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和食物不充足的问题及解析

食品和食物不充足的问题及解析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的实际食物自然比上述这些要多得多,如《礼记》里有“五饮”,为水、浆、酒、醴、酏,甜酒的醴和薄粥的酏是实有食品,《论语》和《孟子》没有讲到,这两部书不是专讲食品的著作,当然不会一一罗列。看来古人食品以谷类为主,肉食不占重要地位,直到如今,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古人的食物似乎是不富足的。孟子的话表明民众遇到灾荒,无处觅食,活活饿毙在路途的现象是常见的。

食品和食物不充足的问题及解析

论语》和《孟子》讲到的食物,分类开列如下:

食粮:黍、粟、豆、五谷(稻、黍、稷、麦、菽);

蔬菜:瓜、蔬;

肉食:鸡、羊、马、狗、豚、彘、鱼、鳖、麋鹿

佐料:姜、芥、酱、醯;(www.xing528.com)

饮料:水、酒、茶、浆。

人们的实际食物自然比上述这些要多得多,如《礼记》里有“五饮”,为水、浆、酒、醴、酏,甜酒的醴和薄粥的酏是实有食品,《论语》和《孟子》没有讲到,这两部书不是专讲食品的著作,当然不会一一罗列。

古人食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多,对于一般民众来讲那是难得见到了。孟子两次谈到七十岁吃肉的事。他说行仁政要不违农时,“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梁惠王上》)。又说“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七十非肉不饱”(《尽心》)。基于老者非肉食不能饱的认识,所以要使七十老翁能够吃上肉。这是仁政的理想,孟子才一再地呼吁,也可知这仅仅是愿望。连老人都没有肉吃,其他人更难见到肉食了。民间养猪,至少有三千年的传统,一直到20世纪的相当长时间内,农家养猪,腊月宰杀,以备过年,平时极少有机会享用猪肉和其他肉类,要有也是咸肉。看来古人食品以谷类为主,肉食不占重要地位,直到如今,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至于“朱门酒肉臭”的现象,那是极少数的权势者和大富人的奢华享受。

古人的食物似乎是不富足的。孟子说到两种现象,一是道路之上有饿死的人,二是行路之人必须自行携带粮食。《孟子·梁惠王》云:“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说这样的话,是指责一些国君不懂得爱护民人,连人到了将要饿死状况,都舍不得发放仓库里的粮食,而自身却耽于淫乐。孟子的话表明民众遇到灾荒,无处觅食,活活饿毙在路途的现象是常见的。古代政论家总是说“耕三余一”,或者说九年耕作,余下三年食粮,这是愿望,实际达不到,故而一遇荒年,民众转死沟壑。那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多少剩余生产物,碰上大饥馑,国库也不会有多少粮食。何以见得?还是孟子说的:“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梁惠王》)是说民富,国库才能充实。民富是家有存粮,出行有粮食可带。出门要带上食粮,直接反映那时餐饮业和商品经济极不发达,间接说明粮食不富裕,路途上很难买得到。《水浒传》讲客人在饭馆“借”米做饭,是否反映自带主食原料?我们有出门带粮票的亲身经历:进饭店、招待所食堂,不交粮票不能吃饭,这是粮食不足造成的。在饿殍满野的时候,一个伴生的现象是“易子而食”,甚至卖人肉,《水浒传》里写的孙二娘饭铺不就是:“大树十子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第二十七回)食粮不足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