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章为说明郑和下西洋征服海洋壮举的历史意义,同西方航海史上远航时间、人数、船数进行对比:在时间上,比迪亚士在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82年,比哥伦布在1492年到达美洲要早87年,比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在人、船方面,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大型宝船62艘,大者长44丈、宽18丈,官兵27800人,而哥伦布去美洲仅有船3只、80余人,麦哲伦到菲律宾不过5条船、260余人,达·伽马去印度有船4艘、约160人,与郑和船队无法相比。
陈述的这些事实,都是历史的真实。然而比对是否就此截止,是否还要比较什么内容,这是由作者研究目标所决定的。就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作比较,笔者以为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其一,历史后果。一个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看它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生活的影响。15—16世纪的中西航海史确实令人深思,西方只用了那么少的人力、物力,真是同永乐帝动用的人力、财力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比较一下两者的后果,则是另一种不可同日而语了。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殖民活动,揭开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殖民者进行海外掠夺,把大量黄金输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在物价上涨中,新兴的工业资产者发财致富,一部分农民发家,征收定额地租的地主经济遭到破坏。所以价格革命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城乡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封建制的进一步衰落。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如此,其重要意义也在这里。郑和下西洋的后果与此不同,中国君主利用经济富足和高技术水平从事航海活动,用重金聘请所至之地的国王、酋长来华,制造“万国来朝”的颇有虚幻成分的“鼎盛”局面,稳定永乐帝因篡位而形成的不稳定的政局,这是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其次是购买上层社会所需要的珍珠、香料等奢侈品。下西洋贸易对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不无好处,而限制、打击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整个讲做的是赔本买卖。因此永乐后期,官员李时勉等人说“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实罢(疲)中国”(《明太宗实录》卷120)。下西洋过后不久,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耳。”(《殊域周咨录》卷8《古里》)他们将郑和下西洋当作弊政来看待,认为是政治外交行为,而不是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结果是疲敝中国。两种后果,倒反映了事情的本质。(www.xing528.com)
其二,中断的“第一”意义何在?下西洋时代中国造船术、航海术最先进,处于“第一”的地位,但是后来中断了,成为昙花一现的事物,这样的“第一”,强调它的意义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发生得早,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术和航海术,船队规模大,航海持续时间长,在人类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它表明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些都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加以歌颂。问题是进行这样的中西对比想说明什么?一味地自诩“当年我们祖先如何如何先进”,是阿Q式的“十年浩劫”时代的思维逻辑,今人不宜固执。若用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社会原因,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将是有意义的,然而少见以此立论的文章。历史上的先进只应对后人起鞭策作用,而不应替落后作解嘲。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是周边国家及西洋的“中心”,这种自诩世界中心的观念源远流长。在清代,西方文明传入,开明人士虽未把它视作奇技淫巧,然而也认为中国古已有之,观19世纪大学士阮元主编的《畴人传》即可知。20世纪人们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论,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中心论仍在或明或暗地流行着,因之片面地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国,他人也爱其国。在中外历史比较中,尊重祖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之国,庶几或可避免偏颇之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