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峨眉山,有几处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与皇帝有关的地方。唐宋古刹伏虎寺大殿“离垢园”匾额,康熙帝御笔,导游说是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出家的父皇顺治帝,至此题写。洪椿坪路上有康熙帝御笔的崖刻“忘尘虑”,管理处牌示云:“忘尘虑”三大字崖刻于此。下方有峨眉山管理处立的牌示,写道:“君临天下,敬天地父母师长为先,康熙为寻出家的父亲顺治,从简潜行到了峨眉,被沿途的男耕女织,秀美景色,袅袅梵音,超凡脱俗所感悟,欣书‘忘尘虑’三字,敕刻于岩上。”这儿说康熙私访,与伏虎寺导游所讲,均系一事,可知此间对康熙帝“私访”说法是很认真的。其实康熙帝没有去过峨眉山,但在四十一年(1702)接见过峨眉山卧云庵僧照玉等人,赐卧云庵佛经。又派人到峨眉山降香,给各大寺院御笔字联和佛家经典。康熙帝没有到过峨眉山,但与这里佛缘笃厚,确是峨眉山的一笔宝贵遗产。
在洪椿坪有礼佛雕刻图(上方是楼阁、祥云,下方是相向而行的两组人群,右侧是信士,左侧是僧侣,互相合十致礼),在图的下方有今人用中英文书写的卧牌,中文有大字标题“明太祖朱元璋”,接着写道:“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安徽凤阳发生灾荒,他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受到佛法启迪。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奠定明代峨眉山佛教鼎盛的基础。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这儿讲朱元璋随从母亲到峨眉山,明白告诉人们是传说故事,不一定真实,而后来赐给所谓舅舅宝昙国师及七绝,则像是真有的事情。关于朱元璋青少年的经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都说得很清楚。他17岁时,家乡凤阳蝗灾、饥荒、瘟疫流行,父母兄长染上瘟疫丧生,他孤苦无法生存,由邻居老太介绍,进入皇觉寺做和尚、寺院也没有吃的,就外出游方觅食,先后到了合肥,河南的光州、固始、汝州、颖州,这样游历三年,返回皇觉寺,停留到25岁,乃投奔郭子兴反元部队。他的母亲死于瘟疫,哪里能带他逃荒峨眉山寻找娘舅?他在皇觉寺好几年,兵荒马乱中不会学到很多佛学知识,但总会得到一点,也无须去峨眉山领悟。所以到峨眉山得悟佛性之说难于得到事实的支持。至于舅舅宝昙,据史书记录,朱元璋父母、哥哥死后,家人只存一位寡嫂和一个侄儿,另有姐夫和一个外甥,若有舅舅这样的长辈,他也不会不承认而要隐讳,史书也不会漏载,因此舅舅之说恐无其人。
康熙帝给伏虎寺赐字确有其事,而来此私访顺治帝,则属无根之谈。朱元璋没有到过峨眉山,他的故事不知从何说起。与寺庙有关的皇帝故事,半真半假。是谁编故事,可能是好事的俗家,更可能是寺院自身,因为一旦与皇家沾上关系,住持地位上升,容易招徕信众,而且民众也爱听这种故事。这是笔者俗人的猜想,也许亵渎佛家,但是寺庙历来同皇帝关系匪浅,须知皇帝还设有僧录司衙门管理它呢!编造和流传皇帝的故事,笔者以为它反映了民众隐藏的皇帝崇拜文化心态。(www.xing528.com)
不仅峨眉山与皇帝拉关系,曲阜孔府的传说故事亦然。孔林有一座坟,导游介绍,那是乾隆皇帝的公主,嫁给衍圣公。其实那是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与乾隆帝没有关系。旅游业之外,起劲为皇帝造势的还有影视业,令皇帝及其后妃占据舞台;商家有异曲同工的作用,特别是饮食业、医药业,鼓吹什么御膳、某某皇帝酒(天津鼎级酒以宋太祖等四个皇帝命名)、太医方之类,《某太医谈养生集》,增加卖点。本来,在猛批皇帝是地主阶级总头目、罪恶的根源之后,皇帝一度臭不可闻。世事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皇帝又交上好运了,被一片叫好声所围绕,差不多的皇帝,都成了“有道明君”。这表明人们内心深处欣赏帝王,对他们的行为、作风、生活有好奇,也有好感,这大约是血统论、好皇帝主义影响在起作用,当然好奇心亦成为一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