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介于福建与台湾之间,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资源,是优良的避风港湾等,可以作为煤炭的寄存处和军事基地,因此被法军视为适宜的替代“抵押品”。月眉山之役后,按既定方针,法军准备占领澎湖群岛,以缓和将来放弃基隆所可能对谈判带来的消极影响。[198]
为了进攻澎湖,孤拔从远征军中另外抽调了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小队,分成四个中队和一个炮兵小队,搭乘1艘运输舰,与另5艘战舰,组成一支进攻舰队。3月28日,进攻部队在台南的安平冲海面集合,下午3时,朝澎湖进发。
澎湖防御由马公要塞(有南北两个炮台)、四角屿炮台、测天岛炮台、渔翁岛炮台(西屿炮台)等构成,有新式大炮10余门。刘铭传莅任后,令代理澎湖副将周善初统领前路勇军五营,在澎湖分布设防。通判郑膺杰、游击梁璟夫等分兵驻守。[199]
3月29日7时,法军驶入澎湖港,清军四角屿炮台首先向法舰发炮,其他炮台相继开火,由于距离过远,法舰虽在清军炮台射程内,但无一中弹。法舰马上开炮回击。炮战持续半个小时后,清军炮台的火力渐渐衰落。8时,南炮台和四角屿炮台的清军都已撤退,法军集中火力攻击马公要塞。9时,马公要塞火药库爆炸,炮台被毁。接着,法军逐个轰毁各处炮台。下午5时,孤拔亲自指挥,法军从嵵里登陆,少数清军不战而退。法军还破坏了封锁马公港的栅闸,占领了马公港。当夜,法军驻扎纱帽山。
30日,法军4个中队全部登陆。清军副将陈得胜率军迎战,行至井仔垵,与法军遭遇。陈得胜令所部卧地静待,避过法舰的炮火,待法军迫近,始令所部开枪射击。法军受惊后退,2名士兵被击中,清军趁势冲击敌阵。但法军另外2个中队及时赶到,稳住了阵脚,并再度进攻,清军被迫放弃阵地后撤,哨官沙德明、石庆平负重伤。午后,法舰继续轰击清军阵地,陈得胜被迫率部后退,据守朱母水营盘。
31日,法军增援的陆战队和炮兵小队在澎湖登陆。法军进攻部队得到加强,拥有650杆枪和6门火炮。法军继续向清军阵地进攻,迫近大城北。清兵不支,周善初等搜封民船,载兵勇渡台。澎湖遂为法军占领。
在孤拔的率领下,法军仅有三天时间,便占领了守备空虚的澎湖群岛,得到一个“新的、其利益超过人所希望的作战根据地”。[200]雄心勃勃的孤拔正打算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行动时,却接到法军在谅山遭遇大败的消息。3月下旬的云南战场上,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了谅山。与此同时,黑旗军和滇军一同在临洮大败法军,清军由此反守为攻,局势大变。因谅山惨败陷入慌乱的法国政府紧急命令孤拔留500人驻守澎湖,同时从基隆撤退,以抽调人手增援越南战场,另外准备封锁直隶。为了安抚孤拔,允许他再留500名士兵作为往北进攻的机动部队——其实如此少量的部队根本无济于事。[201]正当孤拔前往基隆指挥撤退之时,中法即将缔结和约的消息传来,正在进行中的撤退于是暂停了。
中法间的谈判随着战事的演进,也不断发生变化。第二次基隆之战后,法方挟占领基隆之势,提出四项条款,除了要求中国再度批准先前签订的《天津简明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款》),还要求“暂管”淡水、基隆煤矿、海关“若干年”。[202]而沪尾之战的胜利,让中方有底气拒绝法方的要挟,[203]同时开列八条新的议和条件,包括废除“津约”;以谅山至保胜一带画线,勘定中越边界;两国商议通商事宜,“总期于两国均有裨益”;法国在越只可通商,不可阻止干预越南向中国纳贡以及一切政令;法国应主动解除对台海的封锁,退出基隆,“洎船待议”,待和议就绪,定期撤兵等。[204]法国很快也拒绝了中方的要求。[205]但清政府坚持以所提八条的基础上谈判,再度陷入僵局。1885年年初,法军攻占谅山,并在宣光大败黑旗军与清军。前线的失利迫使清政府做出让步,同意在“津约”的基础上与法国和解,并暗示基隆的法军可以留到谈判后再撤兵。[206]
正当谈判基本结束之时,在越南的清军大败法军、收复谅山,一举扭转战局。消息传至巴黎,导致茹费理内阁下台。但清廷没有借此提出废除“津约”,中法仍按先前的约定于4月4日正式签订停战协议。按照此协议,法军于4月16日解除对台湾的封锁。6月9日,中法最终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束。条约第9款规定:“此约一经彼此画押,法军立即奉命退出基隆,并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画押后一个月内,法兵必当从台湾、澎湖全行退尽。”[207]6月21日,法军依条约正式撤出基隆,接着又于7月22日撤出澎湖,长达近一年的中法台湾之战终宣告结束。
邵循正曾指出,自军事眼光而言,法军攻台实为失策;若自政治角度而言,则“殊未必也”。[208]这主要是考虑到了法国当时的实力难以支撑对华北的进攻,也为避免其他列强的干涉。就此而言,台湾是其实施“据地为质”策略的理想地点。但战争的结局却出乎法国意外,不仅未能胁迫清政府放弃在越南的军事行动,还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单纯就“据地为质”的角度而言,攻台无疑是失败了。
就清军而言,虽然得到大陆各省的鼎力支持,但由于清廷在人事安排上的失当,临阵换将,湘淮混杂,致使将领间“不独湘、淮各存意见,盖腹心指臂之用,非所素习,亦实有难于调驭者”,统兵将领刘铭传处处受到刘璈、左宗棠等人的掣肘,以“亲军过单,志在固守待救”,[209]未能利用法军兵力空虚之际,精心策划反攻,以图驱逐法军出基隆,在战略上显得过于保守。[210]如杨昌浚所言,“台事可忧,半在法寇,半在将帅不和”[211]。基隆迟迟无法收复,给清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中法停战后,军机处曾电告反对议和的张之洞说:“现在桂甫复谅,法即据澎湖,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212]
然而,局势的演变超出当事双方原先的设想。清军的保守无意间把法军困于基隆,使其失去撤军并进攻其他地区的契机,保台之战在战略上因而具有更大的意义。[213]台湾保卫战也改变了台湾的历史进程。清政府认识到了在新局势下,台湾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独立建省也就顺理成章了。
【注释】
[1]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1卷[M].范宏科,吕谷,译.北京:三联书店,1973:71.
[2]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1.
[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
[4]上谕[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01.
[5]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7.
[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1675-1677.
[7]署直隶总督李鸿章奏遵旨复陈法越事宜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24;军机处寄李鸿章电信[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11.
[8]法国水师总兵福禄诺密函[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09-310.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简派使德大臣并令兼使法国曾纪泽专充出使英俄毋庸兼充使法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19-320.
[10]中法简明条款(天津条约)[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19-420.
[11]一八八四年五月十七日福禄诺递交李鸿章牒文(摘录)[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16.
[12]廖宗麟.中法战争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385-390.
[13]张振鹍.中法战争:第2册[M].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352.
[14]无名氏.查探越南边务情形禀[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4.
[15]法署使谢满禄照会[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13.
[16]茹费理至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7.
[17]同文馆译报法京巴黎新闻纸催逼法军占据琼州台湾舟山三岛等事[M]//法军侵台档.台湾文献丛刊第19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13.
[18]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3.
[19]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3.
[20]顺化法国常驻公使卢眉唹[汉名李梅](Lemaire)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81.
[2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2.
[22]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5.
[23]E.Garnot在其书中提到:“台湾岛的北部,换言之即是基隆及其煤矿,若干时日以来,便已引起法国政府的注意,并经各种刊物纷纷加以论述。”(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2.)不过,以往相关论述中不厌其烦地提到基隆在台湾岛的商业和战略地位,则未必是法军考虑的重点。基隆港开埠不久,就商业而言,台湾的经济重心虽已转移至北部,但法军也未必知晓基隆对于台湾的战略地位,他们最关心的是港口及其煤矿。
[24]海军少将利士比致海军及殖民地部长电[M]//张振鹍.中法战争:第5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917.
[25]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6-137.
[2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2.
[27]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8.
[28]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5.
[29]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89.
[30]李鸿章.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33.
[31]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2.
[32]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0.
[33]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66.
[3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6-18.
[35]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67.
[36]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7.
[37]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67.
[3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0.
[39]有学者认为,法国政府“担保政策”(即“据地为质”)的出台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占领福州、基隆,接着扩大范围,包括基隆及其煤矿,以及旅顺和威海卫,最后提出先基隆、淡水及其附近煤矿,后占据旅顺和威海卫。笔者以为,这个观点忽视了法国政府内部的分歧在其政策变化中的影响,并且,法国政府始终没有同时进攻基隆、旅顺和威海卫的打算,因此,把法国的政策形成过程分成三阶段并不符合史实。戚其章.刘铭传抗法保台与法国“担保政策”的破产[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3-69.
[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法越南交涉档(三)[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1369.
[41]清德宗实录选辑[M].台湾文献丛刊第193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89-90.
[42]刘璈.详复遵议筹布全台防务大概情形应否奏咨分行以资预备由[M]//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219-220.
[43]北洋大臣李鸿章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8.
[44]沈葆桢.催刘璈赴台片[M]//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61.
[45]编修朱一新等奏和议难恃请饬严备折[G]//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135.
[46]张佩纶.上恭亲王[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68.
[47]刘铭传.恭报到台日期并筹办台北防务折[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165.
[48]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报起程日期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9.
[49]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报起程日期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9.
[50]寄永平刘提督[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1.
[51]寄永平刘提督[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1.
[52]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报起程日期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09.
[53]廖宗麟.中法战争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4.
[54]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4.
[55]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4.
[5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5.
[57]黄振南.首次基隆之役考[M]//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56.
[58]军机处奏呈览总理衙门与贺璧理问答片[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84-485.
[59]兵部尚书彭玉麟等来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97.
[60]寄巴黎李使[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84.
[61]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0.
[62]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5.
[63]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9.
[64]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9.
[65]上海道邵友濂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02.
[66]军机处寄沿江沿海将军督抚统兵大臣等电旨[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02.
[67]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1766.
[68]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2-253.
[69]罗亚尔.中法海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45-559.
[70]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0.
[71]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1.
[72]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9.
[7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6-17.
[7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6.
[75]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5.
[76]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29.
[7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法越南交涉档(五)[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2746.
[7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2.另:黄振南根据法国海军档案明确了基隆的法舰数量。黄振南.关于淡水之役的几个问题[M]//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71.
[79]罗亚尔.中法海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0.
[80]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4.
[81]台湾道刘璈汇录光绪十年台北文武各员函禀[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7.
[82]台湾道刘璈汇录光绪十年台北文武各员函禀[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8.
[83]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3.
[84]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8.
[85]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58.
[86]茹费理致顾赛尔[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0.
[87]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66.需要强调的是,此时法军对台北的具体形势了解仍比较肤浅,对沪尾的战略地位了解不够,孤拔也不是特别强调对沪尾的进攻。罗亚尔后曾提到:“占领基隆和它的煤矿工场既决定为我们的目标,对于淡水作军事行动显然是必要的了。这两个城市由一条大路连接起来,它们近在咫尺,所以占据了这一个,就绝对必需占住别一个。这种必要性,是由于这两个港口的简单的地理形势所产生的。但是它似乎很长时间没有为人们所认识。”(罗亚尔.中法海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3.)
[8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5.孤拔要求利士比占领沪尾港并加以封锁,并没有要求上岸作战。黄振南.关于淡水之役的几个问题[M]//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73.
[89]台湾道刘璈汇录光绪十年台北文武各员函禀[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7.按:据在岸上旁观的外侨报告,法舰中“蝮蛇”号船前樯被炮击中,船身受损。但在法军与清军的报告中均未提到此事,可能是误传。总税务司赫德面递节略缕述沪尾中法战况[M]//法军侵台档.台湾文献丛刊第19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215;陶德.北台封锁记[M].台北: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49.
[90]台湾道刘璈汇录光绪十年台北文武各员函[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7.
[9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7.另:根据罗亚尔的叙述,利士比先前制定的进军路线特别注意绕开密林,直取新炮台,但法国陆战队在上岸后,私自改变路线,冒险进入密林,直扑旧炮台。(罗亚尔.中法海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8-569.)不过,根据波林奴的报告,陆战队并没有改变进攻新炮台的计划,之所以冒险进入密林,与其情报失误有关。
[92]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7.
[93]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7.
[94]一说是10:10左右。
[95]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8.
[9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8.
[97]关于双方伤亡数字各种记载出入很大。黄振南.关于淡水之役的几个问题[M]//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86-190.
[9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28.
[99]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0.
[100]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4.
[101]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5.(www.xing528.com)
[102]军机处预拟与法议约八条[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2.
[103]税务司德璀琳呈递节略[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6.
[10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总税务司赫德问答节略[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96.
[105]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0-41.
[106]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7.
[107]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1.
[108]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5.
[109]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9.
[110]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8.
[11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9.
[112]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9.
[11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2-43.
[11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1.
[115]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5.
[11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8.
[117]茹费理致巴德诺[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9.
[11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2.
[119]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92.
[120]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1.
[121]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3.
[122]罗惇曧.中法兵事始末[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
[12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4.
[124]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3.
[125]罗惇曧.中法兵事始末[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
[126]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3.
[127]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2.
[128]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2-223.
[129]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7.
[130]刘铭传.复陈台北情形请旨查办李彤恩一案以明是非折[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143.
[131]寄译署并永平刘提督上海龚道[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17.
[132]刘铭传.核减基沪立功将士恳照前单给奖折[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380-381.
[133]督办台湾防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96-197.
[13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77.
[135]曾国荃转福建巡抚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88.
[136]李鸿章.寄译署[M]//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233.
[137]刘铭传.遵筹全台捐款片[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332-333.
[138]军机处寄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上谕[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39]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左宗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22.
[140]李鸿章.刘爵帅基隆来函(八月初七日到)(附)[M]//李鸿章.李文忠公选集.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414.
[141]李鸿章.寄译署并永平刘提督上海龚道[M]//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68.
[142]台湾道刘璈汇录光绪十年台北文武各员函禀[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4-570.
[143]有学者认为刘璈等人的禀文是递交给左宗棠后才上奏清廷的。李雪姬进而认为左宗棠莅闽之后,二刘之争才真正激化。(许雪姬.二刘之争与晚清台湾政局[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5(14):145.)但在左宗棠之前,内阁学士周德润已先据刘璈的禀文上奏清廷,称刘铭传“撤基援沪”乃是“听信委员李彤恩捏禀”所致,要求严饬刘铭传“亲赴前敌,迅速收复基隆”,否则“从重治罪不贷”。(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65-166.)值得注意的是,梁纯夫的禀报在《申报》(11月2日)、《述报》(11月15日)已有转载。故周德润等人也可能是据报纸所载了解基隆形势的。
[144]刘铭传.严劾刘璈折[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425.
[145]礼部左侍郎徐致祥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6.
[146]左春坊左庶子锡钧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6-47.
[147]左春坊左庶子锡钧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5-46.
[148]鸿胪寺卿邓乘修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91.
[149]理藩院尚书昆冈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3.
[150]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79-181.
[151]陈衍.台湾通纪[M].台湾文献丛刊第120种.台北:台湾银行,1961:215.
[152]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4.
[153]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附片[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5.
[154]李鸿章转福建巡抚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1.
[155]李鸿章转福建巡抚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1.
[156]督办台湾防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98.
[157]刘铭传.参奏朱守谟片[M]//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421.
[158]京电述闻[M]//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53种.台北:台湾银行,1968:220.
[159]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7.
[160]许雪姬.二刘之争与晚清台湾政局[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5(14):131.
[161]福建巡抚刘铭传奏折附片[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79-280.
[162]罗惇曧.中法兵事始末[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23.罗言:在李彤恩问题上,是时清廷“方倚铭传,又不欲正左宗棠之误,杨岳斌遂以囫囵之词复奏。”不了了之。
[163]军机处寄闽浙总督杨昌浚电旨[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30.
[164]李鸿章.寄译署并永平刘提督上海龚道[M]//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68.
[165]李鸿章转福建巡抚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0.
[166]军机处寄云贵总督岑毓英等电旨[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3.
[167]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等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7.
[16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法越南交涉档(四)[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2529.
[169]军机处寄前陕甘总督杨岳斌等电旨[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75-576.
[170]李鸿章转福建巡抚刘铭传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89.
[171]张之洞.致刘省帅[M]//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182.
[172]曾国荃.复李中堂[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98.
[17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0,72,78.
[17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61.
[175]廖宗麟.中法战争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575.
[176]督办台湾防务刘铭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97-198.
[177]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9.
[17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49.
[179]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87.
[180]廖宗麟.中法战争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529.
[18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39.
[182]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0.
[18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2.
[184]巴德诺致茹费理[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91.
[185]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2.
[18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72.
[187]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60.
[18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9.
[189]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61.
[190]福建巡抚刘铭传等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77.
[19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65.
[192]福建巡抚刘铭传等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78-279.
[193]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76.
[194]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77.
[195]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等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90-391.
[196]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90.
[197]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94-95.
[198]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52-53.
[199]林豪.澎湖厅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3:365.
[200]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05.
[201]E.Garnot.法军侵台始末[M].黎烈文,译.台北:台湾银行,1960:105.
[202]税务司德璀琳呈递节略[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6.
[20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总税务司赫德问答节略[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96.
[204]军机处预拟与法议约八条[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2.
[205]出使俄英国大臣曾纪泽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41.
[206]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83.
[207]中法越南条约[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24.
[208]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07.
[209]吏科给事中万培因奏折[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17.
[210]杨彦杰便指出,台军若能团结一致,上下同心,收复基隆也不是一件办不到的事。(杨彦杰.刘铭传在台湾领导抗法斗争的几个问题[M]//杨彦杰.台湾历史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243.)
[211]寄永平刘提督[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21.
[212]军机处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电旨[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85.
[213]有学者依据张之洞曾有困法军于台湾的建议(两广总督张之洞电[M]//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00-501.),推测刘铭传“撤基援沪”“固守待援”,有可能是受此启发,把法军侵华主力滞留于台北。但清廷并没有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当时台湾与大陆消息传递困难,刘铭传也难以了解张之洞的主张,并未向清廷透露过类似想法。况且,张之洞认为“台能胜夷”,发动当地人抗法,这恰恰是刘铭传所怀疑的。更可能的情况,“固守待援”是受制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得已而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