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台湾历史映像:外援助力的努力

晚清台湾历史映像:外援助力的努力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廷决策中枢为是否批约争论不休。在尚未正式批约之际,清廷和台湾抚绅为争取外援,保住台湾做最后的外交努力。当时列强中英国在台湾的势力最大,利益最密切。不过,清廷和张之洞都未停止请求英国出面干涉中日和议的努力。龚照瑗屡次地向英国提出抵押台湾的建议,均遭到婉拒。4月17日,唐景崧奏询割台虚实时,提出与英、俄结盟,并许以赔倭之款换其保辽、台。

晚清台湾历史映像:外援助力的努力

举国一致的呼声让清廷割地问题上更加迟疑不决。清廷决策中枢为是否批约争论不休。翁同龢力言台不可弃,恐失天下人心,与孙毓汶、徐用仪等往复辩驳,“声彻户外”,“至于攘袂”[98]。但是,无论清廷中枢,还是封疆大吏,都无废约再战的决心,而是寄望于列强的干涉。在尚未正式批约之际,清廷和台湾抚绅为争取外援,保住台湾做最后的外交努力。

最早提出援外力保台建议的是两江总督张之洞。当时列强中英国在台湾的势力最大,利益最密切。在台的英商担心日本侵台将危及利益,也要求英政府出面保台。[99]因此,被张之洞视为外援的首选。在李鸿章赴日谈判之前,张之洞便提出“押台保台”的建议,主张以台湾作抵押,向英国借款两三千万,并允其在台湾开矿,借以让英国出面保台。[100]这一建议得到清廷的重视,并向时任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探询英国的意向,赫德表示各国均守局外,势不能行。[101]但清廷并未就此放弃,电问张之洞是否有确实办法。张之洞见援外保台的主张得到肯定,随即分别于3月7日、8日电询驻英、俄公使龚照瑗、许景澄,请其向所在国商议,以保台为条件,借款数千万,并许其在台开矿。他还提出,如果两国愿“以兵威胁和”,令倭寇速罢兵,“不索割地、不索重费”,中国全局受益,则“即许以他项利益,或径询英(俄)另有何欲”,只要无伤根本,无碍大局,“似皆可商”。[102]可见,在张之洞的构想中,援外不仅是为了保台,还希望扭转整个中日和议的态势。

但实际上,张之洞等人的想法过于乐观了。英、俄等国政府关心的是在华的商业利益以及日本对中国大陆的领土要求,对于台湾则不甚措意。俄国甚至早已于1895年2月14日向日本暗示不反对日本占领台湾。[103]因此,许、龚两使不久便回电说俄、英两国无意插手中日和议。龚照瑗还提到,英国表示如果有公司愿意出面租借台湾,“英可不阻”。[104]但当张之洞令其与英相关公司联系,却无回音。不过,清廷和张之洞都未停止请求英国出面干涉中日和议的努力。龚照瑗屡次地向英国提出抵押台湾的建议,均遭到婉拒。[105]

马关条约割台消息传出后,唐景崧迭次电奏,援外保台。4月17日,唐景崧奏询割台虚实时,提出与英、俄结盟,并许以赔倭之款换其保辽、台。[106]4月19日,再奏:“与其径割与倭,不如与英、俄密商,许以重利,较可从容办理。”[107]4月22日,唐景崧又提出可仿照浙江舟山、朝鲜巨文岛之例,与英国等列强订约,保全台湾,以及中国的权利和体面。[108]

与此同时,张之洞与唐景崧主动与在台湾的英国等国外交官员联系保台事宜。受张之洞派遣的姚文栋到台湾,并于4月17日、18日拜访在台英国代领事金璋,表示张之洞与唐景崧意欲与英国成立“中英联盟”,共同抵御日本,并愿意签订一份条约,通过给英国某些特别利益换取英国对台湾的保护。[109]4月20日,唐景崧特别请金璋到府衙,与丘逢甲为首的当地士绅会面,台湾士绅当面请求英国保护台湾的土地和居民,提出金、煤、硫、樟脑及茶制品税金由英国征收,人口、土地税、疆土及其管理权仍属中国。[110]

在北京,总理衙门诸位大臣仍不断地请求英国干涉,强调阻止割台对于英国的利益。4月20日,徐用仪再度提醒英国公使欧格纳,日本割占台湾将会影响英国在台利益,且台民已表示誓死不服从日人统治,若台湾因此发生动乱,清廷将无法保证英人的安全。但英国一如既往地推托,不愿出面保台。[111]4月28日,奕譞等人拜访英公使欧格纳时,再提台希望英国民保护之事。[112]不过,在俄国的鼓动下,俄、德、法三国决定联合出面,逼迫日本放弃对大陆的领土要求。4月23日,三国于正式对日提出备忘录,要求放弃辽东地区。

在三国干涉问题上,英国袖手旁观,甚至想从和约中分得商业利益,扶日拒俄的意图表露无遗,这让张之洞等人颇为失望:“英人袖手,实欲倭强,借倭拒俄,非持盈保泰也。”[113]此时,张之洞的亲信王之春出使俄国,途中暂留巴黎,访问法外交部,被告知“法、俄已电倭劝减,英独松劲,且对龚使危词唬迫,意在值百抽二,利益均沾,私议显然中英最好,可为寒心”。[114]4月20日,王之春向张之洞报告了这一信息,同时指出在割台问题上,可借鉴普法战争之例,割地需经当地人民同意:根据国际公法,“凡勒占邻土,必视百姓从违”,而割地之民,“两籍相参,财产皆民自主”。[115]接到王之春的电报后,张之洞即刻转奏清廷,同时让王之春再赴法外交部,探问是否愿意帮助阻止割台。[116]王之春很快回电,俄国反对日本占领辽东,法国则有意阻止日本割占台湾,要求清廷暂缓批约。[117]张之洞为此向清廷请旨,称法国既然有心干涉,“愿阻倭割台”,实乃“难得机会”,可由王之春到法外部商谈拒割台事宜。[118](www.xing528.com)

这期间,张之洞等人的援外保台思路还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他们意识到以台民的名义要求保台,似较容易让列强接受。[119]王之春提出援用公法保台后,唐景崧即电请张之洞会同刘、宋等疆臣,请各国公使要求其政府据公法处理,他也强调“台本未失,今民又不服倭,皆公法所可争者”。[120]张之洞也认为中国援用公法和普法战争之例,“听台湾民自便”,但他不愿越俎代庖,带头出面和外国公使接洽,指出此事须由清廷出面,“由总署主持,疆臣不能擅许”。[121]4月22日,张之洞再电唐景崧,清廷宣称割台后,台若不从,“于中无涉”,因之,台湾可以“保民”为名“自立”,自谋“自保”之策,请求英国庇护,“守口聘英将,巡海乞英船,土匪自缚”,则事当有济。[122]而之前唐景崧与张之洞商议后,于21日电奏清廷,称“公法有均势一条,又众民不服者,其约可废”[123]。清廷也认为若能照此办理,“较可便民”,便令李鸿章与日方商议。[124]日本以境内不允外人置产为由,拒绝这一要求。[125]但清廷仍要求李鸿章妥筹“安置台民之法”,以免“万口交腾,人心解体”。[126]

在援引公法之说争取法援时,台民的活动也呼应了张之洞等人的外交努力。台湾的绅民听说三国出面干涉,以为抵制割台有望,“欢声雷动,安堵如恒”。[127]他们于4月27日进呈血书:“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后及众廷臣倘不乘此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问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呼号待命。”[128]但次日清廷电告,“俄、法、德阻倭占华地,而台不在列”。[129]台民大失所望,情绪更加激动,“攻抚署、戕中军,劫官吏、留军火”,有失控之势。[130]台湾民众抗拒割台的言论和行动成为主要依据,并在事实上逐渐成为援外保台的主力。4月29日,王之春电称,法国表示,假如以台湾民变为理由,或可出面抵制割台,因而建议张之洞与唐景崧等人,“从民变着想当有权衡”。[131]张之洞从唐景崧的电报了解到,此时台湾“民变其势已成”,若由此要求干涉,“正合西例”,“且措词最得体”,有望说服列强出面干涉,请求清廷一面迅速与各国公使商议,一面命令许、龚两使迅与俄、德、英商议,令王使与法商议,“或有转机”。[132]张之洞同时也转电唐景崧,建议其从“民变着想”,电奏朝廷,一面电王、龚、许诸使代为设法,一面请英、法保台,若英仍拒绝,则“当求法保护”。一旦法、俄愿意保台,英或将被迫出力。不过“情甘归法,决不归倭”一类语,“只可出自台民”。[133]5月1日,清廷下旨让张之洞转电王之春,正式令其速与法国外交部“切实商办”,希望法国肯以武力胁迫日本放弃割台。[134]

与此同时,驻英兼驻法公使龚照瑗也通知唐景崧,“法有保台、澎不让倭意”,将派兵轮赴台护商,并与之商议机宜,“务祈推诚待之”。[135]他同时电奏清廷:“现台湾吃紧,法已派人护商,先遣员晤台抚面商机宜。有兵登岸,请电台抚晓谕地方勿惊疑。”[136]5月3日,王之春也转同一消息,称法国已调兵轮赴基隆、沪尾,让唐景崧到时与法舰舰长商议具体办法。同时,法国正联系西班牙一道与日本交涉。[137]5月6日,王之春再电,建议唐景崧“仍以激变情形设法,则法可着手”。[138]法将保台的消息令唐景崧与台民为之振奋:“只望法肯出兵轮来台,台即可固守接济。可与法商,并愿结法另创东南洋世界,一切阻挠不惧也。”[139]当日,唐景崧即向台民布告称俄、法、德三国已出面干预,阻止中日条约实现,西方列强舰队不久即可到达台湾巡视并保护商业。[140]

然而,俄、德、法三国建议清廷暂缓批约,却不愿做出正式的承诺。英国则明确不支持清廷展期批约。[141]没有切实有力的外援,又无迁都再战的决心,无奈之下,光绪帝于5月2日批准条约。而日本迫于三国军事干涉的威胁,在英国的劝导下,于5月5日宣布放弃辽东领土。[142]但中日两国仍于5月8日在烟台按期换约。

三国干涉以辽东问题为目的,在台湾问题上,仅要求保证台湾海峡的航行自由。日本据台对俄、德两国并无利益冲突,俄国早已同意日本占领台湾,德国也不希望法国拓展在台湾的利益,[143]告知日本应向法、西表示“决心占领台湾及澎湖”。[144]英国则与日本沆瀣一气,明确表示支持日本割占台湾。[145]对法国来说,仅和西班牙联合干涉台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保台问题上退缩了。5月11日,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告知总理衙门,原先担心日本不肯让步,故决定派兵赴台,但既然日本放弃辽东地区,中国也已将台湾割予日本,就不当再有其他要求,以防引起争端。不过,施阿兰还表示,“倘日后台湾出有别情形,法国或另有打算,亦未可知”[146]。同时,法国外交部拒绝接见王之春,并以王在巴黎活动事易引起猜疑,要求清廷撤其回国。王之春见求援无望,只得回国。[147]

法援既绝,唐景崧电请清廷向俄、德求援。清廷令李鸿章让德璀琳询问德方意向,仍遭拒绝。而俄本无意保台。[148]德国针对台湾宣布“据为岛国”,公开抵制割台一事,还警告清廷,若“阴令台民叛拒倭人,显系违约”,日本以此“兴兵构怨”,中国再败,则将会招致更大的损失。[149]清廷不得已推托拒日割台乃台民不服的自发行为,并非有意主使。此后,为避免引起日本的不满,清廷基本停止援外保台的努力,拒日割台的重担落在台民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