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史散论:理解历史与热爱国家

文化史散论:理解历史与热爱国家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历史,一度全面成为被批判对象,于是乎成为一部“吃人”的历史。对这种观念持有异议的学者则要求人们,对本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至少不要抱偏激的虚无态度。人们懂得历史,自然而然地就会爱自己的国家。若持温情与敬意态度,历史知识越多,潜移默化的作用越大,必然增加对国家的感情。历史书不必以哪一个事件作为爱国事例,灌输,未必能够实现初衷。

文化史散论:理解历史与热爱国家

我国的历史,一度全面成为被批判对象,于是乎成为一部“吃人”的历史。所谓看来看去,说来说去无非是“吃人”现象。对这种观念持有异议的学者则要求人们,对本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至少不要抱偏激的虚无态度。不爱本国历史,奢谈爱国,不是有点滑稽么?所以说,爱国首先对历史要有一个热爱的态度。

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事象,有美好与丑陋的区别,正面与负面、消极与积极之分,不论哪一方面,都不是历史研究者、爱好者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简单事情,关键是要理解性地说明历史: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一种状态,它的正面意义、负面作用各在哪里,令人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或赞扬。人们懂得历史,自然而然地就会爱自己的国家。若持温情与敬意态度,历史知识越多,潜移默化的作用越大,必然增加对国家的感情。爱历史,就必须全面认识它,理解它,尽可能地避免对它的误解,这才有利于爱国观念的增强。爱国主义不是靠灌输深入人心的,是在人们历史知识丰富的情形下自然产生的。历史书不必以哪一个事件作为爱国事例,灌输,未必能够实现初衷。让人多获得历史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时代在变化,爱国思想、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发生更新。在古代以热爱汉民族国家和王朝政权为内容,所谓民族气节,也是指此而言,那时将少数民族王朝视为异族政权,汉人反对它,就是气节高尚。及至辛亥革命以后,“五族共和”,民族气节扩展为中华民族的气节,不再仅是汉人的事情。可是传统的汉人国家的观念并未完全消失。在抗战时期出于对日战争的需要,将历史上汉人抵抗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斗争大加歌颂,以蒙古灭宋、满洲灭明的历史,说明小而强的国家可以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警惕被日本灭亡,鼓舞国人同日本侵略者战斗。看来,并未运用完整的热爱中华民族的观念,而是为“实用”讲那些历史事例。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争取独立,争取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爱国的内容和表现是反对外国侵略者——帝国主义二战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变化了,爱国应当表现在建设富强的国家方面,让人民生活美满,而不是完全同以前一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超级强国的霸权主义。这种形势的变化,爱国主义内容的更新,需要体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像那样简单对比郑和西洋地理大发现的时间早晚、人数及船只多寡,得出先进与落后、和平使者与入侵强盗之别的结论,如果在20世纪上半叶的话,这些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到了下半叶还是说这类话,多少令人有狭隘之感,也令人感到观念的变更之难。

讲爱国,得分清国家、政府、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国家同政府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人们在讲到爱国时,常常将它们混淆为一,以政府代替国家。在传统社会,朕即国家的时代,爱国就是爱皇帝及其王朝,对国家与政府常常是不作区分的。不过我们如果仔细分辨的话,不难发现,即使在那种情况下,有时人们也会加以区别,所谓“天下者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也”,将中国与特定的某姓之王朝区别开来。(www.xing528.com)

本文以中学历史课本中的“郑和下西洋”的评介为例,探讨历史课的爱国教育,所针对的问题,是历史课本所提出来的,并非说课本本身有多少缺点。其实它写得很好,前面已经说过,它成功地综合了当今的史学研究成果。本文所说的那些问题,尤其是简单的中西对比,是学术界的事,而不是课本的事。本文就是想讨论在历史教学中现代爱国教育的新概念,仅此而已。文中那些感想性的意见,敬祈方家指教。

(载《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