北伐的考证》,《河南师范大学报》1981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