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掌握材料的实际密度、体积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所测定的数据计算材料的孔隙率和骨料的空隙率;掌握材料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一、实际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材料的实际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主要用来计算材料的孔隙率和密实度。而材料的吸水率、强度、抗冻性及耐蚀性都与孔隙的大小及孔隙特征有关。如砖、石材、水泥等材料,其密度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二)主要仪器设备
密度瓶(又名李氏瓶,如图2-4 所示)、筛子(孔径0.2 mm 或900 孔/cm2)、恒温水槽、量筒、烘箱、干燥器、天平(称量1 kg;感量0.01g)、无水煤油、温度计、玻璃漏斗、滴管和小勺等。
(三)试样准备
将试样研磨后,称取试样约400 g,用筛子筛分,除去筛余物,放在110±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再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在密度瓶中注入与试样不起反应的液体(如无水煤油)至突颈下部刻度线零处,记下第一次液面刻度数V1(精确至0.05 cm3),将李氏瓶放在恒温水槽中30 min,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0℃。
图2-4 密度瓶
(单位:mm)
②用天平称取60~90 g 试样m1(精确至0.01 g),将试样用小勺和玻璃漏斗小心地将试样徐徐送入密度瓶中,不准有试样黏附在瓶颈内部,且要防止在密度瓶喉部发生堵塞,直到液面上升到20 mL 刻度左右为止,再称剩余的试样质量m2(精确至0.01 g)。
③用瓶内的液体将黏附在瓶颈和瓶壁上的试样洗人瓶内液体中,反复摇动密度瓶使液体中的气泡排出,记下第二次液面刻度V2(精确至0.05 cm3),根据前后两次液面读数,算出瓶内试样所占的绝对体积V=V2-V1。
(五)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①按下式算出密度ρ(计算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式中 m1——备用试样的质量,g。
m2——剩余试样的质量,g。
m——装入瓶中试样的质量,g。
V1——第一次液面刻度数,cm3。
V2——第二次液面刻度数,cm3。
V——装入瓶中试样的绝对体积,cm3。
②材料的实际密度测试应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但两个结果之差不应超过0.02g/cm3,否则应重新测试。将所测得的数据、试样实际密度的计算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表的相应栏目中。
二、体积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体积密度是计算材料孔隙率,确定材料体积及结构自重的必要数据。通过测得的体积密度,可估计材料的某些性质,如导热系数、抗冻性、强度等。
(二)仪器设备
游标卡尺(精度0.1 mm)、天平(称量1 000 g,感量0.1 g)、台秤(称量10 kg,感量10 g)、烘箱、干燥器、300 mm 钢直尺、石蜡等。
(三)试样准备
①几何形状规则材料的试样若干件(如经过切割成型的石材、黏土砖或混凝土试块)。将清洗除去表面泥土杂余物的试样,放在105 ~110℃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
②几何形状不规则材料的试样(如卵石、碎石等)。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试样,须用排液置换法才能求其体积。如被测试样溶于水或其吸水率大于0.5%,则试样须进行蜡封处理(蜡封法)。将试样(建议用石灰石破碎成边长约3 ~5 cm 的碎块3 ~5 个,或粒径小于37.5 mm的卵石3~5 个)用毛刷刷去表面石粉,然后置于(105±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待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
a.用天平或台秤分别称量出两试样的质量m(精确至1 g),以下同。
b.用钢直尺或游标卡尺分别量出两试样尺寸(试样为正方体或平行六面体时以每边测量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测量,以三次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准;试样为圆柱体时,按两个垂直方向测量其直径,各方向上、中、下各测量三次,每件以6 次数据的平均值为准确定直径,再在相互垂直的两直径与圆周交界的四点测量其高度,取4 次测量的平均值为准确定高度,并计算出其体积V0。
c.将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值)记录在实验报告册表的相应栏目中。
②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
a.用天平或台秤称出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m(精确至1 g)。
b.将试样置于熔融石蜡中,1 ~2 s 后取出,使试样表面沾上一层蜡膜(膜厚不超过1mm)。如蜡膜上有气泡,用烧红的细针将其刺破,然后再用热针蘸蜡封住气泡口,以防水分渗入试样。
c.称出蜡封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m1(精确至1 g)。
d.用提篮将试样置于盛有水的容器中(须淹没在液体中且不能沉底)称出蜡封试样在水中的质量m2(精确至1 g)。
e.测定石蜡的密度(一般为0.93 g/cm3)。
f.将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值)记录在实验报告册的相应栏目中。
(五)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①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
对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按下式计算其体积密度,以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式中 ρ0——体积密度,g/cm3。
m——试样的质量,g。
V0——试样的体积,cm3。
②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
对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材料按下式计算材料的体积密度。(精确至0.01 g/cm3)
式中 ρ0——体积密度,g/cm3。
m——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g。
m1——蜡封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g。
m2——蜡封试样在水中的质量,g。
ρW——水的密度,g/cm3。
ρ蜡——石蜡的密度,g/cm3。
试样的结构均匀时,以3 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各个测定值的差不得大于0.02 g/cm3;如试样结构不均匀时,应以5 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并在实验报告表中注明最大、最小值,将计算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相应栏目中。
三、表观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表观体积(包括材料的固体物质体积与内部封闭孔隙体积)的质量。测定表观密度可为近似绝对密实的散粒材料计算空隙率提供依据。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容量瓶法和广口瓶法,容量瓶法常用来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广口瓶法常用来测定石子的表观密度。下面以砂和石子为例分别介绍两种实验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
容量瓶(500 mL)、广口瓶、天平(感量0.1 g)、台秤(称量10 kg,感量10 g)、干燥器、带盖容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烘箱、烧杯、毛巾、刷子、玻璃片、滴管等。
(三)试样准备(www.xing528.com)
①将砂子试样用实验三的取样方法缩分成2.6 kg,筛去4.75 mm 以上的颗粒,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
②将石子试样用实验三中的取样方法缩分至表2-7 规定的数量,筛去直径为4.75 mm以下的颗粒,洗刷干净后,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表2-7 表观密度实验所需试样数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砂的表观密度实验(容量瓶法)
a.称取烘干的砂试样300 g(m0),精确至1 g,将约200 mL 冷开水先注入容量瓶,再将砂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 mL 的刻度处,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30 min(标准为24 h)。
b.静置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500 mL 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取其质量m1,精确至1 g。
c.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前面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 ℃范围内的冷开水至瓶颈500 mL 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取其质量m2,精确至1 g。
②石子表观密度实验(广口瓶法)
a.将试样浸水饱和后,装入广口瓶中,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然后注满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
b.气泡排尽后,向瓶内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到瓶口边缘,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质量m1,精确至1 g。
c.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中,置于(105±5)℃的烘箱中干至恒重,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试样的质量m0,精确至1 g。
d.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出质量m2,精确至1 g。
③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四、堆积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材料(如水泥、砂、卵石、碎石等)在堆积状态下(包含颗粒内部的孔隙及颗粒之间的空隙)单位体积的质量。它可以用来估算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及质量,考虑运输工具、估计材料级配情况等。
(二)主要仪器设备
天平(称量10 kg,感量1 g)、4.75 mm 方孔筛、搪瓷浅盘、烘箱、干燥器、容积筒(容积为1L)、标准漏斗(见图2-5)、钢尺、小铲、10 mm 垫棒等。
图2-5 标准漏斗与容积筒(单位:mm)
1—漏斗;2—筛子;3—导管;4—活动门;5—容积筒
(三)试样准备
同实验一,将约5 kg 试样(砂子)放入在搪瓷浅盘中,再放入105~110 ℃的烘箱中,烘至恒量,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筛除直径大于4.75mm 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松散堆积密度的测定
称量容积筒的质量m1,(精确至1 g),取试样一份置于标准漏斗中,将漏斗下口置于容量筒中心上方50 mm 处(如图2-5),让试样自由落下徐徐装入容量筒,当容量筒装满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实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m2,精确至1 g。按实验方法,将测实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册表中。
②紧密堆积密度
称量容积筒的质量m1(精确至1 g)取另一份试样,用小铲将试样分两层装入容积筒内。第一层约装1/2 后,在容积筒底垫放10 mm 垫棒一根,在垫有橡胶板的台面上左右交替颠击各25 下,再装第二层,把垫着的钢筋旋转90°,用同种方法颠击。加料至试样超出瓶口,用钢尺沿瓶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总质量m2(精确至1 g)。按实验方法、将测实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册。
③称量仪器质量
称量玻璃板与容器的总质量m1,以20±2℃的饮用水装容积筒,用玻璃板沿瓶口滑移,使其紧贴筒口。擦干容器外壁上的水分,称其质量m2。单位以g 计。
式中 V′0——容积筒的容积,L。
m′1——容积筒与玻璃板的质量,kg。
m′2——容积筒与玻璃板及水的总质量,kg。
ρw——水的密度,kg/L。
④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堆积密度ρ′0 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0——试样的堆积密度,kg/m3。
m1——容积筒的质量,kg。
m2——容积筒的和试样总质量,kg。
V′0——容积筒的容积,m3。
分别以两次实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堆积密度,测定的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表相应栏目中(精确至10 kg/m3)。
五、吸水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材料吸水饱和时的吸水量与材料干燥时的质量或体积之比,叫做吸水率。
材料的吸水率通常小于孔隙率,因为水不能进入封闭的孔隙中。材料吸水率的大小对其堆积密度、强度、抗冻性的影响很大。
(二)主要仪器设备
天平、台秤(称量10 kg,感量10 g)、游标卡尺、水槽、烘箱等。
(三)试样准备
将试样(可采用黏土砖)通过切割修整,放在105 ~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量,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称取试样质量m(g)。
②将试样放入水槽中,试样之间应留1~2 cm 的间隔,试样底部应用玻璃棒垫起,避免与槽底直接接触。
③将水注入水槽中,使水面至试样高度的1/3 处,24 h 后加水至试样高度的2/3 处,再隔24 h 加入水至高出试样l~2 cm,再经24 h 后取出试样,这样逐次加水能使试样孔隙中的空气逐渐排出。
④取出试样后,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抹去试样表面的水分(不得来回擦拭),称其质量,称量后仍放回槽中浸水。
以后每隔1 昼夜用同样方法称取试样质量,直至试样浸水至恒定质量为止(1 d 质量相差不超过0.05 g 时),此时称得的试样质量为m1。
(五)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a.按下式计算质量吸水率W质及体积吸水率W体:
式中 V1——材料吸水饱和时水的体积,cm3。
V0——干燥材料自然状态时的体积,cm3。
ρ0——材料的表观密度,g/cm3。
ρH2O——水的密度,常温时ρH2O=1 g/cm3。
b.吸水性测定用三个试样平行进行,最后取三个试样吸水率的计算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定结果。
将实验方法、检测数据及实验计算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的相应栏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