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重金属、油污、粉尘甚至放射性物质等大量污染物不断沉积下渗,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体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如果不能采用恰当的手段进行治理,这些污染物将对未来使用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在发达国家,污染问题往往被作为“棕地”再开发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它们制定了一系列调查、评价、开发的法律和标准,地段开发所应达到的环境标准,以及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污染治理的责任者。
这一问题在我国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标准。2015年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对于这一问题也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如第32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和第39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这些表述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老工业场地沉积污染危害评估和治理,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还仅限于原则层面。
老工业场地的污染调查与评估总体上是环境学科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手段,如调查取样、化学分析、危害成分和程度等内容。从规划学的角度看,需要理解并分析这些危害对于土地再开发、建筑改造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因为我国土地数据调查、档案建设,以及数据公开性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环境评估工作也仅仅针对新建项目展开,使得规划师在研究更新改造策略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依据。在此背景下,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根据原老工业用地的性质、生产储存原料和产品的种类来判断场地的环境风险等级,并用“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评估老工业用地在治理后仍可能具有的开发风险,进而确定可行的土地修复选择和可行的土地功能转换类型。(www.xing528.com)
保罗·希姆斯(Paul Syms)作为国家“棕地”战略“英国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的主管,长期致力于污染土地再开发和评估研究。1991—1996年,保罗及其团队研究了一个“棕地”发展的“风险评估模型(Risk Assessment Model)”,并进行了大量的成功应用,这对于需建立以环境风险管理为目标的老工业用地更新和再发展机制很有借鉴价值⑥。本书以该模型为参照,根据工业地段不同产业类型在空间上表达出的不同的污染程度,在新的功能研究中根据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理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