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主要生产于北部的后垅至艋舺间的沿山一带,为近代台湾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其外销的历史虽然远不如台糖悠久,但在开港之前台湾已有茶叶输出,唯量少质差,而且俱系输往大陆。《台阳见闻录》记:“台北淡水地方出产茶叶,由来已久。咸丰年间由商船运往福州销售,俱系未拣毛茶,就南台大桥卡完厘,系在省城茶叶包办四卡口之内,每年不过数百石或数千石,为数无多。”[29]《淡水厅志》亦云:“淡北石碇、拳山二堡,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各商运茶,往福州售卖。每茶一担,收入口税银二元,方准投行售卖。”[30]
台湾开港对台茶的出口给予很大推动。1861年英国首任驻台湾副领事郇和来台之后,见到福州和厦门的商人颇多输入台茶,用以同质量较高的茶叶混掺,就在当年的领事商务报告中对台茶作了介绍,并将台茶样品寄给评茶行家鉴定,台茶遂开始为外人所认识。[31]1862年英国商船首次从台湾输出茶叶3165担,1864年又输出61担。[32]此时英国宝顺洋行的约翰·多德(John Dodd)亦来台湾北部调查商业状况,发现其地宜于植茶,遂着手进行改善台茶品质和扩大台茶产量的工作。先是从福建安溪运来茶苗,分发给淡水附近的农民,并给予贷款,鼓励种植;接着又购买茶叶运往澳门等地出售,获利甚丰。1868年多德又从福建安溪聘请茶师,在大稻埕设厂焙制茶叶,台湾茶叶的输出量开始迅速增加。1869年多德又以帆船二艘运载茶叶2139担直航美国纽约,以“台湾茶”的招牌出售,博得了声誉。台茶属乌龙茶,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芳香,在美国大受欢迎。[33]虽然此后台茶均先运往厦门再转销国外,但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台茶直接运销美国,对于开拓台茶在美国的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继多德售茶获利之后,其他外商亦来台湾北部设立洋行,经营茶业,至1872年秋季,台北已有五家专营茶业的洋行。此时华商也逐渐认识到台茶的出口价值,不仅许多本地的小资本家投资茶园,而且厦门和安溪的部分民众也搬迁来台以茶为生,与此同时,一些华商也开始在台北设立茶行。[34]台茶的出口步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1866年至1878年是台茶出口增长最为快速的时期:1866年台湾茶输出仅1356担,1878年增长到80261担,12年间增加了58倍,平均每年递增40.5%。随着茶叶出口量的迅速增加,茶叶出口值在台湾北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急剧上升。1866年淡水口岸的出口总值为85000英镑,台茶出口值为4420英镑,仅占5.2%;[35]1869年台茶的出口值增加到35060英镑,超过了樟脑,在淡水口岸出口商品中居于首位,占出口总值的38%;[36]1874年台茶在淡水口岸出口总值中的比例又增至77%;[37]迄至1878年,台茶出口值更达438250英镑,占淡水口岸出口总值的90%[38]。至此,台茶已确立了其在台湾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1879年以后为台茶出口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从表2-2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台茶出口的增长速度较之以前明显放慢。以出口量最多的1893年而言,尚未增至1879年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8%,而且出口量在某些年份中还有波动。虽则如此,在北部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台茶的比重与前一阶段相比仍有进一步的提高。1879年淡水口岸出口总值中,茶叶占93%,樟脑和煤炭分别为3.5%和2.5%。[39]在1882—1891年十年的淡水口岸出口贸易总值中,茶叶占96%,樟脑占1.5%,煤炭占2%。[40]1891年以后因樟脑出口值骤增,茶叶的比例才略有下降。
表2-2 1862—1894年台湾茶叶输出统计表 单位:担
续表
资料来源:Statistics of Trade at the Port of Tamsui[R].1863—1872;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sjesty's Consuls in China,Tamsuy and Kelung[R].1873—1885;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e and Finance,China,Tamsui[R].1886—1894.
如上文所提到的,台湾所产茶叶原来基本都是乌龙茶,几乎全部销往美国。1881年福建同安县茶商吴福佬到台湾制作包种茶(即袋装花茶,一般利用次等茶叶,用花熏制加工而成)。包种茶销路甚广,每年出口值达40万~50万元,约占台茶输出总量的12%,价值的6%。大部分包种茶经由香港和厦门销往南洋一带。[41]
近代台湾茶叶的出口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成为台湾地方最大宗的出口商品,首先乃因为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对台茶需求量的稳定增长。自1869年台茶第一次销到美国后即以其独特的芳香而博得广大美国消费者的喜爱,在美国保有一个近乎垄断的市场。台茶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茶。表2-3为1871—1896年台茶、日茶输往美国数量的比较。
表2-3 1871—1896年台茶、日茶输美数量比较表 单位:磅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James W.Davidson.The Island of“Formosa”,Past and Present[M].Yokohama:Japan Gazette Press 1903:372.
从表2-3中可以看到,在1871—1896年的26年间,日茶输往美国的数量虽比台茶多,但台茶的增长比较快,在这期间销到美国的数量增加了12倍,而日茶仅增加2倍,这反映了台茶在美国销路的畅旺,在与日茶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台茶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茶叶出口所带来的较为丰厚的利润大大地刺激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业茶的人数不断增多,茶园面积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起就一直在扩大。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十九日的《申报》报道:
淡水地方向多种植靛树,参天黛色,一望如染。……兹者该境人心慕业茶之利,而又审厥风土甚宜于茶,乃改植茶树,凡高垅平壤多艺此焉。今该境生理渐广于前,实由此巨宗所致也。[42]
1878年淡水海关贸易报告中说:
在大稻埕附近目力所及的山上,大约十五年之前连一株茶树的样子也难见到,而现在几乎每一片山坡都盖满了茶树的绿叶,甚至远达番界边缘的内山,在新垦的土地上也可见到小小的一块块的茶园。[43]
1880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云:
自从上次种茶成功后,即锐意经营,至今随处都可以看到茶树的成长。……在过去几年间,中国人在茶的种植方面表现了如此的勤奋,即在1865年出口的总数还只有180824磅,现在达到了每年1200万磅以上,并且这一数字很有被超过的可能。[44]
今台北近山种莳几满,其最佳者名乌龙茶,泰西人酷嗜之,自四月至八月,轮艘日至,叠筐累箧,贩载而去,利与糖埒。其盛盖自同治间始矣(茶贾皆集大稻埕。每至夏月,开场列肆,柬别精恶,受佣妇女,千百成群,俗几与上海类。……)[45]
由于台湾为新兴的茶区,茶树既植于未垦之地,气候又属适宜,栽植之初,即称旺盛,比起老茶区来,所产茶叶不仅量多,而且质佳。因此,“同是乌龙茶也,产自大陆者因品质退化,海外销路即失,而产自台湾者则为美国人士所欢迎”。[46]因而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祖国大陆华茶受到印度、锡兰及日本茶叶的竞争而输出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台湾茶叶的出口却能保持稳定的增长,对于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台湾地方狭小,内山为“番”界所阻,南部地区经试验又不宜种茶,[47]这些客观条件限制了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1885年以后台茶出口的增幅不大。
因为当时台湾北部缺乏较大的良港,所以台茶运销的路线一般都是先从淡水运到厦门,然后在厦门改装上远洋大船再运销美国等地。故海关在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都将台茶出口列入沿岸贸易项下,而不是将其列入直接对外贸易项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