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工业区位变化是由工业技术革命和企业组织变革两大要素推动形成的。新技术革命强化了资源、信息、技术的流动性,增强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可移动性,使工业区位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大大增强,这也是后工业化时期工业用地区位选择的主要特点。
中心地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的主要立足点之一是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与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城市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同,我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城市是从中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其城市中心的概念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化。同时,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在区位的需求上也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类型。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老工业用地的区位属性发生了变化,新产业的区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形成促使老工业用地更新的重要动力。
仍以郑州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其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万人的县城,德化街是其中心街,这是第一个阶段。随着省会的迁入,郑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在1953年至1979年逐渐形成了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小范围商业中心,这是第二个阶段。1980—2000年为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以二七广场为中心,不断集聚大型商业设施,向北、东、西部扩展,逐渐形成区域性的城市中心区,同时,西部城区的碧沙岗商业中心、北部城区的文化路和黄河路商业中心等城市商业副中心形成。2000年至今,城市中心的发展开始向多元化迈进,二七商圈继续强化,向西扩展到铁路以西,向东扩展到紫荆山路,南到陇海路,北到金水路;同时,随着郑东新区的建设,新的更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开始形成。这种中心格局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及原有城市老工业用地与城市中心区的区位关系,使原来处于郊区的工业用地开始进入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范畴,提高了的区位价值推高了土地租金,进而降低了作为工业用地的经济价值(图4-6)。(www.xing528.com)
图4-6 郑州城市中心区的扩大化与泛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