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避暑山庄,笔者拟从文化的视角作出某种侧面的考察,主要是从清代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着手,进一步了解它的思想文化层面,以及作为文化遗产它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对于清代避暑山庄的文化,笔者认识到的是:
一是近似两京制的制度文化。辽、金、元少数民族政权有两个或多个京师制度,清朝没有明确的两京制,但避暑山庄的建立,在事实上形成两京制度,虽然它非常不完善,且不是贯彻有清一代的。
二是理政、休闲互动关系的理政观。避暑山庄作为夏都,为皇帝和朝廷处理政务之所,同时是皇帝休憩渔猎之地,休憩为当政者所讳言,然实有必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理政、休闲两者关系;康熙帝所谓“一游一豫,罔非稼穑之休戚”,他在京城南海丰泽园试种水稻,到避暑山庄莆田丛樾仍然试种,并将所得种子交臣下在江南推广,体现休憩为理政的观念。
三是融汇南、北方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形成的园林建筑文化。江南精致园林与北方天然山水浑然一体的避暑山庄三十二景;移植的嘉兴烟雨楼、镇江金山寺、范氏天一阁等建筑群;汉藏建筑文化的共处,汉族烟波致爽大屋顶宫殿与藏式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庙的并存。
四是多元文化理念的展示。建设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主导思想是汉族传统文化与满人文化的结合,同时将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蒙古族文化(万树园所体现的游牧民族文化)充分考虑进来,令避暑山庄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是多元文化政策的体现。(www.xing528.com)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成为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这里仅从政治文化来看:
一是气度恢宏地承认和吸收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康乾之世君主具有恢弘大气,能够容纳各民族文化,各种合法宗教以及佛教中的不同教派,为文化选择开放了领域,而少排他性;今日我们在国内古今、民族文化,国外各种文化方面,若能以恢弘的气魄,有选择地多所汲取,必对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和人们生活有所裨益。
二是放眼世界与民族主义。清代的康雍乾三帝,对内来说是杰出的君主,对外往往显得渺小,他们对外不是全然无知,如康雍二帝看到俄国的作用,为解决准噶尔蒙古问题而对它让步,对西方国家的兴起及企图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圈则茫然不晓,以致乾隆帝以天朝无所不有的狂妄自大,在避暑山庄上演了会见马戛尔尼的仪礼之争。大气度如何贯彻到正确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制度文化方面,从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到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是一大进步,然而不止于此,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需要探讨。
三是从政的灵活性。康乾诸帝并未宣布避暑山庄为都城,只是将它作为秋狝之地,可是谁也不否认它是夏都,可知他们施政的灵活性。
(2003年6月草拟提纲,载戴逸《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