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Simon S.Kuznets)指出,任何高速增长的工业部门都呈现“发展—成熟—衰退”的循环规律。老工业城市是产业部门的空间集合体,随着产业的兴衰更替,也必然出现城市的兴衰,这也是世界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城市的集体性增长出现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一大批工业城市,包括美国东北部工业城市群、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城市群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以煤炭、钢铁和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开始受到资源短缺、市场饱和等因素的制约,主导产业开始衰退,进而导致城市的衰退。这一时期,由于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尚未成熟,接续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形成规模,致使城市老工业区的衰退、废弃和环境恶化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中心问题,城市经济和空间发展规划的重点目标也主要是重振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活力、对废弃工业用地的再开发、修复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创伤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兴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这股力量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找到了接续产业,带动了美国锈带“脱锈”、德国矿山成为公园、英国夕阳地带蜕变成“朝阳地带”⑬,使这些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区成为转型振兴的经典案例。
1)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分布
世界老工业基地是在煤、铁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钢铁、纺织、煤炭、机械、化工等产业,在第一、二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欧洲大西洋一侧、日本西部和中国的东北地区。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有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老工业区、美国匹兹堡-底特律(Pittsburgh-Detroit)地区、日本九州、中国东北等(图2-8)。
图2-8 世界主要工业区分布
2)老工业区衰退的共性特征
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工业区的发展同产业技术的发展一样具有生命周期,遵循“发生—发展—繁荣—衰退—重建”的过程。老工业区都是围绕着某一个主导产业,在产业链上形成前后向联系,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发挥其前向效应、后向和旁侧效应,进而形成产业体系。当区域核心的主导产业经历形成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周期变化时,区域产业体系也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兴衰变化⑭,其显性特征之一就是老工业区的衰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经济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区(包括煤炭、钢铁和重型制造业)没能赶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开始沦为“夕阳产业”,出现整体性的衰退。此外,新兴经济体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竞争力增强,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加剧了传统老工业区衰退的步伐,这些区域普遍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经济下滑、环境恶化、人口流失的现象,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大幅降低。代表性的包括美国“锈带”,德国鲁尔,法国洛林,英国利物浦(Liverpool)、曼彻斯特、伯明翰、考文垂(Coventry)、威尔士(Welsh),意大利西北工业三角区等,这些老工业区的衰退具有许多共性特征⑮:(www.xing528.com)
(1)衰退时间大致相同
老工业区的衰退普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经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之后,这些老工业区开始走出低谷,逐渐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水平。
(2)衰退表现类似
衰退始于传统主体产业——煤炭,进而扩散到其他产业,包括钢铁业、纺织业,引起大规模的普遍衰退——产品滞销、行业萎缩。
(3)衰退诱因基本一致
衰退的主要诱因首先是世界能源结构由石油和燃气替代了煤炭,其次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使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和海洋技术得以发展,导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煤炭旧能源结构被逐渐淘汰,而这些老工业区的发展与兴起正是以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煤炭产业的衰退进而引发了连锁式的下游产业衰退。
(4)衰退表现形式大致相同
老工业区的衰退普遍表现为企业亏损、失业严重、人口流失、环境恶化。不同于经济危机的是,老工业区的衰退是发达经济体的局部现象,而非全社会的共同表现,衰退的是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区,这种衰退并没有阻碍其他地区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表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