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与峨眉山的传说成果揭秘

朱元璋与峨眉山的传说成果揭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朱元璋青少年的经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到峨眉得悟佛性之说难于得到事实的支持。至于舅舅宝昙,据史书记录,朱元璋父母哥哥死后,家人只存一位寡嫂和一个侄儿,另有姐夫和一个外甥,若有舅舅这样的长辈,他也不会不承认而要隐讳,史书也不会漏载,因此舅舅之说恐无其人。朱元璋当过和尚,佛家之地藉此为由演义出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

朱元璋与峨眉山的传说成果揭秘

在前述“忘尘虑”崖壁刻有一片雕刻造像,内容可分成几组,其中一幅以孝道为中心,图面正中突出一个“孝”字,左上方浮雕祥云,底衬一篇阴纹字,浮雕人物信士造型庄严。佛家本来是不许讲孝道的,自传入中国,国人将它中国化,为信众接受佛教,至迟在唐代就大讲孝道,产生有关孝道的佛经和变文,如变文有《舜子变文》《目连救母变文》佛经有《大方便报恩经》和《佛说父母恩重经》,宣讲孝道及孝子事迹,孝道从而成为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里反映孝道的造像,特别是大幅“孝”字,在这佛家圣地给人强烈的刺激:原来佛教的容纳孝道,竟是如此彰显,毫无遮掩。另一组以祈福为中心的造像,凸显一个“福”字,就在雕刻“忘尘虑”刻石的下方,“福”字为阳文,也以一篇阴文为底衬,“福”字下端有信士、僧衲浮雕像,居士系一老者,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僧人盛装,像做法事,应系为那个造像的居士祈福。讲求福、禄、寿,是儒家的观念,在这幅造像中,儒家思想与佛教教义糅合在一起了。由孝、福两组浮雕图面,令人感受儒、佛合一的历史状况。看来,哪一“教”教义都不那么纯粹。古人是现实的,哪个教的哪个方面适合于用,就选择哪一方面,适用性胜过了原则性。古人又是善于综合的,善于糅合各家各派的思想成分,令其合为一体。

写到这里,和本节所标的子目还没有发生联系,现在就要说到了。在孝和福两组雕刻图的中间有图一组,上方是楼阁、祥云,下方是相向而行的两组人群,右侧是信士,左侧是僧侣,互相合十致礼。在他们的脚下有今人用中英文书写的卧牌,中文有大字标题“明太祖朱元璋”,接着写道:“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安徽凤阳发生灾荒,他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受到佛法启迪。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奠定明代峨眉山佛教鼎盛的基础。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这儿讲朱元璋随从母亲到峨眉山,明白告诉人们是传说故事,不一定真实,而后来赐宝昙国师及七绝,则像是真有的事情。(www.xing528.com)

关于朱元璋青少年的经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都说得很清楚。他17岁时,家乡凤阳蝗灾、饥荒、瘟疫流行,父母兄长染上瘟疫离世,他孤苦无法生存,由邻居老太太介绍进入皇觉寺做和尚,其时寺院也没有饭吃,就外出游方觅食,先后到了合肥,河南的光州、固始汝州、颍州,这样游历三年,返回皇觉寺,到了25岁,投奔郭子兴反元部队。他的母亲死于瘟疫,哪里能带他逃荒峨眉山寻找娘舅?他在皇觉寺好几年,兵荒马乱中不会学到很多佛学知识,但总会得到一点,也无须去峨眉山领悟。所以到峨眉得悟佛性之说难于得到事实的支持。至于舅舅宝昙,据史书记录,朱元璋父母哥哥死后,家人只存一位寡嫂和一个侄儿,另有姐夫和一个外甥,若有舅舅这样的长辈,他也不会不承认而要隐讳,史书也不会漏载,因此舅舅之说恐无其人。至于赐诗,朱元璋倒是有御制文集传世,我所在的南开大学图书馆亦有收藏,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就阅读过,因年久,不记得有无此诗,本来可以去图书馆查核,奈因写作本文时正值放暑假,借书不方便,也就存而不论了。朱元璋当过和尚,佛家之地藉此为由演义出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