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后群妃制度:延续子嗣的文化实质

一后群妃制度:延续子嗣的文化实质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皇后的宗庙之事,敬祖也是为裕后。无疑,皇后尊为国母,本意有二:统理六宫事务,生皇子延续皇室。多妃嫔,就是为多生子女,所谓“广嗣”,乃是人们的共识。有的皇后由于不能生养儿子而失宠,遭到废黜,并由有子的宠妃取代她的地位。

一后群妃制度:延续子嗣的文化实质

皇帝有皇后和一大群妃嫔,《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5]《礼记·昏义》又云:“古者天子立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6]据此计算,皇帝群妾一百二十人,连上皇后多达一百二十一人。夫人、嫔、世妇、女御,是内命妇爵位,也是职务,协助皇后管理宫中事务,这就是所谓“听天下之内治”。然而为什么要这么一大群人呢?这同皇帝要多生儿子有绝大关系,事实上,从皇后到女御的设置,都是为给皇帝生子女,尤其是儿郎。对此不妨先看古人对宫中人员设置的有关说法。

关于皇后。上古称呼首领为“后”,之后称为“王”“帝”“皇帝”,而将“后”作为帝王配偶的称谓,于是女性的王后就相当于昔日男性的国王,也是君的称谓,表示女君与男王是敌体,不过男性君主有了更高级的、美好的皇帝称号,比女君要高一等。这是女君之称“后”的主要含义。同时“后”还有为国君生育后人的意思。孔颖达疏解《礼记》“天子有后”的“后”说:“谓之为后者后也,言其后于天子,亦以广后胤也。”“后之言后也。”[7]《礼记·昏义》说婚姻,“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8]。“广后胤”“继后世”就是多多地生子育孙,使家天下世代延续下去。人们的这些理解,无疑是准确的。汉灵帝时羽林左监许永对皇帝说到被冤死的宋皇后,“亲与陛下共承宗庙,母临万国[9]。皇后“祗承宗庙”,“母仪天下”,如果没有后人,怎么能称职呢?要有后人是无疑的事情。明成祖的徐皇后在《内训》中说到皇后参与宗庙祭祀:“祭者,教之本也,苟不尽道而忘孝敬,神斯弗矣。神弗享而能保躬裕后未之有也。”[10]虔诚祭祖,才能得到祖宗的保佑,否则不会有后人的。说明皇后的宗庙之事,敬祖也是为裕后。皇后生育后人的意义,在金朝册立皇后的乐曲中也有表述,《坤宁之曲》云:“礼文斯备,爰正坤仪。维顺以慈,俪圣同德。则百斯男,垂统无极。”[11]祝愿皇后生育众多男儿,使皇家永远延续下去。清代大内皇后的寝宫,清高宗为它作《坤宁宫铭》写道:“以继以绳,惟曰:欲至于万世。”[12]西汉人以“椒房”作为皇后寝宫的代称,[13]为什么用“椒”字,汉人应劭的理解:“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14]唐人李贤注《后汉书·第五伦传》中的“椒房”,谓“后妃以椒涂壁,取其繁衍多子,故曰椒房”[15]。原来取椒结子多作比喻,希望皇后多生子。无疑,皇后尊为国母,本意有二:统理六宫事务,生皇子延续皇室。

世妇等。《周礼·天官》讲世妇的职责,“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16]对世妇,王昭禹的理解是:“执箕扫以事人者谓之妇。《记》曰:纳女于天子,备洒扫,妇之事人,有广嗣之义,故谓之世妇。”郑节卿也认为:“天官世妇,以广嗣为义。”[17]他们一致的见解是,世妇在协助皇后整治祭品的同时,是天子的妾,为皇帝多生儿子,以实现皇家“广嗣”的目的。天子多妃嫔,要求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和家族,元朝人修《金史》,讲到古代天子娶后,为什么“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是为了“正嫡庶,广继嗣,息妒忌,防淫匿,塞祸乱也”。[18]古人已经懂得近亲结婚不利于生育的道理,所以要从不同的地方迎娶后妃,避免不孕或生子难养活的现象,达到广继嗣的目的。西汉杜钦讲,“礼一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19]。多妃嫔,就是为多生子女,所谓“广嗣”,乃是人们的共识。

《礼记·曲礼》说:“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何谓“备百姓”,疏释曰:“姓之言生也,天子皇后以下百二十人,广子姓也。”又说:“姓,生也,言致此女,备王之后妃以下百二十人,以生,广子孙,故云姓也。”[20]人们送女儿到王宫,成为皇家的人,不再是娘家的成员;姓是生育的意思,天子后妃多,生的儿子就众多,所以说是备百姓。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男,他们属于不同的姓,那么备百姓是说儿子有各种姓,而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男儿多。俗话说“子出多母”[21],皇帝实行一后多妃制度,是为了获得多生儿子的母亲,如果说管理后宫需要后妃,毋宁说皇帝希望得到大量的子嗣更为重要。

上面叙述古人对一后群妃与多子关系的认识,现在再从后妃的地位升降与子嗣的有无关系的实际情况观察一后群妃制同多子观念的联系。有的皇后由于不能生养儿子而失宠,遭到废黜,并由有子的宠妃取代她的地位。汉景帝于元年册立薄氏为皇后,但薄后“无子无宠”,六年后被废掉,次后册立刘彻(汉武帝)为太子,将他的生母王氏封为皇后。[22]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宣布废掉王皇后的理由:“莫大之罪,无过绝嗣,皇后无子,今欲废之。”[23]无子成为不可饶恕的大罪,薄后、王后因此而遭废黜。明宣宗胡皇后没有儿子,身体又不好,宣宗让人给她算命,说是皇后无福禄,命中无子,而孙贵妃宫中的侍女怀孕,孙贵妃就假冒自己有了身孕,生了男孩,宣宗说他三十无子,如今要立孙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根据母以子贵的原则,应当改立孙贵妃为皇后,而黜退无子的胡皇后,可是她并没有别的过错,于是劝喻她自动退位,把皇后宝座让给了名义上生了皇子的孙贵妃。[24]明穆宗的陈皇后因皇帝耽于声色,温和地进行劝谏,不想穆宗大怒,将皇后逐出中宫,使得陈氏抑郁成疾,朝臣看不过去,上疏请笃宫闱之好,穆宗的答复是“后无子多疾”,才让她移居别宫。[25]无子成了皇帝虐待皇后(实际废黜)的正当口实。明英宗时,太监请示前述的孙贵妃、当朝的太后,以钱皇后无子,应当改立生有儿子(宪宗)的周贵妃为皇后,得到太后同意,英宗笃念旧情,没有允许。[26]钱皇后实在太幸运了,保持了女君称号。南唐李后主的大周后获宠非常,但儿子夭亡,觉得做了对不住后主的事,直到临终,仍对后主说:“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27]

一般来讲,皇帝子嗣多,生子的宫人自然不可能都做皇后,但会大大地改善处境,提高地位,有的爵位甚至是因褒宠而特设的。汉元帝的傅婕妤生有一男一女,男封定陶王,女封平都公主,另有冯婕妤,生子封中山王,这二人大得元帝宠爱,为了区别于其他妃嫔,创设“昭仪”爵号,封给她们,赐予印绶,位在婕妤之上。[28]从此在内命妇中有了“昭仪”,汉唐之间成了宫中要角。唐敬宗郭才人生皇子晋王李普,皇帝以早得子特别高兴,对郭才人宠异非常,不过一年的时间,就封为贵妃。[29]明世宗王嫔生了皇子,深得乃父喜爱,乃将王嫔晋封妃、贵妃、皇贵妃[30]有子而子亡,也会改变母亲的地位。汉成帝原来宠爱班婕妤,甚至要她同辇游后宫,班氏为人自爱,深知那是不合自己身份的事,拒不接受,被后人视作美谈。但是她的儿子夭折了,又遭到皇帝新宠赵飞燕的诬陷,乃作赋自我伤悼,词云:“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痛惜娇儿的殇逝和自家命运的不济,最后以陪伴太后而了却余生。[31]没有儿子,再得皇帝的宠荣,也难登皇后宝座。唐武宗的登基,颇得王才人的筹划赞助之力,她又能歌善舞,因此武宗想立她为后,可是宰相李德裕说:“才人无子,且家不素显,恐诒天下议。”武宗只得作罢。而武宗死,王才人自尽身殉。[32]王氏不得为后,无子成了两条重要原因之一。宋哲宗的宠妃刘婕妤得意忘形,公然与孟皇后分庭抗礼,因而在一次朝见太后时受到冷落,哭诉于哲宗,内侍郝随对她说:“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婕妤有也。”[33]郝随看得透彻,一个宠妃,没有儿子当不了皇后,有了男儿,皇后名分就自然到来了,所以最要紧的是生儿子。(www.xing528.com)

这一桩桩的事实,生动地表明,有无子嗣关系着后妃的名分和荣辱,再荣宠的妃嫔没有儿子作后盾,地位是很难永保的,虽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然而最常见的还是“母以子贵”。实践证实,一后群妃的制度,是为保证皇家有足够的继承人。

君主册封后妃的实践和古人对一后群妃制意在广生群子本质的认识,还体现在对君主性生活的规范方面,避免出现专宠的现象,以便众多的妃嫔都有怀孕生子的机会,才有皇家多子的可能。群妃中的九嫔,据《周礼》的记载:“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率其属,而以时御于王所。”九嫔要以四德教育八十一御妻,同时安排君王御幸群妃的方法,即将皇帝的一百二十一个后妃编排出秩序,以便轮流接受皇帝的召幸。据东汉郑玄的理解,八十一女御,九人一组,每晚九人与皇帝一起生活;二十七世妇也是九人一组,分三夜陪侍君王;九嫔一组,当一晚;三夫人当一夜;皇后一夜。这样半个月一轮回。如此依照等级,都有与皇帝亲近的机会。[34]《周礼·天官》讲到女御的职掌是,“掌御叙于王之燕寝”,这是说由女御来安排帝王与后妃同居生活,因为女御地位低下,对这种事情的安排不敢自专,徇情舞弊,一定会公平合理,不致出现专宠和忌妒的情况。使内无怨女,而皇家子孙众多。[35]不论由哪一种内命妇来管理,郑玄的说法是想象化的,不会符合于实际。后梁崔灵恩讲了同郑玄相同的御法,只是补充后妃有月经时的避免临御问题。[36]宋人魏了翁对郑玄等人的说法持批评态度,说“每九人而一夕,虽金石之驱,不足支也”,何况帝王祭祀很多,而这时是要斋戒的,“动辄三日斋,七日戒,而可以无夕不御女乎?”因此不可能半月一轮换。[37]这样的平均性生活方法是理想化的,行不通的。[38]这种说法忽视了皇帝的个性和某些妃嫔的活动能量,事实上是不会按照它实行的。

其实,宫中的性生活虽不是如同郑玄所说,但规矩是有的,应有某种约束作用,只是皇帝往往恣意而行。宋代宫中女官,专事内起居注的写作,时刻跟随皇帝,记录其行动,当晚交给史馆。她们的住处外面钉有金字大牌,上书“皇帝过此罚金百两”[39]。这种严格的内起居注制度,自然不是规范帝王性生活的,但在客观上起着某种限制其恣意性的作用。女史的居处皇帝不能随意进入,这是为防止皇帝去篡改历史,从而使皇帝无法掩饰其白天在后宫的任意行为,使其生活不能不有所检点。前述《周礼》记录的九嫔或女御管理的帝王幸御妃嫔制度,从明代的记载看,当时是由宫中女官的尚仪局来负责。这个机构职掌“礼乐起居”,[40]下属女官承皇帝之命引领被御的妃嫔或宫女。

明初的宁王朱权,以其曾经居住于宫中及对宫内生活的了解,写出《宫词》一百多首,其中有三首与召幸宫人有关,兹录于次:“雕檐蟾魄度罘罳,蜘网呈祥坠喜丝。知是昭阳有恩泽,灯花昨夜结红芝。”“一自承恩入建章,为怜妾貌侍君王。殿头自此书名字,日日联班进御床。”“新选昭仪进御来,女官争簇上平台。宫中未识他名姓,都把名花作字猜。”[41]第一首是说灯花给宫人喜兆,等待君王的召幸,第二、三首是讲新招幸的宫人受到爱怜。所有这些后宫的被召幸,都出自皇帝的意愿,所谓“殿头自此书名字,日日联班近御床”,就是皇帝亲自指定当夕宫人。明代弘治年间进宫为女官的沈琼莲作《宫词》,亦云:“尚仪引见金龙床,御笔亲题墨色香。幸得唱名居第一,沐恩舞蹈谢君王。”[42]也反映尚仪局女官参与皇帝御幸事务,当然决定人选的权力在帝王手里。在清代,同样有女史记录皇帝的夜生活,据说还要将这种笔记让皇后观看,所谓:“故事,帝宿某处,御某人,有册籍报后。”[43]总起来说,宫中有皇帝御女的规范,防止专宠某一两个宫人,影响君主与更多的后宫有性生活,以便“子出多母”,有众多的皇子出世。“广嗣”是御幸有度的出发点。当然在实践上,帝王由个人的感情作支配,不会完全按照规矩去做。至于郑玄所说的御女方法,显然是脱离实际的玄想,会同皇家的规矩有颇大的出入。

看来,皇家一后群妃制度的订定,从目标、夜生活规范和后妃册废的实践诸方面显示,中心点是为多生多育男儿,纳后本意的所谓“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祭祀先人,求得保佑,使后继有人,造成宗庙的烟火不断,实现了孝道,可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人,宗庙祭祀就断绝了,可见生育后嗣是最为重要的。归根结蒂,皇家的婚姻是为了多生子嗣,一后群妃的制度,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也是皇家多子观念的体现。对于古代家庭功能问题,学术界就第一位的是经济功能,还是生育功能,尚在争论之中,但是从皇家的情况来看,生育功能是处于首位的,是首先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