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台湾历史:黑旗军抗战与台南抵御外敌

晚清台湾历史:黑旗军抗战与台南抵御外敌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日军面临更为严重的疫病威胁。途经西螺溪时,遭到黑旗军王德标部的阻击。黑旗军稳住阵脚,从两面包抄日军左翼。黑旗军营官侯西庚所部据内田庄西端抵抗,也被日舰炮火击溃。曾文溪乃黑旗军北面防御要地,但守将刘光明不战而逃。日军顺势攻入东势宅庄与文溪庄,徐骧、柏正材、王德标等率义军迎战,徐骧、柏正材不幸中弹身亡。当地无黑旗军驻守,日军顺利占领登陆附近地带,并向茄冬脚进发。

晚清台湾历史:黑旗军抗战与台南抵御外敌

大莆林一战后,日军在彰化滞留近一个月。此时,日军面临更为严重的疫病威胁。彰化是台湾瘴气最严重的地区,时值盛夏,易于疫病流行。日军饱受恶性疟疾的困扰,到了9月下旬,真正健康的士兵不过1/5,单在八卦山就有140多名士兵病亡。山根、中冈、绪方等人也相继病死,日军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261]同时,随着战局的扩大,日军的粮食给养也渐成问题。[262]抗敌联军的顽强抵抗,让日军不敢轻易南下,担心近卫师团孤军深入,陷入重围。[263]而日军大本营则提出等到9月下旬西南季风停止,趁抗日联军饷械匮乏,陷于困顿的时机,从台南登陆,海陆并进,南北夹击,一举击溃台南抗日政府。这种情况下,日军不得不暂缓南下,等待援军,并进行休整。

抗日联军形势并不比日军乐观,虽取得云林之战的胜利,“各处日军多退,云林地无敌踪”[264],局势有所回挽,但元气已伤。刘永福几度向大陆发电或派人请援,均遭张之洞拒绝,闽督、将军虽“月月接济”,但数目有限。[265]抗日联军饷械匮乏,无力组织有力反击,与日军沿北斗溪[266]一线对峙。[267]

日本为了尽快占领台湾全岛,从本土派出了第2、4师团的预备队,又从辽东半岛抽调了半个师团,再配备臼炮队、工兵队、要塞炮兵队、宪兵队等增援台湾。这样,侵台日军包括武装警察总共达到9万余人,[268]不管在装备或人数均大大优于抗日联军。同时,大本营改组了台湾总督府,强化军事机构,使之近似军队司令部。大本营专门设置台湾副总督一职,由高岛鞆之助陆军中将担任,统一指挥南进各部队。9月12日,高岛抵达台北,不久正式成立“南进军司令部”。他对作战计划做了修改,命令近卫师团在10月5、6日前到嘉义附近集结,掩护混成旅团与第2师团在布袋口登陆,后者再分别从北、东两面攻击台南。[269]

10月3日,近卫师团朝嘉义进发。日军分成前卫、右翼、左翼和本队四支部队,分别由川村、坂井、内藤以及能久亲王率领,先后渡过北斗溪。接着,分三路向北斗溪以南方向进攻。5日,担任前卫的川村支队渡河后,迅速朝树仔脚集结。途经西螺溪时,遭到黑旗军王德标部的阻击。王德标在左岸设防,修筑掩体,阻止日军过河。日军企图绕行进攻,黑旗军冲出掩体追击。日军用炮轰击,逼迫黑棋军撤退。日军趁机从正面突击,冲至树仔脚庄南面。黑旗军稳住阵脚,从两面包抄日军左翼。但日军主力赶到,黑旗军难以抵挡,退往斗六街。川村支队在树仔脚集结后,进扎莿桐港。6日,右翼坂井支队越过树仔脚,进攻西螺街,义军廖三聘及黄荣邦部在西螺街抵抗,激战数小时,日军采取火攻才占领西螺街。[270]

莿桐港失陷后,王德标、林义河等人在他里雾、大莆林等地节节抵抗,付出巨大伤亡仍未能阻止日军前进。日军右翼支队穿过西螺街,攻入土库,追击义军至番仔庄。土库义军的作战经验虽不如大萪坎的同胞,但充分发挥家屋防御战的特点,即使被围,内起大火,仍坚持顽强抵抗,令日军极为头痛。[271]左翼内藤支队在牛湾庄及斗六街一带,遭到萧三发、徐骧、简成功、简义等部的抵抗,黑旗军与义军依托坚固堡垒阻止日军前进,战斗激烈程度,是中日开战以来“所不多见”。[272]日军占领斗六街后,抗日联军各部撤至大莆林。8日,川村支队自他里雾分三路进攻大莆林,义军固守观音亭等处,与日军展开一个小时的肉搏战。日军无法得手,后靠火攻才逼退义军。此战萧三发、黄荣邦均战死。[273]近卫师团各支队在付出较大伤亡后,于8日分别抵达打猫街、番仔街、达山仑仔庄,本队则进驻三叠溪附近至大莆林之间。

10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嘉义城。嘉义城据台南府仅17公里,是通往台南的最后屏障。东南、北面均为平原,南有北掌溪、北有牛稠溪,河狭水浅,甚难扼守。[274]日军分三路,从北、东、西三门同时强攻嘉义城。日军首先用重炮轰击嘉义城的炮兵阵地,破坏了城墙,接着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强行登墙。[275]此时嘉义城守军有守备王德标、知县孙育万、武举人刘步升、义军首领简氏父子、生员杨锡九、营官冯练芳等部,死守力战。[276]然而日军炮火凶猛,刘步升、杨锡九、冯练芳等人中弹身亡。中午11:45左右,西门先被攻破,随后北门、东门也被破,嘉义城被攻陷。此战抗日联军由于城门被围,无处可退,死伤较多。日军一个小时内发炮183发,战斗激烈程度可见一斑。[277]

日军占领嘉义后,兵分两路,前卫部队继续追击撤退的抗日联军,向台南挺进;右翼支队则被派往盐水港,以按计划掩护混成第四旅团在布袋口附近登陆。右翼支队10日从嘉义出发,次日占领盐水港,守军谭少宗部被炮火驱散。混成旅团则已于10日自傍晚澎湖出发,当日在布袋口登陆。黑旗军营官侯西庚所部据内田庄西端抵抗,也被日舰炮火击溃。[278]

混成旅团登陆后,分两路进攻:一路占领杜仔头庄,一路往盐水港方向前进。11日,混成旅团先头部队在盐水港与近卫师团会合。之后,混成旅团继续朝盐水港西面进军,侵犯铁线桥。但义军四处抵抗,延缓了日军的进军。19日,混成旅团在贞爱亲王指挥下,分兵进攻曾文溪和萧垄。曾文溪乃黑旗军北面防御要地,但守将刘光明不战而逃。日军顺势攻入东势宅庄与文溪庄,徐骧、柏正材、王德标等率义军迎战,徐骧、柏正材不幸中弹身亡。进攻萧垄的日军遭到沈征芳、林昆冈率部抵抗,林昆冈父子不幸遇难。

增援台湾的第2师团也于10日下午从澎湖马公港出发,次日到达枋寮海域,并迅速从番仔仑附近登陆。当地无黑旗军驻守,日军顺利占领登陆附近地带,并向茄冬脚进发。茄冬脚是东港与枋寮的中枢,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若不占领茄该地,则进不能入东港,退不能守枋寮。[279]双方在该地展开激烈的争夺。义民首领萧光明率部抵抗,连妇女也参加了战斗。吴光志率林边义民团前来援助。进攻茄冬脚的日军第三中队被抗日联军的包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直到日军援兵赶到才得以脱困,并占领茄冬脚,但日军已付出了惨重代价。[280]

12日,日军向东港进军。守军吴光忠部听说茄冬脚失守,不战而逃。日军继续沿东溪行进至头沟水庄时,遭到近千名义军的围攻,日军经过苦战才退回宿营地。[281]16日,日军占领凤山城。在附近海上待命的日军舰队,见第2师团占领凤山,遂于15日上午炮击打狗,摧毁了沿岸炮台,接着派遣陆战队上岸,先于第2师团占领打狗。

日军混成旅团与第2师团先后登陆成功后,台南刘永福陷于日军三面围攻的境地,处境更为艰难,不得已向日军求和,要求日军厚待百姓,宽刑省法;同时,厚待其兵勇,照会中国派船载其内渡。[282]桦山资纪与高岛鞆之助则要求刘永福“诚意求降”,遭到刘永福拒绝。后高岛要求刘永福赴驻安平港日舰吉野号会商,刘永福终不敢赴约。待打狗与麻豆庄陷落,台南震动。10月14日,刘永福搭乘德舰内渡厦门,途中逃脱日舰追击。

19日,日军第2师团受命开始朝台南前进。20日,击溃少量义军后,占领二层行庄。当日下午,来自台南的英国传教士代表台南市民,告知刘永福已离开台南,要求日军尽快入城。第2师团随后由台南城小南门进入台南城。17日,日军舰队又驶往安平海域警戒。21日,日军海军陆战队在四鲲鯓庄登陆,占领安平。22日,南进军司令官南岛进入台南。27日,桦山资纪宣布“台湾全岛已全部平定”。[283]

【注释】

[1]总署为请美英俄德法各使调停中日战事致杨儒等电[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86.

[2]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1.

[3]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28.

[4]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2.

[5]在美国转递信息前,日本已先从德、俄等处获知清廷的具体条件。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03.

[6]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06.

[7]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3.

[8]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28-130;伊藤博文.机密日清战争(摘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28.

[9]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39.

[10]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76-78.

[11]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4-105.

[12]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80.

[13]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5;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82.

[14]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84.

[15]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5.

[16]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476.

[17]藤村道生.日清战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30.

[18]日本外交文书选译(下)[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59-60.

[19]日本外交文书选译(下)[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60.

[20]日本外交文书选译(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478.

[21]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9.

[22]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26.

[23]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乙未正月十六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35.

[24]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8.

[25]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29-130.

[26]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乙未正月二十八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38.

[27]英国外交文件(下)[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797-799.

[28]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乙未正月三十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39.

[29]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为遵旨奉使日本议和预筹商谈方略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58-459.

[30]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为遵旨奉使日本议和预筹商谈方略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59.

[31]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为遵旨奉使日本议和预筹商谈方略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59.

[32]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乙未二月初六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40.

[33]汪委员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127-6128.

[34]恭亲王奕等奏为传谕李鸿章予以让地之权令其与日定议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164.

[35]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78.

[36]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46-547.

[37]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3;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145.

[38]译署来电[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5.

[39]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6.

[40]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3.

[41]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47.

[42]译署来电[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4.

[43]译署来电[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5.

[44]复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6.

[45]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7.

[46]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8.

[47]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8.

[48]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1.此时日本还受到来自列强的压力。俄国等列强了解日本的媾和条件后,对日本施加压力,让日本担心会遭到列强的干涉。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3-392.

[49]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95.

[50]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13.

[51]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14.

[52]陆奥宗光.蹇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2.

[53]译署来电[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90,494;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97.

[54]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97.

[55]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98.

[56]张之洞.致天津李中堂[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7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46.

[57]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2-483.

[58]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8.

[59]吏书尚书麟书代奏编修丁立钧等时务重要宜战不宜和呈文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86.

[60]翰林院代奏编修黄绍箕等条陈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9-490.

[61]吏书尚书麟书代奏编修丁立钧等时务重要宜战不宜和呈文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86.

[62]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1.

[63]台湾署抚唐来电[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3.

[64]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3.

[65]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奏倭攻台湾请饬使臣据理争论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7-578.

[66]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请饬全权大臣勿以台湾许倭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82.

[67]翰林院编修丁立钧等条陈时事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95-596.

[68]吏科掌印给事中余联沅请勿允许倭奴奢款并速定大计力筹远谋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99.

[69]吏科给事中褚成博请严拒割地议和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03.

[70]御史王鹏运奏和约要挟太甚流弊太深请回宸断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64.

[71]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68.

[72]电署台抚唐景崧保卫京师重于保台希开导民人勿违旨意[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70.该电以往未收入其他文献汇刊,学者都凭俞明震撰《台湾八日记》所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的节录,查对两文,唐景崧所述与原电基本一致。此电用词生硬,对台民刺激颇大,后来台湾绅民、举人的电奏,不少是对该电的批驳,详后。

[73]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5.

[74]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7.

[75]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6.

[76]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丘逢甲率全台绅民誓与台共存亡电[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74.

[77]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8.

[78]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49.

[79]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4.

[80]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1.

[81]户部主事叶题雁等呈文[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7.

[82]电署台抚唐景崧保卫京师重于保台希开导民人勿违旨意[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70.

[83]户部主事叶题雁等呈文[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7.

[84]康南海自编年谱[M]//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30.

[85]论割地轻重[N].申报,1895-05-09.

[86]浙江举人钱汝雯等为和议要挟太甚应联合各国责倭有违公法呈文[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237.

[87]礼科给事中丁立瀛等奏为倭人索求太甚条约应交廷臣集议毋堕其计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94.

[88]侍郎会章奏为和议将成请饬廷臣会议以广谘谋而防后患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121.

[89]兵部主事方家澍等呈文[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0.需要指出的是,方家澍等人虽主张“迁都再战”,却又认为,若倭寇愿意放弃已占领的辽东之地,可以考虑以台湾交换,说明他们主战的决心并不十分坚强。

[90]左都御史裕德等奏喻兆藩等以议和条款必须权衡据呈代递折[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142.

[91]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奏倭攻台湾请饬使臣据理争论折[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8.

[92]广东举人梁启超等呈文[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9-40.

[93]论和约之弊以割地为最重[N].申报,1895-05-18.

[94]论割地轻重[N].申报,1895-05-09;陈忠纯.报刊舆论与乙未反割台斗争研究——以《申报》为中心[J].台湾研究集刊,2011(2):45-53.

[95]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6.

[96]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1.

[97]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乙未三月二十九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50.

[98]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56.

[99]英国外交文件下·郎福德关于台湾的备忘录[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520-524.该文强调台湾对于英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其在东方的利益“至关重要”,不可轻易让给日本。上海的英商业表示了对日本在中国南部沿海占有基地的担心。英国政府为此专门让情报局和海军部分析台湾的地位问题,但后者表示台湾价值不大。(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529-530,677-678,720.)

[100]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2-483.

[101]电谕署南洋大臣张之洞以台湾作抵借用洋款事著详复[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74.

[102]张之洞.致轮墩龚钦差[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137;张之洞.致俄京许钦差[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142-6143.

[103]日本外交文书·试探俄国政府之态度[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59.

[104]龚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138.

[105]英国外交文件下·金伯利致欧格纳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692-693.

[106]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4.

[107]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5.

[108]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7.

[109]英国外交文件下·金璋致欧格纳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55-958;欧格纳外交报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684-685.

[110]唐景崧在给清廷的电奏中称,金璋与台湾士绅的会面是偶遇,而从金璋的报告中可以得知,这场会面其实是唐景崧有意安排的。在这之前(4月19日),台湾士绅曾开会决定向英国求援。英国外交文件下·金璋致欧格纳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58-960;欧格纳外交报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685.

[111]英国外交文件下·欧格纳致金伯利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49-950.

[112]欧格纳外交报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694.

[113]张之洞.致台湾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2.

[114]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02.

[115]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02.此电王之春发电日期署“敬”日,即18日或19日发出,张之洞4月20日收到,当日便将此电转奏。致总署[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3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059.

[116]张之洞.致巴黎王钦差[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01.

[117]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8.

[118]致总署[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3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062.

[119]张之洞.致台湾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2.

[120]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295.唐景崧此电署“有”日,即19日或20日。此电的接收时间晚于王之春的电报,就发电报的时间看,也应晚于王之春的电报。而王与唐之间也有过电报来往。就此,唐景崧的公法保台思想很可能出自王之春。

[121]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295.

[122]张之洞.致台湾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298-6299.

[123]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请废约再战并商各使公断速罢前议电[M]//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1922.

[124]军机处拟发给刘坤一王文昭宋庆裕禄依克唐阿长顺电信[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08.

[125]复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07.

[126]电谕大学士李鸿章著与伊藤通信将台民之产业按西例办理[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97.

[127]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7.

[128]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8.

[129]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17-6218.

[130]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17.英国驻台代领事金璋也报告了台北的乱象。英国外交文件下·金璋致欧格纳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60-961.

[131]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8.

[132]张之洞.致总署[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3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062-2063.

[133]张之洞.致台湾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2.

[134]张之洞.致巴黎王钦差[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7-6328.

[135]四月初七日发台湾抚台唐[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599.

[136]四月初八日发北京总署[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600.(www.xing528.com)

[137]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8.另,西班牙之所以关心割台之事,是出于担心日本据台会对菲律宾不利。西班牙向英国提出干涉割台,遭拒绝后,转向与法国商讨相关事宜。英国外交文件下·金伯利致伍尔夫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82-883.

[138]王钦差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42.

[139]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45.

[140]英国外交文件下·唐景崧文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034.

[141]英国外交文件下·欧格纳致金伯利电[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39.

[142]日本外交文书·关于通告三国公使日本接受三国政府劝告之训令[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172.

[143]德国干涉还辽事件·外交大臣马沙尔男爵致驻伦敦大使哈慈菲尔德伯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7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75-376.

[144]日本外交文书·驻德国青木公使致陆奥外务大臣电[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187.有学者认为,三国干涉不含割台问题,是出于德国的反对。林子候.台湾涉外关系史[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550.

[145]英国在劝说日本放弃对大陆的领土要求时,提到:“日本能得到台湾和澎湖就已经很不错了。”日本对此表示感谢。英国外交文件下·马来特致金伯利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59-860.

[14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法使问答节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8-109.

[147]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19.

[148]许使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45-546.

[149]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49.

[150]张之洞.致台湾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298-6299.

[151]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3.

[152]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61.

[153]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21.

[154]英国外交文件下·唐景崧文告[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034.

[155]英国外交文件下·金璋致欧格纳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033.

[156]蔡尔康等.朝警记十二·台湾自主文牍[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02-204.

[157]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18.

[158]就成立“民主国”的问题,5月17日,唐景崧电告张之洞:“然当务者谓台必自主,后与中日断绝,请外援方肯来。但民主之国亦须有人主持。”这透露台湾自主与成立民主国,都是“当务者”所决定的,即丘逢甲为首的台湾士绅。

[159]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77.

[160]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77.

[161]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82.

[162]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87.

[163]军机处电寄庆常谕旨[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19.

[164]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一[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22.

[165]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一[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23.

[166]军机处电寄李经方谕旨[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22.

[167]军机处电寄唐景崧谕旨[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27.

[168]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91.

[169]一说是5月19日,存疑,该日电的日期代码应是“有”,而唐景崧此电的代码则是“宥”,即20日。另,淡水事务司马士的报告也称法舰是在20日抵达。(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7.)

[170]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88.

[171]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64.关于“台湾民主国”首倡者,学界有不同说法。本书采用陈季同首倡一说,而整个台湾自立抗日运动,则始自《马关条约》签订后,各方互动造成,不能简单归于某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努力。

[172]Albrecht Wirth.台湾之历史[M]//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经济史六集.台北:台湾银行,1979:69-70.

[173]江山渊撰.丘逢甲传[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0.

[174]唐抚台致总署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411.此电未请张之洞代奏,而是直奏。

[175]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410-6411.

[176]大学士李鸿章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0-141.

[177]张之洞.致台北唐抚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420.

[178]军机处电寄张之洞等谕旨[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8.

[179]英国外交文件下·戈塞林致金伯利函[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38.

[180]唐抚台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91.

[181]寄李经方[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56-557.

[182]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2-575.李鸿章此处是转李经方的电文,桦山资纪是否要求攻占台北后再行交接仪式,仍存疑,其他材料大多表明桦山之前已同意在岛外交接。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62-72;科士达外交会议录[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7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5-486.

[183]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90.

[184]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138.

[185]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106.

[186]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106-197.

[187]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87-88.

[188]澳底守将发觉日军将登陆,飞书求救,却未做坚决抵抗。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96.

[189]俞明震.台湾八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74.

[190]俞明震.台湾八日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74-375.另:黄秀政似误将5月31日与6月1日两日战事混成一事,而接下来九芬一战,应在6月1日,而非5月31日。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154-156.

[191]进攻瑞芳的时间,日方记为6月2日,中方则记为6月1日。

[192]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97.

[19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06-507.

[194]James W.Davidson.台湾之过去与现在[M].蔡启恒,译.台湾研究丛刊第107种.台北:台湾银行,1972:214-216.

[195]James W.Davidson.台湾之过去与现在[M].蔡启恒,译.台湾研究丛刊第107种.台北:台湾银行,1972:214.

[196]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11-513;日军侵略台湾档案[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200-201.洪弃父、王国璠、黄秀政等人有关大嵙崁战斗的叙述,与日方材料不符,存疑:中方材料把大嵙崁一战看成日军侦察新竹的一个部分,日方材料则是由于驻扎大嵙崁的余清胜主动投降,于侦察新竹的同日(6月12日)派兵到大嵙崁调查,其间并无大的冲突。

[197]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05.

[198]李祖基.论丘逢甲乙未抗日保台之若干问题[M]//李祖基.台湾历史研究.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8:387-399.

[199]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196.

[200]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99.

[201]黄海安.刘永福历史章[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9.

[202]蔡尔康等编.朝警记十二·台湾自主文牍[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04-205.

[203]易顺鼎.盾墨拾余(选录)·魂南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1.

[204]黄海安.刘永福历史章[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10.

[205]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200.

[206]吴质卿.台湾战争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18-119;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0.

[207]张之洞.致福州边制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577.

[208]James W.Davidson.台湾之过去与现在[M].蔡启恒,译.台湾研究丛刊第107种.台北:台湾银行,1972:214.

[209]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72.

[210]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72.

[211]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37.

[212]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37.

[213]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5.

[214]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71.

[215]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24-529.

[216]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24-525.

[217]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27.

[218]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33.

[219]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9.

[220]胡嘉猷传[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476.

[221]一说是7月8日夜,综合中日材料,笔者认为应是9日夜发动反攻。

[222]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74.

[22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48.

[224]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23.

[225]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49.

[226]日军侵略台湾档案[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213-214.另:当时台南的英国侨民要求日军尽快南下保护,日本政府迫于压力,要求华山资纪按原计划先攻取台南,桦山则坚持暂时放弃攻打安平、打狗,他还强调,当时南部天气恶劣,风浪较大,不利登陆作战。

[227]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79.

[228]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26-128.

[229]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37-538.一说胡嘉猷并未战死,而是潜回广东原籍。胡嘉猷传[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476.

[230]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31.

[231]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80.

[232]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42.

[23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59.

[234]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284-258.有关抗日力量人数,有不同说法,陈汉光即认为有3000人左右。(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91.)

[235]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71-572.

[236]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91-92.

[237]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73.

[238]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67.

[239]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0.

[240]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1.

[241]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2.

[242]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4.

[243]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49.

[244]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4.

[245]思痛子.台海思痛录[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10.

[246]思痛子.台海思痛录[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111.

[247]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0.《让台记》与《台海思痛录》都有张之洞牌易顺鼎赴台南查军情的材料,《台海思痛录》甚至有言张之洞让易顺鼎带15万饷银两济困之说,查易顺鼎《魂南记》则无此说。

[248]黎景崧.黎守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543;张之洞.致福州边制台[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542.

[249]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4-85.

[250]吴德功.吴统领彭年传[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449.

[251]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54-155.

[252]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6-87.

[253]王国璠.台湾抗日史(甲篇)[M].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305.日方资料虽提能久被炮击事,但未说被击中。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591.

[254]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87-88.

[255]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61.

[256]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0.

[257]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90.

[258]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44.

[259]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44.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杨泗洪阵亡于10月初的大莆林之战。吴德功.让台记[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93-94.

[260]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600-603.

[261]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66.

[262]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50-152.

[263]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68.

[264]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44.

[265]刘永福.刘镇来电[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8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583-6584.

[266]北斗溪与西螺溪均是浊水溪(现名)的一部分。攻台战纪[M].许佩贤,译.台北:远流事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268-269.

[267]中文材料有记录9月23—25日,刘永福曾组织一次对彰化反攻,但日文材料未提及。

[268]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03.

[269]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67-168.

[270]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08-109.

[271]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617-618.

[272]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613.

[273]洪弃父.台湾战记[M]//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45.

[274]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1.

[275]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86-187.

[276]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1.

[277]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1.

[278]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12.

[279]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201-202.

[280]日清战争实记选译[M]//戚其章.中日战争: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629.

[281]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台湾抗日运动史(一)[M].张北,等,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205-206.

[282]陈汉光.抗日战争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120.

[283]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