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报坛建置及祭祀历程

大报坛建置及祭祀历程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去群臣议定了建坛的具体事宜,动工兴修,1705年三月初九日,肃宗到坛祭明神宗,正式拉开大报坛祭祀的帷幕。黄据此请求于大报坛祭祀时,为毅宗设配位,英宗立即采纳这一建议,并提出明太祖是承认李朝的君主,也应当追祀,于是决定大报坛并祀太祖、神宗、毅宗三帝。这些在大报坛外的国王亲祭,叫作行“望拜礼”。自肃宗开始大报坛祭祀后,除了在位只有四年的景宗之外,英宗、正宗、纯祖、宪宗、哲宗、高宗,皆不时举行祭奠礼。

大报坛建置及祭祀历程

设坛的前奏。1637年,朝鲜兵败,臣服于定都沈阳的清朝,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做了人质,每年纳贡,还要输送兵役,如此奇耻大辱,令国王仁祖怀念昔日的宗主明朝,于次年正月初一日在宫中为明朝皇帝设祭,面向中原,痛哭不已。[2]这是朝鲜臣服清朝后的首次向明皇行祭奠礼,1639年岁首又一次进行,[3]但没有形成祭祀制度。到了1667年,南明政权彻底消亡之后,进士李重明向国王显宗提出设立明神宗祠的建议,右议政郑知和不同意,以为“皇帝祠宇,创建外国,前古所无之礼,而今之时,亦有所碍矣”。即于礼法之外,又怕清朝干涉。显宗赞同他的意见,李的疏请无效。[4]1674年布衣尹镌上疏,希望仁祖的朔拜之恸,引起显宗的效法之念,显宗对此没有表态。[5]这些疏请,表明为明帝建造祠宇是人心所向的事情。

1704年建坛。1704年,是干支纪年的甲申年,适值明朝灭亡一甲子,肃宗有感于怀,命于后苑筑坛,至三月十九日[6]明毅宗殉难日,登坛祭寿。同时命大臣讨论为明神宗设立庙宇的事,左议政李畲说,设若建立,“不惟拘于形势,仪章品式,实为难处之端”[7],表示作难。他的担心和前述郑知和是一样的,可是肃宗不同于乃父显宗,决策建庙,指出这是“早晚必行之盛典”[8],臣下只需讨论如何实现。群臣考虑到礼法原则和遮掩清朝耳目的需要,建议筑坛而不立庙,肃宗于九月采纳。接下去群臣议定了建坛的具体事宜,动工兴修,1705年三月初九日,肃宗到坛祭明神宗,正式拉开大报坛祭祀的帷幕。

坛址在禁苑内。为了祭祀的方便,不招人耳目,坛址选在禁苑内,即昌德宫西,曜金门外,原为别队营营房,改建成坛,隔以围墙,自成一所。

定名大报坛。设坛为祭明神宗,坛名初拟“泰坛”,取圆丘郊天之义,大提学宗相琦提议以“大报”命名,因为它出于《礼记·郊特牲》,郊天之义外,兼有报德之意,[9]肃宗认为很好,遂定其名。《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了。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了”[10]。意思是诸神之祭,以日(天神)为主,祭天之时,以祖宗配享,示以不忘本根。肃宗君臣理解,“大报”之意,郊天之外,报本反始,感怀明朝的恩德,故以此决定坛名。因所纪念的是明朝皇帝,朝鲜在明代以及明朝亡后均称呼它为“皇朝”,所以又把大报坛叫做“皇坛”。

祭祀明太祖、神宗、毅宗三帝。大报坛初设是为祭神宗,过了四十多年,1749年三月,应教黄景源读《明史·朝鲜传》,得知清军入朝之时,明毅宗派兵援朝,未及到达,朝鲜已降清,明毅宗乃责备应援者用命不力。黄据此请求于大报坛祭祀时,为毅宗设配位,英宗立即采纳这一建议,并提出明太祖是承认李朝的君主,也应当追祀,于是决定大报坛并祀太祖、神宗、毅宗三帝。(www.xing528.com)

祭期。初祭神宗时,祭期定在三月上旬,屈时卜选吉日,每年一次,国王到坛所,或者亲祭,或者只行“望拜礼”。三帝并祀之后,三月上旬之祭仍保留。1751年,英宗又命于三月十九日、五月初十日、七月二十一日分别为明毅宗、太祖、神宗设祭,因为这三天分别是他们的忌日。祭祀地点在宫内花堂庭,或春堂台,或明政殿月台。1754年在三皇的即阼日:正月初四日、六月初十日、八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地点定在明政殿月台。这些在大报坛外的国王亲祭,叫作行“望拜礼”。

亲祭与摄行。大报坛祀,国王多半亲自礼拜,有时还带着王世子或世孙从行,若不能亲去,委派王世子或大臣代行祭仪。自肃宗开始大报坛祭祀后,除了在位只有四年的景宗之外,英宗、正宗、纯祖、宪宗、哲宗、高宗,皆不时举行祭奠礼。

大报坛废祀。“韩日合并”前夕,1908年(纯宗隆熙二年),朝鲜政府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决定废除大报坛的祭享。[11]

英宗说他父王肃宗建设大报坛,“追报大义于万世,呜乎!此坛可以与青丘而不泯”。[12]朝鲜大报坛的祀礼,自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叶,历时二百余年,其始行之时,明朝已灭亡六十年,而这个祭祀又坚持了二百年,其对明朝感情何其深矣!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