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代人们批判传统家族文化,就个人与家族的关系说,它限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同时家族保护个人,令其有安全感,不思进取、创造,从而使社会不能前进,并指出中国文化是家族主义的,而西方文化是发展进取的个人主义的。从家族文化的消极意义讲,批评是合理的,所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准确的,不过这种批判从另一面透露出中国家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即关心家人、族人,人与人之间有着浓厚的亲情。更有甚者,非家人的主佃之间、东伙之间往往以长幼关系相处,使人们之间蒙上一层拟制亲关系,可视为泛亲情。这种人间亲情及其伦理观念,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今天则可以另作思考了。
俗话“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存在一种感情。记得十几年前,大城市居民住宅区改造,拆平房,建楼房,原来住大杂院小平房的居民,搬进楼房,本来是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是却有一种不惬意的情绪,原因是住单元房各家互不往来,人际关系疏远,不像住大杂院时亲密,互相知底,可见人们是珍惜相互感情的。不过进住单元房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还是很快习惯了,那种邻里之间亲热感情之不再保存,只有付诸遗憾了。
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公共交通车辆上,中青年为老幼及孕妇让座本来是普通的事情,可是这种情形越来越少见了,人们在感叹世风日下。不让座者亦有其道理:到了班上办事很辛苦,在车上坐坐保持精力,所以不能让给别人。从自我着想当然不错,只是没有考虑如何在公共场所自处及为他人设想的精神。如果事情仅仅是这一方面倒也罢了,但还有另一面,就是有的中青年以儿童缘故抢占两个坐位,也使得本来可以让座的人不那么做了。
常见媒体报道,有恶人抢劫、强奸,有人装着没有看见,听任歹徒作恶,以免惹祸,遂令歹徒横行无忌。有人挺身而出,仗义与歹徒搏斗,其时围观者甚多,以饱“眼福”。事后仗义者或死或伤,无人问津,令人心寒。更有甚者,当官方办案取证时,知情人不做证且不说,被害人也不承认有被盗窃、被污辱之事,如此包庇罪犯,对仗义者实际上是恩将仇报,是何心理?因为怕歹徒有团伙,做证后被报复。按照这种心理,仗义者真是不应当帮助他了。
亲情的某种变异在悄悄地发生着。在电视影剧中常常出现这一类的情节:少年子女以父母干涉其个性发展,与父母对抗,赞扬造反,似乎父母是传统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区分不清什么是正常的教育,什么是教育不当。父母管子女是为孩子着想,但是不一定对,不对应当接受讨论式的批评。另一方面子女不能任性,这一点在影剧内难于见到。这种状况,也许是造反遗风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造反时代出生或成长的那些编导去进行这样的制作。实际上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能还不是这一类的,而是溺爱,使青少年社会能力的退化。现在的父母中不少人不知道如何呵护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弄得孩子孤独、自私,所谓“小皇帝”,而在生活上却是低能儿,不会自理,不会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子女能对父母“尽孝”吗?要看往后的实践来回答了。不过现在就有中学生惨杀母亲的事,能不令人担忧吗?如何教育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已经有人注意了,然而没有下意识地鼓吹“造反”的那样有力。
中国的北方人对某大城市的人颇有议论,谓他们精于计算,待人小气,不讲人情。办事精明,本来是好事,只要不谋算别人就好;不吃亏,并没有错,只是要公平交易,也让别人得到应当得到的东西。我以为某大城市的人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实现公平竞争原则,是社会发展的好事,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它。(www.xing528.com)
上述各种现象,究其发生的思想根源,是从小群体观念向个人主义转化。传统社会中国人以光宗耀祖为生活目标,可以说是小群体主义,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其守旧的一面,也有人类社会不可须臾离开的温情一面,所以个人主义流行的时候不但不能将群体观念完全抛掉,还应发展它。
至于个人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境遇,有如“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香,比“鸡肋”的处境要好。自从提倡个性发展,个人主义思想就抬头了。但它没有长足发展的机会。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社会主导观念是集体主义,猛烈批判个人主义,所以才在少数青年学生中形成它是“臭豆腐”的见解,敬而远之,多数人不敢承认它的某种合理性。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管主导舆论如何,个人主义大冒头,乃是势所必然的,故“实现自我”“自我表现”成了时髦语,遇事先从自己着想,乃是当然的哲学,事事明哲保身,要求他人讲社会公德,而自家不必讲究,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不讲人情。老话说这种人“独”,反映的是个别现象,大概现在人们普遍“独”了。
个人主义有两面性,它同争取个性发展、自由平等博爱联系在一起,是构成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在社会关系中不能以人为本位,而以物为本,以金钱为本位,容易令人性泯灭,很难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使社会不能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无疑是社会应当提倡的,保护的;今日个人主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不能不深思如何去克服它的弊病。
如何使个人利益同群体利益成功地结合起来,可能是克服个人主义弊病的最好药方,人类社会急需讲求的事情。
儒家的家庭伦理、小群体观念,在排除其消极性的同时,发挥其积极性一面,以克制极端膨胀的个人主义。其积极性在于善良、慈爱、关怀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内外华人中存在的这种精神,值得珍惜和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