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视为有益的天人和谐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视为有益的天人和谐关系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天人合一观念,令人敬畏自然,并以实际行动争取彼此和谐相处,不敢破坏自然物,并加以保护。天人合一衍化出“天人和谐”,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相处,不能讲征服与被征服。人定胜天是奢望,这种愿望,有积极的一面,如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局部改变自然环境面貌是可行的,但是这种说法破坏性更大,这就是忽视了“天人和谐”,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不必总是要与自然对抗,还是天人和谐为好。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视为有益的天人和谐关系

人类生存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与宇宙的关系,宇宙,是人类基本上理解的地球、天、地、自然现象,是人类与产生自身并依托的地球如何相处;另一个是人类内部之间的关系,也即不同人群组成的国家、族群(种族、民族)、社会群体间阶级、等级、阶层、社团关系,因此认识人与地球关系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1)天生万物,天地是人的父母。古人普遍认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曰万物本乎天,此即主宰也”。(2)天与人是相通的,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天与人的沟通不是直接的,是通过圣人、圣王转达的。(3)天、地、人三者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天生人与万物,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理所当然要敬天、畏天,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古人基于这种认识,遂有许许多多敬畏天地自然的制度和政治、文化举措:(1)敬天的祭祀制度。“天主者,天也。世人无不敬天者。国家立祭祀之坛,即所以敬天也。”天坛祭天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大祀,届期皇帝斋戒,虔诚祭祀,在祭天文书中皇帝自称臣,禀告政治得失,表示不敢违背天意。祭天之外,敬畏自然的观念贯彻在诸多领域,所以京师有天坛,还有日坛、地坛、月坛,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物,以及一些动物植物,都被看作是神灵,如有风、雷、电、山脉、河流、石头、树木、马、火、蝗虫等神庙。(2)相关社会制度的产生与遵守。老天爷主宰世界,形成天秩天叙的人间种种社会制度(所谓“若无孔子之教,则人将忽于天秩天叙之经,昧于民彝物则之理”)。其一,统治者的施政反省动力。一有自然灾害,皇帝会以天人感应之说,理解为天象示警,斋戒自省,表示恐惧,清厘政事,警告臣工,爱民理政。其二,体会上天爱民之心,酷夏之时,为民事纠纷的囚犯减刑,枷刑示众犯人不再示众;决囚,放到秋天进行(秋审)。其三,古人在风水学影响下,自发的保护山林,尤其是家族为维护祖坟风水,不许动坟山林木,违者重罚,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为有益。其四,中国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有山有水,水中有游鱼,是大自然的缩微,配合庐舍,这种园林构建宜人、怡人,给人美的享受。所以18世纪来华传教士王致诚认识到中国园林讲求自然美:“别宫的几幢房屋几乎都有某种优美的不规则,不对称,一切都围绕着如下原则:要呈现出天然的、粗野的、宁静的乡下景象,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对称的设计的宫殿。”总之,天人合一观念,令人敬畏自然,并以实际行动争取彼此和谐相处,不敢破坏自然物,并加以保护。(www.xing528.com)

天人合一衍化出“天人和谐”,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相处,不能讲征服与被征服。正确的态度是敬畏自然,力求认识自然规律,顺应它,获取其利益,减少它的灾害。如经常出现的河流泛滥,古人主要是采取疏导的办法予以治理,开挖引河泄水,修筑堤坝堵水。古人偶尔有“人定胜天”的说法,不可能流行。近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西方国家多有建筑水库者,后来发现崩溃造成的灾害,主张慎行。人定胜天是奢望,这种愿望,有积极的一面,如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局部改变自然环境面貌是可行的,但是这种说法破坏性更大,这就是忽视了“天人和谐”,破坏生态环境。回顾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人定胜天观念主导下“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兴建众多水库,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几处堤坝崩溃,大水泛滥成灾。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来天津市建了“抗震纪念碑”,其实哪里能“抗震”,不过是救灾。面对不时出现的自然灾害,只能是防灾、救灾、减灾。所以,不必总是要与自然对抗,还是天人和谐为好。30年来,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方面诸多处理失当,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土壤、气候恶化。痛定思痛,在天人和谐方面多下功夫,即使减慢发展速度也在所不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