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与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影响

饮食与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通常在家庭内部进行,对食物的选择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至于在家庭成员间的安排与待遇,就是根据各人的生理需要和人在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孝道”成为食物分配的首要准则。对于今人来说,这话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规范师生关系的,其实说的是家内劳作和饮食中父兄子弟关系。孟子的观念,孝养的标准,既要供奉好食品,又要能在思想上体贴老人。好食品先给父母吃,体现出孝道,处理好家内人际关系。

饮食与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影响

饮食通常在家庭内部进行,对食物的选择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至于在家庭成员间的安排与待遇,就是根据各人的生理需要和人在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孝道”成为食物分配的首要准则。《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对于今人来说,这话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规范师生关系的,其实说的是家内劳作和饮食中父兄子弟关系。相对于“弟子”讲,“先生”是先出世的人,就是父亲、兄长,有酒肉,先请父兄食用,然后才轮到弟辈、子辈。这里很明确,在饮食上应该尽先孝敬长上,以实现孝悌之道。这是伦理的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孟子举出曾参家族的例子:“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曾子和曾元将好吃的酒肉请父亲享用,用餐方式是父亲单独进膳,儿子侍候,吃好了,儿子将剩余食物撤走。他们都尽了孝。当然,这二人在体念父亲的心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曾子在供给酒肉的同时,询问父亲还需要什么,当父亲问及家庭伙食是否富裕时,必然给予肯定的回答,不使老人操心,而曾元就不知道问老人的其他需求,更是将家庭经济的难处兜露出来。孟子的观念,孝养的标准,既要供奉好食品,又要能在思想上体贴老人。曾子是历史上出名的大孝子,他家的进餐方法是古人的一种类型,即分餐制,先尽老人,然后是其他人吃食。这种分餐办法,我们在“二十四孝”的“郭巨埋儿”故事里得到印证,汉朝人郭巨给母亲供食,老人家必与孙子分食,引出郭巨埋儿侍亲的念头。好食品先给父母吃,体现出孝道,处理好家内人际关系

家庭会有亲友的往来,就有招待吃饭的问题,古人颇有待客之道。《论语·微子》讲到子贡夜宿于老农家中,其家“杀鸡为黍而食之”。后世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村民也是杀鸡接待来客。特地宰鸡招待客人,表现出主人的好客和盛情。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巨卿)与汝南张劭为莫逆之交,相约二年后范式到张劭家拜见其母,届日是否能到,张母有点怀疑,张劭以其为信士,笃信能来,乃母遂“酝酒”以待,至期果然到达,成为信义之交的范例。[6]后人据此写出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7]。杀鸡备黍成为待客的代名词。杀鸡作食,是不容易的事情,养鸡需要饲料,是与主人争食,不可能多养,宰鸡是应节日、家庆之需和不时之需,如果家中有人生病为他杀鸡滋补,将会落下话柄。杀鸡给客人吃,是特别优待,临时来客,在农村哪里寻觅什么好吃的东西,唯有家养的鸡是最上等的食物,不惜珍贵,用来待客,可见主人的热诚和盛情。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就是真诚无私,从食物当中充分表达出来。当然,俗话“看人下菜碟”,世俗的利益观也在影响人们之间的食品交流状况,不过这也有其他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如年高的尊长辈对待年少的晚辈接待的饮食规格,官场上对不同品级官员的接待规格,是需要有所区别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